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0-08-15盛定高刘永利
盛定高 俞 宁 刘永利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盛定高 俞 宁 刘永利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把“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确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全人教育,以加工零件为载体,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制的力度,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探索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推进内涵发展、加快高教强省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实验,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下做简要介绍。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实验试点专业,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富士康集团富盟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材建设职业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及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行了将企业培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将认证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专业技术模块。在教学组织上,技术基础模块实施情境教学,专业技术模块实施项目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一年级为学校教—企业看—校内实训基地练,二年级为学校教—学校练—企业练—工学结合校内练,三年级为学校教—企业练—顶岗实习校外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增设了《创新制作》课程,开设了新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立相应的学分,吸引、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
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六共”育人
校企双方本着谋求“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在效益中求质量”的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企业除承担生产任务外,还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和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选派技术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选派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抽调富士康培训部5名培训教师担任学生培训专员。学院除承担场地建设、环境管理、企业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外,还承担对企业新员工的理论培训和基本技能训练;选派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学院的图书馆对企业开放,允许企业员工借阅图书和查询资料;为企业员工体育锻炼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场所。
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下设事务协调组、实训组、课程建设组、技术合作组,每个部门都有企业人员参加。在校企办公室领导下,事务协调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的日常工作;实训组负责学生实训计划的制定、实施;课程建设组负责校企合作调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问题;技术合作组负责技术开发、生产工艺革新方面的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共同按照企业的生产任务制定课程训练内容;共同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标准,并据此制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训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把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纳入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才观,考核成绩既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记入档案,也作为企业日后聘用员工的参考依据。这就是共构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施技能训练、共编工学结合教材、共定考核标准、共享评定结果的“六共”育人。
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要努力抓好“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把“三创”教育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院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以“三创”人才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培养主线,以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为主要载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讲授与探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为依托,以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训练及专题研究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使课内外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场所,形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强化对学生的“三创”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学院成立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及创业园,各系成立了创业中心,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在创业园管理上,坚持“铁打的工作室,流水的创业者”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创业园中得到创业实践的锻炼。同时,以第二课堂为“三创”教育的拓展阵地,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兴趣小组等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推进“全人教育”,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后来盛行于英美各国。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及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的博雅教育更主张学生拥有开放的、发展的、世界的文化视角,能树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继被留学归来的学者引入我国的著名高校,并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实验,以应对当今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危机。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内涵,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增强人文底蕴。我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全人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由学院副调研员徐家林教授牵头,组织教师共同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了《告别“半人教育”——全人教育述略》一书,标志着学院不但重视和实践“全人教育”,而且在“全人教育”的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属首例。学院将通识课程按照“全人教育”的内涵进行整合,促进知识的统一,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果。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更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将通识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确立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加工零件为载体,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与“富士康”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平等交流和讨论,以加工零件为载体,运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将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五合一”,即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同时,还建立了网上大讲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学院推进了融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于一体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于一体的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在两年内,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建设了 《模具结构的识图与测绘》、《机械零件分析与应用》、《精密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操作职业技能实训》4门精品课程,开发了《冲压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实例精选》、《电火花成型原理及操作》、《数控操作技能实训》、《机械零件分析与应用》、《Pro/Engineer项目式教程》、《机械测量技术》等7部工学结合教材,并建设了网上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网上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加大学分制等弹性学制的力度,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
2002年9月24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高职学校对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实施的范围不够宽,效果也不够明显。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学校为了迎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部分学生需要提前就业或顶岗实习。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校采取利用假期补课、节假日不休息、增加每周授课时数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提前完成学业,开始顶岗实习。这样,就导致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专业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不这样做,学生的就业和顶岗实习就无法保证。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大弹性学制的推行力度,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提前就业和顶岗实习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排课时间。教务处在排课时,对每个专业不同年级课程的授课时间可以分开来排,以方便不同年级的学生听课。(2)技能鉴定。每年可不定期地多次实施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将课程实训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教学管理。由于学生上课人数不确定,有的课程人数较多,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特别是实践教学难度更大,实训项目可以分组、分时段进行。(4)师资力量。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教学小班上课效果较好,但如果允许不同年级学生一起上课,会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设备有限,无法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保证授课质量,势必要分班上课,这样教师的数量就要增加。学院可以通过挖掘现有教师潜力、外聘和引进教师等方式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要突破原有体制,根据市场需要配置教学资源,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大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及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及激励机制,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用好兼职教师;从企业技改、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等项目中遴选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建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分类培养,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学院对原有的数控实训中心和模具实训中心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成立了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与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共同组建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设有生产部、技术部、设计部、采购部和财管部五个部门,各部门主要领导均由学院教师担任,其他岗位则由学生担任。首先,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管理,肩负着生产与实训双重功能,实现了生产一条线与实习一条线兼容,做到了生产与实习两不误。通过这样的改制,使实习为生产带来了效益,生产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其次,校企双方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基础,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组建了“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双方联合承担省、市课题,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科技研发项目,使企业成为学院科研项目的来源地,成为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地”,有效地培育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双师”素质。再次,学院实施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制度,使教师能够经常接触到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最后,学院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外出培训,二是内部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通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及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院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 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6]徐家林,陈鸣鸣,沈佩琼.告别“半人教育”——全人教育述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G712
A
1672-5727(2010)06-0031-02
盛定高(1967—),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长,主要从事数控技术领域教学研究。
俞宁(1957—),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
刘永利(1966—),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