论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2010-08-15饶冠俊
□饶冠俊 陈 慧
一、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
“社区”概念自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首创以来,成了社会学中使用频繁、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等一系列社会学著作中,强调人类共同生活所构成的社区与社会的关系,并由此建构了德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1]此后,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社区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解说。立足我国国情,“社区”一般是指城市和市郊乡镇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即由一定地域范围的人群及其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构成的特定的社会机体。社区在现代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从长期存在的计划体制特征浓厚的单位制为主要管理模式实现了社区制的变迁,人们逐渐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化,实质上是城市治理结构从全能空间向合作空间的转换,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2]随之教育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家办学逐步转向自主办学、民间办学,办学模式也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最终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发展,而在其中社区教育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概念非常复杂,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1.最早的社区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北欧诸国。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变革浪潮中,人们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的迫切要求,从而促进了专门为成年人创办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丹麦的柯隆威等人创办了第一所“民众中学”,以“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为宗旨,以青年与成人为教育对象,实施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这种以“民众教育”为提法的社区教育模式,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特征,所以又被称为社区成人教育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3]2.把社区教育定位为社会教育。如在日本,社区教育几乎和社会教育同义。为了达成战后重建,大力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日本于1949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后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大量的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市民会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予以保障和促进。可以说,日本的社区教育是比较完整的全民学习体系,没有特别突出某一类次的教育功能。3.把社区教育定位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在美国,社区教育就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宽泛,完全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来组织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又创造性地拓展了社区学院的转学职能,它的特点是学分和四年制高校互认,可在二年学习结束后转学四年制高校(即“2+2”模式),或直接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并就业,实现了社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4]4.把社区教育定位为一种草根型文化。比如我国的台湾地区,台湾空中大学杨家兴教授认为,社区教育不一定要让社区居民接受最有价值、最进步的新知识,而是要发挥社区文化特色,为社区的发展服务。社区教育应该凸显本社区的特色,具有多元性,应该涵盖社区的所有成员,为社区所有、为社区所治、为社区所享。[5]因此台湾社区教育的主体是成人教育和高层次继续教育,主要目的是为没有机会得到正规高等教育的社会青年充电,号召学校走进社会,使教育与社会结合,以负起社会教育之责任;在后期则主要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实现学校社区化,发展多元型态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社区学院、社区空中大学等,并提出社区教育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之理念。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和策略,并以此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划和任务,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并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的一项行动目标提出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社区教育的贡献非常大。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区教育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此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社区教育全面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地区的终身教育体系,其他省市的社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上海市的19个区(县)全部建立了社区学院,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社区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北京市建立了以北京电大为龙头的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青岛市社区教育中形成了专兼职的三支队伍,包括专职的“社区教育助理”队伍、热心于社区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以及社区教育科研队伍;浙江省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开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构建起富有浙江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经济发达县(市)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普及,经济欠发达县 (市)的城区普及面达90%以上、农村达60%以上”这样的目标,并召开了全省社区教育工作会议。2008年1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增挂“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的牌子,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全省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总体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有依托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等院校开办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这样的高等教育模式,有依托职业技术院校以及企业举办的社区技术培训学习这样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也有通过街道、老年委和中小学定期组织的幼儿、老年等社区文化活动这样的其他社会教育模式,还有民间资金投资创办的社区办学实体机构(如浙江省温州市大东方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内容和层次从幼儿教育一直延伸到老年文化学习,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涵。社区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依托,以为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着如何同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等等而开展,这从实践层面体现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对进一步深入理解、探索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启发。从世界范围来看,受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发展特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突出强调的是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探索,也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征。[6]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长期的系统建设。因为要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教育和培训,较快地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素质,光靠传统意义上的“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同时,现在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实体和模式的混乱情况,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也使得很多社区教育有名无实,往往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的代名词,而有的社区教育则转为培训机构这样的营利性组织而背离了社区教育的初衷。
三、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一直以来,社区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伴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于打破传统的将学校教育视为人生教育全部的观念,从而开展出生命全程的教育观,认为人生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提供民众在人生各阶段发展所需的教育,使其能发挥潜能,达成自我实现。加拿大学者、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委员会教育与培训政策处处长Abrar Hasan博士(1996)认为终身学习的目标在于帮助个人发展,强化民主素养,开展社区生活,促进社会融和,达成发展、创新、增进生产力以促进经济成长。[7]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学校教育仅仅是相对集中和短暂的学习阶段,更漫长的时间里需要社会负起教育的责任。而且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病始终无法解决,如“学生家长与学校疏离,学校教学与小区疏离,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疏离”[8],社区教育将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随着我国城市结构的发展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功能,教育也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正如英国社区教育家Rennie(1981)所说,社区教育乃是社区居民终生学习的一种权力。社区教育能提高中下阶层人士的教育参与机会,改变传统的由中上阶层的人士决定教育价值的参与方式,因此英国学者I.Martin(1987)甚至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改革,也是一种政治改革。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社区视为整个社会改革中的一部分,由于新的理念和教育资源的投入而改善社区生活,最终目的则是整个国家社会利益的提升。总体来讲,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社区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民间文化教育的载体,而是承载了更多的社会使命,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的功能更加宽广,在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拓展公领域知能和民间才艺课程,引领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更新
目前国内的社区教育以社会热门专业和应激性知识的选择为主,民众的现实需求决定社区教育的参与率。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分别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和萧山区、浙江省社区教育实验区温州市鹿城区、嘉兴市海盐县等所辖的4个社区学院和所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站)进行抽样调查,回收并整理合格样本总计1000份,结果显示83.9%的学习者参加社区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有71.2%学习者同时选择了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在最想参与学习的课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英语,其次是养生保健,第三是法律,以往比较热门的计算机学习降到了第四(说明基本的电脑操作已经不是社区居民的难题),随后还有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如烹饪、花草种植等。而农村学习者样本中农科新技术自然排在第一,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妇女非常希望学习高水平的家政服务技能,这和目前城市中家政服务行业的高要求、高竞争直接相关。总体来看,社区学习需求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认知追求的不断提高,切合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人口流动带来的竞争与挑战,也是近年来我国连续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国际性、区域性盛会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影响的一种侧写。此外,在选填的课程或社区活动一栏中,有15%的被访者填写了心理健康讲座,17%填写了自卫术或青少年防身术,可见前段时间集中发生的多起校园血案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学习者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文体休闲活动,而是希望获得更实用的、和社会发展密切接轨的知识。
而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学者们对社区教育的期待还要高得多,认为社区教育能完成从教育改革到社会重建的使命,即社区教育除却文化知识的教育任务,还十分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发展民众参与公领域的知能,引发个人的社会关怀情感,带动公民意识觉醒,积极参与开创公共领域。这是目前普通教育中亦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内的学习过程,往往过于侧重专业知识的教授,弱化民主意识的培养,即便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亦是偏重理论解读,弱化权责践行,使得大部分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没有较好地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和政治素养,欠缺民主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如此,则社区教育中的“发展民脉”显得更为重要。[9]
此外,社区教育相较普通教育而言,应更侧重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思考能力为主。课程的陶冶,使学员得以较宽广且较深刻的观点去看世界,提升思考问题的层次,透过自我意识的批判与反省,达到解放的行动境界,发展出充分沟通的自由社会。[10]传统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而社区教育应该更注重经验知识的学习与交流,经验知识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不断与学习者经验起共鸣或冲突而发生的知识。[11]社区教育可通过设计系列课程,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提供学习者需要的东西,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建立一个文化生活型态社会。比如,社区教育可设置普通学校内无法达成的生活技能课程,师资主要来自各专业领域的实务工作者,一般的学院教授反而是少数,使得社区大学的学习内涵能与社会紧密结合。传统大学以学位的有无来聘任师资的作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层面性,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社区大学可以为民间专业人才创设空间,使得社区大学能比一般大学有更丰富的学习内涵,成为民间人才与社会大众交流的场所。这点也是目前国内的传统教育和社区教育都尚未企及的。
(二)优化组合社区本身的学习资源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之下,社区居民本身都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以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社区为主轴营造一个完整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当今社区教育的主流。社区教育机构要适应民众的需求和意愿而设计和提供教育活动,优化组合社区本身的学习资源,以社区作为学习的实验室或载体:比如通过社区教育机构的组织和学习者的参与,搜集社区生活及相关历史累积的资料,或实际参观学习地方文物设施、名人名居、大型企业等,寻求乡土文化的延续发展,为自己的乡土社区寻找生命根源,从而让社区民众建立乡土认同,产生爱乡爱社区的情怀,以达到生命共同体的社区意识;或者建立社区教育学习者人才资源库,将社区中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习者组织起来,各展才华,为社区的教育学习贡献力量,以小型讲座、座谈甚至聚会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交流与传递。这些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学习的组成部份。该教育模式由学习者负起学习的责任,社区教育者只提供人力和物力的资源协助;学习活动的进行与控制大多由学习者掌握,学习地点不限于教育机构中,可能在工厂、古迹甚至田野之间,营造学习者的自我主体性,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和能力,社区居民形成对于社区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感知和意识,继而形成对于社区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因此,该理念中的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致力于提高社区认同,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使得学习者与社区相互交融,从而达到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这是常规课堂教育所无法达成的效果。
(三)注重社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指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手段比早期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丰富得多,教学内容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现在来看,不管是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还是普通高等学校,都广泛运用这一模式。可以说,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力量和其巨大的生命力以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是有目共睹的。我国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现代远程教育列为六大工程之一,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那么在社区教育中,是否可以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呢?我国目前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3个系统:一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是目前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二是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三是部分地区创设的面向中小学学生兴趣学习的网络学校。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相结合的、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中同样可以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远程教育任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而从近年各地的实践来看,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确实越来越彰显出它特有的优势,以远程教育服务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将会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2007年2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课题开题,该研究将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公共体系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年4月,教育部完成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同年的11月29日,“2007年社区教育国际论坛”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远程教育如何服务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成为与会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会议对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这一理念还被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报告的第八部分鲜明地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报告的第十二部分提出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刚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通过教育学界的研究和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完全可以为社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贡献力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社区远程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国国家级社区远程教育实验区已累计达到114所,占到全国都市城区的15%,省级社区远程教育实验区已达400多个,目前已基本形成为城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远程教育互联网。而系统网络覆盖到全国各省、市、县,始终保持四个面向(面向中央、面向乡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域)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也必然在社区远程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方面发挥很大的功用。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提供大量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学习材料,或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讨论问题、交互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社区教育的领域有所作为。
四、重视社区特殊教育功能: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法定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矫正并不只是犯罪人“在社区内被矫正”,而应该是“由社区来实施矫正”,同时“矫正”的内涵并不在于“管”,而在于“教”。因此,社区教育势必会参与到罪犯的矫正工作中来。社区的矫正教育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矫正,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矫正对象,制定不同的文化课程,注重人文思想、社会道德的培养,注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普及,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心理矫正,针对受矫正对象仇视社会、敌视他人,或者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害怕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重新培育其健康的心理,使其回归社会,从根源上减少突发性、报复性的恶性事件发生;三是职业技能培养,让受矫正对象能尽快实现再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也是现代社区和社区教育所要承担的新的社会使命。
综观社区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都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从大众文化普及转向重点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实体的市场化运作,使社区教育在社会实践和传统学校教育之间起到很好的衔接和补偿作用,同时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全方位地满足社区学习者的需求。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结合当前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和成果,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一个教育资源最优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良好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使其能真正符合社区教育特点,适应社区学习者的需要,并发挥出其较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达到以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目的。
[1][德]费迪南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2.
[2]侣传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32.
[3]石琳.浅谈北欧社区教育模式与我国社区教育兴办的影响[J].硅谷,2008,(11).
[4]米红,李国仓.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
[5][6]刘莉,张爱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07,(12).
[7]Hasan,A. (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A.C.、Tuijnma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8]林振春.从社区教育理论谈学校社区化策略[J].教育资料集刊,2002,(27):52.
[9]刘尧.台湾社区大学办学理念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7,(05).
[10]林振春.社区大学与台湾社区学习文化的深耕[J].社区学习新思维.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台北:师大书苑2006,(11).
[11]黄武雄.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兼谈社区大学学术课程的定位[J].学校在窗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