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效率

2010-08-15王文娟

中学语文 2010年27期
关键词:文学类勾画做题

王文娟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散文与小说,这类阅读反应在考题中的特点,一是所占的分值比重大,二是题目相对较难,同时得分点也不容易把握。因此,如何占领文学类文本阅读这块高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明其纲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攻克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到可观的分数,必须明确考纲及考试说明的精神。学习过程中,有纲可依,必事半而功倍。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列出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

(一)积累精品文本

所谓精品文本,就是在结构、文采、意蕴、哲理、人物性格塑造、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有值得人们去思考、品味、学习的好文章。而这类文章往往是考试的首选。但学生不管在平时一般性的阅读中,还是在做题中,所见所读的文章虽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痕迹的却很少,加之现在教育的现状,虽说减负已提倡了好多年,教育部一直三令五申,但学生的作业负担却依然很重,几乎或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阅读的有限文本中,积累精品文本,以备反复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精品文本,将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同一类文本的把握。

(二)积累阅读方法

宏观意义上的阅读,方法很多,这里只谈一谈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些快捷有效的方法。

1.读考题,抓关键。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读题、勾画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读题是为了明确考试的方向,勾画题干信息则是为了减少学生记忆题干的信息量,确定重点阅读区间,增强读文做题的高效性。如何勾画题干重点信息呢?第一,抓主干。例如,2008年北京卷第18(1)抓主干可简化为:画线句结构上的作用是;18(2)可简化为:“惊醒”好在哪? 第二,抓关键词。2008年北京卷第17题B项可抓 “换上新装的爬山虎”、“情感”;E项可抓“写秋句”、“是为了”。 两三行的文字,只要记住这几个词,就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有针对性地画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确立答题区间,阅读的目的性自然也会更明确了。

2.读文题,看作者。“解题”即理解文章的题目。题为文眼,理解文章题目,有三点好处:第一,可有效把握写作内容。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可以把握住作者写作的时间(秋天)、地点(碧云寺)、内容(景色)。第二,可以把握文章主旨及情感。例如,2008年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苍凉”一词点明了作者借阳关古道所要表达的情感。第三,可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及思考。例如,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河有两岸,是大家所熟知的,而本文题目“河的第三条岸”就让大家匪夷所思了,究竟“第三条岸”是什么呢?带着这一疑问,读者便会迫不及待地、认真地读下去,看个究竟。“看作者”就是知文论人的过程。要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了解其作者,因为文章往往是作者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展现。了解了作者,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文章的部分内容。

3.读文本,画信息。打渔要靠“网”,做题要靠“纲”。在读文的过程中勾画的信息,就是做题的“纲”。那么,应勾画哪些信息呢?第一,题干里涉及的信息。第二,文章引领句、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议论的语句、意蕴丰富的语句、细节描写的语句等。这些语句串联起来,便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流露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对完成后面题目将有极大的帮助。

4.用信息,做考题。利用前面筛选的信息做题,还要做到思考的规范、要点的全面。勾画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解答问题时,还要再回归文本,反复阅读,结合语境,联系现实。切忌抛弃文本,主观臆断。

(三)积累答题术语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段的作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人称等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段的作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人称的常用术语,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1.段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承上或启下)。③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如2009年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就间接地考查了开头段的作用。

2.表现手法。①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②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③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气氛。④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表现人和事。⑤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如2008年福建卷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就是对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了考查。

3.表达方式。①肖像描写:以形传神。②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④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⑥白描:简笔勾勒,间接、准确、传神。⑦工笔描写: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⑧细笔描写:准确、传神、鲜明。⑨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⑩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1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1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14]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表达含蓄。如2008年浙江卷第19题 “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用的手法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对景物描写方式进行了考查。

4.修辞方法。①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②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③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④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⑤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⑥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⑦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2008年天津卷21题C项“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就考查了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

5.人称。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③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就考查了对第二人称的使用。

三、要渠清如许,为有活水来

新课标“阅读与鉴赏”目标第一条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刘国正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结合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充实的活力。”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文学类文本的答题质量,就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真本领。

总之,只要我们吃透考试大纲,掌握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强化训练,掌握技巧,提升能力,阅读这根“魔杖”,就会散发出它的魔力,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上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猜你喜欢

文学类勾画做题
头颈部肿瘤中手工勾画危及器官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性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基于U-Net的自动分割方法对乳腺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