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王氏家族对明清山东文学的影响

2010-08-15丁修振赵晓明王聿发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2期
关键词:渔洋诗坛王氏

丁修振,赵晓明,王聿发,丁 玉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 255130)

新城王氏家族对明清山东文学的影响

丁修振,赵晓明,王聿发,丁 玉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 255130)

在山东历史上众多的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家群体中,其家族新城王氏作为后起之秀,注重文化传承,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其中就有影响全国文坛的一代宗师王士禛。新城王氏作家群具有作家人数多,作品质量高,作家作品影响大的特点,是明清山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对山东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城王氏;山东文学;影响

Abstract:Among numerous family-centered literary groups in Shandong history,the Wang Family of Xincheng,a rising star,which stresses cultural inheritance,produces many influential writers,including the national literary master Wang Shizhen.The Wang Family of Xincheng in Shandong,characterized by the great number of writers,high-quality works,influential writers and works,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group in Shando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Wang Family of Xincheng;Shandong literature;influence

山东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有左思、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王士禛、孔尚任、蒲松龄等文学大家,也有琅琊王氏、泰山羊氏、齐州崔氏、巨野晁氏、新城王氏、临朐冯氏等一大批家族文学家群体。在山东历史上新城王氏虽属后起之秀,却成就斐然,自嘉靖辛丑年(1541年)至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在不到300年时间里,共出进士29人,举人69人,贡生113人,出现了王象乾、王士禛等对明清政治、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名副其实的“江北青箱”和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作家群对山东文学的影响

____(一)新城王氏作家群在山东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1.新城王氏作家群体大,名人多

新城王氏始祖王贵在元代末年为避白马军乱自诸城迁于新城曹村,至三世祖王麟“始彰文脉”,官至颖川府教授以终。自此以后新城王氏家族门楣光大,形成了十分优越的文化氛围,出现了一批能官能文的士大夫作家群体,仅现存有著述传世者达40余人。其中明代18人,分别是四世王重光;五世:王之垣、王之都、王之城、王之猷;六世:王象坤、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恒、王象春、王象艮、王象益、王象明、王象云;七世:王与胤、王民端、王与玟、王图鸿。清代26人,其中以八世影响最大,有王士禄、王士禛、王士禧、王士誉等。因此,王士禛称其家族“代有闻人”。

2.新城王氏作品多,质量高

新城王氏有着较为著名的作家群体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自王重光至王士禛辈,刊刻著述成为家族风气,在明清两朝,新城王氏家族成员各类著述刊刻达到了200余种。《四库全书》为清代最著名的官方图书辑成,其中明、清两代山东有约千余种著述入选,而新城王氏有42种入选,有王之垣的《历仕录》;王象晋的《秦张诗余合璧》、《群芳谱》等4种;王与允的《陇首集》;王士禄的《司勋五种集》、《然脂集例》等5种;王士禛的《精华录训纂》、《渔洋诗集》等25种;王士禧的《抡山集》;王士祜的《古钵集选》。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通史》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山东通志》等著录,共选取近五百余种对山东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新城王氏有36种,分别是史部6种、子部13种、集部17种。

3.新城王氏作家及著述对山东文学影响大

《四库全书》、《山东通志》等作为官方修撰的图书,对著述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可见新城王氏作家及其作品质量之高。由于这些丛书多为当地官员收集进献,说明王氏作品在当时社会上流传已十分广泛,也得到了广大士人的认可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新城王氏家族的著述来看,囊括了兵学、农学、史学、经学等各方面,但总体以文学著述为多,影响最大。其中王象晋的《剪桐载笔》被誉为“现存山东人所撰的最早的明代文言小说集。”[1](p126)《群芳谱》尽管是农学著作,却具有鲜明的明清博物小品文的特色,在山东及全国流布甚广,官方将《群芳谱》整理为《广群芳谱》,“圣祖仁皇帝 ……成《广群芳谱》一书,昭示万世”。[2](卷116)王士禛、王士禄兄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经学、考古方面造诣颇深,其作品价值及对山东文学的影响自不待言。

“而历跨明清两朝,门第不坠,仕宦、文学均可同新城王氏相提并论的惟有临朐冯氏家族。明清时期,新城王氏的婚姻和交游网络不但几乎遍及山东各个府治,而且以清初王渔洋为领军人物的新城王氏对明末清初诗歌文化的嬗变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其流风余绪,遍布海内,绵延至半个多世纪,此又非冯氏所能及。”[3](P4)新城王氏确是明清之际山东地区最为著名的作家群体,并对山东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新城王氏诗歌群体促进了山东诗歌的繁荣

山东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诗歌理论发轫于《尚书·虞书》,而奠基于孔子。”[4](p4)繁荣的诗歌文化与山东古代文化发展相始终,而奠定新城王氏在山东文学领军地位的文学作品也正是诗歌。

1.新城王氏在明清的山东地区是屈指可数的诗歌群体

方文曾在《题王阮亭仪部像》大力赞誉新城王氏的诗歌文化成就。“山东风雅谁第一,新城王家故无匹。季木(王象春)开先称作者,贻上(王士禛)后来更挺出。”确如方文所言,新城王氏有着一批著名诗人及其诗作。在《山左明诗钞》中载新城王氏的诗歌有:王重光1首;王之垣2首;王象节1首;王象艮13首;《列朝诗》录王象春3首。在清代张宗柟编辑《带经堂诗话》时,计海右六郡诗歌名人60家,其中新城王氏王象艮、王象春、王与胤三家入选。在《国朝山左诗钞》中载新城清朝诗人20人,诗歌共668首,其中新城王氏诗人达11人,占所载新城诗人总人数的55%,诗歌总数627首,占所辑新城诗歌总数的94%。可见,无论从诗人及诗歌数量来看,新城王氏在明清山东地区是屈指可数的诗歌群体,是山东诗歌的中坚力量。

2.浓厚的诗歌氛围,名家辈出,促进了山东诗歌的辉煌

新城王氏三世祖“王麟以明经出身,是为滥觞。”[5](P10)王麟十岁师从以《诗经》为长的著名学者毕义理,开启了家族诗歌文化的先河。至王氏“象”字辈在诗歌创作上已取得不斐的成就,形成了稳定的家族诗歌文化。“时方伯公以遗老居田间,自号明农隐士,闭户谢客。亲教诸孙,颇及声律之学。尝邀从弟洞庭(象咸)饮。洞庭工草书,有张颠遗风。酒阑,诸孙竞进乞书。方伯公把酒命对句曰:‘醉爱羲之迹’。山人在旁应声曰:‘狂吟白也诗’。二公皆大喜,赏以名人书画。”[6](p5055)王象春与王士禛祖父王象晋为叔兄弟。王士禛对叔祖奔放跌宕的才气所折服,“天才排奡,目空一世。”[7](p4759)宋鹤龄称王士禄“生于于麟之乡,承季家学。”王士禛辈自幼沾染了家族风气,“尝岁暮大雪夜,集堂中置酒,酒半出王、裴《辋川集》,约共和之,每一诗成,辄互赏激弹射,诗成酒尽,而雪不止。”[8](p2016)新城王氏诗歌群体与之相适应的浓厚家族诗歌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家族诗歌的发展,培养出了王象春、王士禛、王士禄、王士祜等诗歌名家,对山东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区域文化与名门望族文化密切相关,区域文化的发展推进,主要附丽于家族的繁衍变迁,前者是后者活动的舞台,后者则是前者的承衍载体”。[9]新城王氏诗人积极引领鲁中及山东地区的诗歌发展。新城王氏诗人与当地士人结社唱和,登临雅咏。新城王氏诗人主持了新城著名的复社。“邑中名列复社者尚有王与麟、王与朋、王士蟾、王士熊、王士和、王士鹄、王与夔、郑问元、艾馥、王浮、于重徽。”[10](P13)王士禄“秋省试下第,与诸名士为晓社。”[11](p2496)士禛举秋柳诗社,影响范围扩大到整个山东,成就非凡。另外新城王氏与临朐冯氏、益都孙氏及赵氏、长山张氏、淄川高氏等文化世族及山东著名诗人交往密切,共同构筑了山东诗歌网络群,彼此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山东诗歌的发展,为“国初诗学之盛,莫盛于山左”的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新城王氏诗歌名家对山东文学艺术的影响

(一)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对山东诗歌的影响

王象春(1578—1632)字季木,号虞求,万历三十八年(1610)高中榜眼,授上林苑典簿,官吏部郎中,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与山东公鼐、冯琦号为“齐地三彦”。有《问山亭集》5卷、《齐音》1卷、《问山亭主人遗诗》等著述。

1.承袭齐风,沿续海右诗歌辉煌

齐、鲁古国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宏大雅正、朴质敦厚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即以“齐风”代指山东地区文化传统与人文风貌。在明代中后期山东诗人承袭“七子”风尚,倡行齐风。王象春早年师法李空同,对李攀龙十分推崇,公鼒曾云:“骚坛世界日争新,格套淫哇莽自陈……独有可儿王季木,时将诗吊李于鳞。”当万历中叶李攀龙饱受非议时,他对其进行了极力的辩护,“昔人诗禅并称,尚存大雅。今日诗社酷似宦途,端礼门竖党人之碑,韩侂胄标伪学之禁,谈诗者拾苏、白馀唾,矜握灵蛇,骂于鳞先生为伧为厉,为门外汉,此辈使生七子登坛时,恐咋舌则退矣。”[12](P420)钱谦益曾评价王象春:“以诗自负,才气奔轶,时有齐气。”[13](P654)

王象春所处的时代正是山东诗坛“齐气”由盛转弱的时代,也是明王朝走向衰败、党伐之争正炽的时代,万历三十一年冯琦卒,王象春二十五岁,时经魁中举,万历三十六年,于慎行卒,王象春时三十岁,万历四十年,王象春时三十六岁,他藐视阉党群小,有齐鲁士人高洁不屈风貌,列《东林党人榜》309人中第58名,后陷贿卖举人罪名,受降级处分,终而被“削籍”回乡。然而,正是如此境遇使他的诗歌更加疏狂任达、兀傲雄肆,将齐气表现得更加淋漓,其中《再书项王庙壁》,被《静志居诗话》、《明诗纪事》竟相引述。时人将其与公鼒、李若讷喻为山东三才子,《山东通志·人物志》称其“精诗文与钟惺齐名”,与高文翔等为“北方三子”。此际王象春是山东诗坛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是山东诗坛上的积极维护七子风尚并倡行齐风的著名诗人。

2.推重禅、侠诗,重开山左诗坛新境界

万历三十八年王象春中进士,冯琦、公鼐、于慎行相继辞世,山东诗坛在全国的影响力由盛转衰,王象春与公鼒则成为山左诗坛的承继者。此际“前后七子”的流弊逐渐显现,形式上摹拟复古,内容变得空淡无奇,诗坛充斥着对“前后七子”批评声音。尽管王象春以七子为宗,倡导齐风,却没有走七子的文学复古道路,王象春与公鼒,另辟诗歌蹊径,相约倡导禅诗、侠诗。王象春在《公浮来小东园诗序》中称公鼒的诗歌:“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又称:“诗固有世界。其世界中各备四大宗:日禅、日道、日儒,而益之曰侠。禅神道趣,儒痴而侠厉,禅为上,侠次之,道又敬之,儒反居最下。”[14]表明了其诗歌理论主张,即倡导禅、侠诗,走七子、公安、竟陵之外的“第三条”诗路。“第三条”诗路也确实起到了重开山左诗坛新世界的作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也肯定了王象春“自有门庭”之论,可以说,“从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体现了晚明山左诗歌的主流变化。”[15](P49)为延续山左诗坛的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象春作为山左诗歌巨擘对明清之间诗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作用还反映在对山东诗坛的著名人物王士禛和徐夜的影响上。王士禛受其影响,标举神韵,成为诗坛盟主。徐夜是王象春外孙,3岁丧父,随母亲居于外公家,直接继承了王象春的家学传统。郑方坤在《国朝名家诗抄小传》中曾评价徐夜:“少读书外家,湔染风气。”徐夜诗风高峻、气象宏大,充满了齐风特色。在“问山亭已颓,替人犹未起”之时,成为山左独树一帜的著名的遗民诗人。后人评价其神韵诗作竟远胜王渔洋之风华,《国朝山左诗钞》、《国朝诗别裁集》等均选有徐夜的诗歌作品,《清史稿》亦为徐夜作简要传记。“山左遗民诗人创作成就最高,遗民心绪比较浓重,同时又有典型的地方群体特色的,当属新城徐夜。”[16](P429)

(二)一代文坛盟主王士禛对山东文学艺术的影响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官至刑部尚书,与兄弟王士禄、王士祜号为“三王”,声振齐鲁。宗盟诗坛数十年,被公认为文坛北斗,其神韵说影响了清代诗坛达百余年之久。

1.王士禛对山东诗坛的影响

(1)举秋柳诗社,成《秋柳四章》,声传海内外

明末清初,齐鲁诗坛诗人结社成风,王渔洋主持秋柳诗社,诗社中不乏山东诗歌名家。“明季復社,声气徧天下,每会,至二、三千人……新城则三王倡首。西樵、礼吉主‘晓社’,渔洋举‘秋柳社’。此外,又有‘因社’。‘秋柳社’,中著名者,如东武邱海石、清源柳公窿、任城杨圣宜。原立社之初,诗酒文讌,特讲学之变调。”[17](P391)秋柳诗社最大的活动即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18](P5062)产生影响最大的作品即王士禛的《秋柳四首》。秋柳四首是士禛神韵诗的奠基之作,《秋柳四首》振动齐鲁诗坛,时和者三十余家,后山东诗坛和者达百家之多。《秋柳四首》传播至江南,“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是《秋柳诗》为艺苑口实矣

。”[19](P5062)

《秋柳四首》对山东诗坛的影响直至清末。山东诗人围绕《秋柳四首》或模仿,或作注,或辩析。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戴已山刺史,躯短小,精明过人,以进士分发山东为县令,尝作《秋海棠》步渔洋《秋柳》原韵。”[20](P113)东莱李兆元作《渔洋山人秋柳诗笺》,王祖源作《渔洋秋柳诗笺》,曲阜郑鸿作《渔洋山人秋柳诗笺注析解》,淄川高丙谋作《渔洋秋柳诗释》。另外对王士禛《秋柳四首》是思明之作还是对郑妥娘所作的辩论充斥于齐鲁诗坛,影响至今。

(2)从齐风到神韵——山东诗歌进入鼎盛时期

“依托遭际相同的亡宋遗事,抒发故国旧君之感……以至出现‘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的现象,宋诗蔚成大国。”[21](P54)而此时“益都相师(冯溥)尝率同馆官集万柳堂,大言宋诗之弊。”[22](P190)清初诗坛充斥着唐宋之争,王渔洋自然不能置身于唐宋之争之外,但他明确反对强分唐宋的界限,并反对宗唐立宋的宗派之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精华录提要》称“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竟尚宋元。即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倡天下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翕然应之。”

王士禛之所以能够摆脱唐宋之争羁绊,提出神韵说并使天下翕然应之,离不开齐鲁诗坛及家族诗歌传统对他的滋养。王士禛延续了边贡、李攀龙、王象春等人的诗歌遗韵,“其拟古摘句之作因无所取法。而其清丽俊逸的诗篇则开‘神韵’之渐,因之受到清初‘神韵派’代表人物王士禛的推崇。”[23](P19)渔洋诗作也被评价为“清秀李于鳞。”王士禛吸收了山东诗学深厚的营养,将“齐风”宏大雅正、朴质敦厚的文化传统与楚风与吴习相融合于“神韵”诗学中,矫正了诗坛流弊,终成为一代大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颇为中肯“诗自太仓、历下,以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士禛等重申严羽之说,独主神韵而矫之。”进而,极大地提升了山左诗坛内蕴及整体实力,延续了济南诗派的辉煌,正如王恒展先生所言“为山左诗歌新局面做出最大贡献的应数王士禛,他的出现同时也成为山东诗歌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24](P442)

2.王士禛对山东文人的影响

(1)以王士禛为中心形成了山东神韵诗派

王士禛出任扬州推官之前近七年的时间,主要在新城及长山度过,王士禛的《秋柳四首》是神韵诗的奠基之作,秋柳诗社可谓山东神韵诗派的雏形。

当王士禛由扬州推官成为京官后,地位和诗歌影响相继扩大,在康熙朝最终成为“泰山北斗”,声望誉满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着,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在山东出现了许多宗尚王氏之诗人,如淄川的唐梦赉、曲阜颜光敏、邹平张实居、历城王苹、茌平王曰高、临清王灏、临淄谢宾王、济宁林之蒨,另外还有田雯季弟田霡和长孙田同之,朱湘兄弟、伊应鼎、赵执端等,他们皆拜于王士禛门下,成为神韵派诗论的实践者和坚定的支持者。田同之,号小山姜,诗学思想受王士禛神韵诗学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小传》载“彦威为山姜之孙,而笃信谨守乃在新城王公,有攻新城学术者,几与拼命与争。”[25](P980)淄川人王培荀也是神韵诗论的坚定维护者,在他的《乡园忆旧》中对新城王氏推崇备至。他曾记载:“西园在济南,渔洋先生病,遗嘱命入新城拜画像,受赐书。时康熙辛卯。西园遂称私淑门人。元旦悬画像拜祭,见绕屋梅花欲放者,局怅然作诗,云:“半生画里见羹墙,今夕缸添柏子香。定知烟水梦渔洋。”[26](P125)

以王士禛为中心,以神韵诗论为明确诗歌创作主旨,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山东神韵诗派群体,这表明山东诗坛继济南诗派后发展到“山左为胜”的新阶段。

(2)重视乡梓之情,奖掖文人,促进山东文学大繁荣

王士禛具有极深厚的乡梓之情,一生中结交山东文人88人,占全部交游人数的17%。依据《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王士祯志》,其中著名者有前辈诗人赵进美、丁野鹤、孙廷铨、董樵、邱海石、张光启等,同时代的有张实居、徐夜、张笃庆,孔尚任、蒲松龄、赵执信等。另据《清史稿》载:“士禛辑其(王士禄)诗为古钵山人遗集。当是时,山左诗人,王氏兄弟外。有田雯、颜光敏、曹贞吉、王苹、张笃庆、徐夜皆知名。”从王士禛的交友情况来看,其与以上六人皆过从密切,除了诗歌理论的相互影响外,也为这些山东诗人走向全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王士禛仍在户部四川司郎中任,十月,王士禛选八位友人田雯、宋荦、王又旦、颜光敏、叶封、曹贞吉、谢重辉、丁炜和两位门人曹禾、汪懋麟之诗为《十子诗略》,刻于京师,世称“金台十子”。十人的诗学倾向并不一致,这是一个在京的以山东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此后田雯、颜光敏等山东诗人在全国范围内名声鹊起。再如张笃庆创作的《诗一百》:“其渔洋评阅,蒋大鸿实为点勘。间有商榷,集中载其来书,即以为叙。”[27](P28)高唐人朱缃与其弟朱纲为渔洋门生,朱缃著有《枫香集》、《云根清壑山房诗集》、《观稼楼诗集》、《吴船书屋诗集》四种,王渔洋为四种文集作序、题赋,还为其中的三种诗集中的诗文做了品评。王士禛曾为田霡诗集作《鬲津草堂诗序》,这是神韵诗论的主干理论之一。最值得一提的是王渔洋与蒲松龄的交往,康熙26年(1687)在西铺毕家与蒲松龄结识后,常以书籍相赠,互致书信以问答。蒲松龄将王士禛作为平生知己,王士禛亦对其《聊斋志异》中的篇目进行了评点,蒲松龄也将王的评点郑重抄录于《聊斋志异》手稿。另外“王士禛成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池北偶谈》,其中有12篇故事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相似或相同,其中《五羖大夫》……五篇则采自《聊斋志异》,并在《小猎犬》后注明:‘事见蒲秀才《聊斋志异》。’《池北偶谈》初刊于康熙二十八年(闽中刊本),此时王士禛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书中刊入名不出乡里的蒲松龄的文字,无疑对《聊斋志异》日后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8](P166)袁世硕先生认为:“他对《聊斋志异》的赏识、褒奖,虽然是有限度的,但客观上却也发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王士禛的那首题诗和数十余评语,后来都成了《聊斋志异》刊行的金字招

牌。”[29](P42)

王士禛辑边习(边贡之子)诗为《边仲子诗》。王士禛还将王象春的诗歌进行了删选并刊刻,名之《问山亭主人遗诗正续集》。王士禛曾将叔祖王象明、王象艮、王象春的诗歌辑为《琅琊三公集》,刊刻流传。徐夜去世后,王士禛又为之攘拾遗诗,得二百首,刻《徐东痴诗》二卷,使徐夜诗得以流传至今。宋琬的儿子宋思勃携宋琬《人蜀集》入京师,拜见王士禛,王士禛迅即将宋琬遗诗补入其编的《感旧集》。王士禛不仅结交上层诗人、官宦,亦结交下层布衣文人,并将他认为有价值的诗歌记入到著作中,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布衣文人的诗歌借王士禛的著作得以流传。

王士禛对时人的提携不惜余力,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秋,王士禛欣赏田雯弟子历城秀才王苹之才,写信向时任山东巡抚的张鹏举荐,“中丞特召见,引之客座,且赠金焉。苹之才,中丞之谊,皆尘中所少。”[30](P298)王士禛也积极为诗人之间牵谊,促进彼此交流,据《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载:“今文士有宝应陶字季,莱阳董樵字樵,二人皆以布衣游于都门,初不相识,预为介之曰:‘二君非但诗笔相当,即一字字亦绝对也。’二君遂赋诗定交。”“红桥修禊”成为士禛在扬州期间主持的文化盛事。其间结识卢见曾、孔尚任等山东文人,后来卢见曾亦主持扬州“红桥修禊”,成为王士禛的继承者,后来卢见曾编《山左诗钞》,谨遵着王士禛的诗歌门径。王士禛与孔尚任在扬州相识后,后来在京期间亲密无间,曾为孔尚任提写“岸堂”斋名,并为其在罢官后衣食堪忧时,提供了诸多生活用品,使孔尚任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另外在京为官期间,其甥婿赵执信也是王士禛的座上常客。王士禛十分欣赏赵的才华,并使赵很快融于京城士人群体。后赵执信因事罢官,在《谈龙录》中对神韵持反对意见,批评神韵说“诗中无人”。两人之争,因才高名盛,流布亦长,由此成为诗坛上著名的笔墨公案。“平心而论,王以神韵缥渺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但纵观两家诗歌思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诗论是从诗歌的审美特点着眼,赵执信的诗论是诗歌“诗言志”传统的继承。两人同生于山东大地,同受山东文化滋养,是同一棵树上开出的风格别异的诗歌之花,二者诗论之争反映了当时山东诗歌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发达,论争不仅提升了山东诗坛的内蕴,也促进了山东诗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山东大地上的新城王氏作家群具有作家人数多,作品质量高,作家作品影响大的特点,是明清之际山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他们对山东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赵准平.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何成.山东科举望族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2.

[4]许金榜.山东分体文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5][10]王利民.王士祯的家世和家学渊源考[J].南通师专学报,1997,(6).

[6][7][8]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8.

[9]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著姓望族[A].何成.山东科举望族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2.

[1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王考功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2]王象春.李观察沧溟诗及序[A].王恒展.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C]:齐鲁书社,2005.

[1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王利民.王士禛诗歌研究[M].济南:中华书局,2005.

[15]李圣华.王象春论[J].泰安师专学报,2002,(2).

[16][23][24]王恒展.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7][20][26][27]王培荀.乡园忆旧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8][19]王士禛.王士禛全集·渔洋山人自撰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1]裴世俊.王士禛主盟清初诗坛探因[J].西北师大学报,2003,(3).

[22]朱则杰.清诗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5]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8]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王士禛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9]袁世硕.蒲松龄与王士禛的交往[J].春秋,2006,(3)

[30]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志红)

G127

A

(2010)02-0069-06

2010-04-07

丁修振(1978-)男,硕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讲师;赵晓明(1953-),男,研究员,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纪委书记,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王聿发(教授)、丁玉(副教授),皆为淄博师专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注:本课题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新城王氏家族对山东文化的影响”项目[sd7wf3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渔洋诗坛王氏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