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0-08-15孙西朝
☆ 孙西朝
(邢台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河北邢台 054001)
区域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孙西朝
(邢台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河北邢台 054001)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全球信息化趋势,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与发展战略。近10年来,信息化投资累计达1000多个亿,建成中小学校园网3.5万,高校几乎每校一网,可是网络在教学中的利用率不足10%。教育信息化到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赛、示范课和公开课所带来的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购机、建网、开课,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去网吧玩游戏的多了。有多少学生提升了“信息素养”?有多少学生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多少学校敢宣称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投资巨大,当前应该是教育界向全社会回答“我们做了什么、未来我们该怎样做”的时候了。
邢台市是河北省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有中小学校2387所,在校生1017712人。“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为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针对性的重点投资,特别是2006年中央和地方共投资7156.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下达3800万元),在邢台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2119所农村中小学校增加了计算机、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卫星教学收视设备。目前,全市小学拥有计算机19705台,小学人机比例达到 25.6∶1 (2002 年为 45∶1);中学拥有计算机37472 台,中学人机比例达到 13.9∶1(2002 年为 25∶1),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另外,教育局还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了多期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邢台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从装备、形式到内容,基本达到了教育部的预期目标。可是实际情况却面临着城乡之别、校际差异,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益参差不齐;面临着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继续发展、有效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迫切问题?
二、转变思想: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继续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近10年来,投资巨大,活动频繁,可是并没有产生人们预期的效果。条件差的学校因缺乏资金而再投资困难,条件好的学校怕影响升学率不敢盲目深入。一些条件中等的学校表面上轰轰烈烈,教师已倍感枯燥,学生没有兴趣。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彭绍东)。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后者则是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继续发展的思想不可动摇!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其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确定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当今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素养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信息社会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城乡差距和校际差别,考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考虑城乡之间的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差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创新模式:加强信息技术课教法、学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技术课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计算机课,传统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是讲练结合,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兼有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的教法、学法研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深入、有效发展的突破口。
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取向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取向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初中阶段主要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接触,为进一步学习激发和培养兴趣。
2.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掌握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反复操作实践中学习才能形成。以“项目活动”主线、“小组合作”导学与“任务驱动”教学三者有机结合就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导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掌握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该模式属“研究性学习”的学科范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的优势,比较适合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学习技能的高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提前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并由教师全面、细致地引导自主学习的进行。如:提出具体的分步目标要求,制定项目活动计划、活动细则与进度表,划分专题小组及明确分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等。
小组合作导学模式,教师在开课之初开展问卷调查或以测试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水平。依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组成结构合理的不同的“学习合作小组”,它主要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但要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课程内容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所要求掌握知识的学习。结合“项目活动”的主线,设计出若干个小任务,并把它们体现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制定完成任务的评价制度,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集中保存,增加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四、促进教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多媒体和网络是这一活动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课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但不能局限于这唯一的途径。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随着教育技术进步和新课标落实不断提出新目标而形成的教改工程,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任何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才能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包括:(1) 将改变教学结构(何克抗教授),把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2)核心是数字化学习(李克东教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3)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和教学策略所需,应用“信息科技”的“多重刺激”特点,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使传统的信息技术从只进行辅助教学的误区中摆脱出来,强调系统、全面地看待信息技术,强调建立新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课程目标强调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的学习。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手段充实、拓展课程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激励学生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不能定式化:(1)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如物理学科整合应重视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规律的发现,数学整合则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语文整合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等。(2)注重整合的过程,即注重整合过程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探究和问题解决。另外“整合”的实施还要注重综合学习、体验学习、协作学习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能涉及,而“整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相关学科的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充实和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1]中小学电脑报.“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DB/OL].http://www.pmit.com.cn/web/InfoDetailJiaoYan.aspx芽id=791&ClassID=39.
[2]陈 大 忠 .探 索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教 学 模 式[DB/OL].http://fuxiao.whu.edu.cn/artedus/ShowArticle.asp芽ArticleID=199.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刘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