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猿啼声声催泪滴,人生茫茫寄真情——唐诗中的猿声

2010-08-15彭金华

中学语文 2010年27期
关键词:猿声诗人

彭金华

追溯文学史上的第一声“猿啼”,大概起源于屈原的《河伯》:“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从此,凄清的猿啼声在文学的长廊里此起彼伏,引无数迁客骚人频频回首、一掬清泪。在唐代,咏猿诗大为兴旺。唐诗中,凄厉、哀婉的猿声,经常被用来渲染、烘托生命末路的悲伤氛围,传达古代文人普遍感悟的命途多舛和怀才不遇的苦难心情,而且把每一种情感都写得至深至悲,彻骨透心,形成了浓重的悲剧意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呢?古人云:“赋诗言志。”孔子曰:“立象以尽意。”就是说诗人创作的动机在于表达思想感情,感情应先于意象。因此,要探究唐代悲苦的猿意象大量涌现的原因还要从那个时代的具体背景以及文人的思想活动入手。综合分析,唐代成为历史上咏猿诗最兴旺的时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唐代有文人漫游的风尚

在唐朝,举国上下奢于宴游,不以耽玩为耻,漫游热情最高的当属文人,他们在兼济天下的儒家文化的浸淫之下,大多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常常不得不游历四方,广交朋友,增长阅历,干求功名,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漫游的社会风尚。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山水自然景观优美,那一带特有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而古代的长江三峡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猿猴等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多风的秋日,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因此,唐代文人诗作中自然就频繁地留下了“清猿啼“的影音资料。

二、贬官迁客的大量流入

谢元鲁先生曾经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统计“唐代官吏贬谪左降的地点共有61个”,而且主要是在南方的长江下游,被贬的官员大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治国安邦的抱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被贬必将是一次人生的苦旅。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他们的精神诉求只能借凄切的猿啼声得到满足。认真阅读这类诗歌,不难发现其思想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抒发羁旅之愁。沈德潜《古诗源》注云:“三峡……林木高茂,猿鸣至清,行者闻之,莫不怀土。说猿声之悲始此。”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秋晚霜天,白雁南来,更勾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情感。白居易《舟夜赠内》:“三声猿后垂乡泪,一叶舟中载病身。”岸上不时传来的猿的悲啼之声,使客居异乡疾病缠身的诗人不由潸然泪下。苏拯《闻猿》:“秋风飒飒猿声起,客恨猿哀一相似。”张祜《题弋阳馆》:“吴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同样都以猿哀声衬托飘泊天涯的苦恨和断肠。

2.倾诉遭遇之悲。元稹曾经有过儿女,可能早夭,他的《哭女樊》:“秋天净绿月分明,何事巴猿不剩鸣。应是一声肠断去,不容啼到第三声。”《哭女樊四十韵》:“马无生角望,猿有断肠鸣。”多次以凄切悲伤的猿啼衬托内心的丧子之悲。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此诗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理想的破灭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诗人借猿啼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而悲,所以,面对清溪之水,纵然感到“清心”,但诗人内心落寞悒郁的情绪油然而生。

3.坦露忧国之苦。“杜少陵有句皆忧国”,他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创作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忧国忧民之情与老病孤愁之感在内心激荡。《秋兴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身在孤城,落日西斜,遥望北斗,思念京华,在这样的时候,听到几声悲切的长猿鸣啸,禁不住泪如雨下,诗人借助猿声吐露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

4.描写别友之忧。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宕开一笔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那时风住雨收,孤月高悬,猿啼凄清,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既写出了好友分别后的愁绪满怀,又写出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猿啼”、“客散”、“暮”、“江头”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悲凄的猿啼声不绝于耳,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5.坦陈被贬之痛。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一:“猿愁肠断叫,鹤病翅趾立。”这首诗歌作于作者被贬朗州期间,生活的孤独无聊,被贬地环境的荒凉,都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听到“肠断叫”的猿声,更加苦闷满怀。刘长卿《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诗人受诽谤获罪从鱼肥水美的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岭猿同旦暮”即哀伤的猿声早晚、日夜时时在耳,使新岁元日归思心切的诗人倍添惆怅,诗人止不住引颈遥望长安,徘徊的背影如在眼前,长吁短叹似可听见。

当然,并非所用的唐诗凡涉及猿声必表达悲愁,也有诗句反其意而用之。韩愈被贬为山阳令后,有诗句“猿鸣钟动不知曙”。诗人遭贬,却一觉睡到天明,借愁猿之声反衬出诗人旷达的襟怀。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突破以前咏猿诗哀愁、悲伤的古老氛围,将欢悦的心绪和浪漫的情调融入三峡两岸不断啼叫的猿声之中。

唐诗中的猿啼之音如同盛世唐朝繁华落幕后的背影,并且与当时占据主流的康平之音相和,共同向后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王朝、一个精彩的时代。

猜你喜欢

猿声诗人
趣味闯关
猿声
最帅的诗人
东坡与五祖寺
“诗人”老爸
小巴掌课堂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丁酉岁暮感怀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