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贾府: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读《红楼梦》第三回
2010-08-15张万弘
张万弘
重读收入中学课本的名篇《林黛玉进贾府》,竟泪盈盈想起十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想起电影中那一首儿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来。
以往大多数论者在论及这一章时总是强调本文是如何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的,——这诚然不错,但往往忽视了黛玉六岁丧母、“林黛玉进贾府”其实就是贾府收养小黛玉这样一个酸心刺目的重要事实。
我们有孩子乎?试想想,一个六岁(一说八九岁)的孩子,她该是如何地恋父恋母,做父母的又该是如何地爱她护她——放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黛玉本就是一个晶莹剔透、聪颖灵慧的小女孩啊,现在且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不得不弃父而去,落得个被贾府收养的地步。大家想想,她有多么可怜!
初临贾府,这林黛玉早想起母亲常说的话——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自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大家注意“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八字。玲珑的小黛玉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又将怎样呢?这除了表现她自幼之心机外,我们难道感受不到小女孩初到赫赫贾府时内心的一丝丝恐惧、没妈的孩子常有的一点点自尊?细想想作者对黛玉的这些描写,正如甲戌本的侧批,真是“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啊!
也许,有人会质疑说,这么小的孩子会这么想吗?这有点太早慧或早熟了吧?我倒觉得这根本就无需怀疑!放到现在,六岁的孩子该在学前班吧?去学前班看看,你就一点也不怀疑黛玉的所思所想了,更何况黛玉本来是降珠仙子下凡呢!不过是把孩子的心理,由作者用更准确的语言把它描写了出来而已。
若说黛玉在贾府能感受到一丁点温馨,除了后来宝玉这位富贵闲人的爱之外,恐怕要算是贾母的真心收养之恩情了:“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祖母与黛玉见面即哭,——读及此,想想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体弱多病,怎不让天下父母垂泪呼?
除了宝玉及祖母,有谁还会真心惦着黛玉这位可怜的女孩呢?且看她去拜见两个舅舅。先去见大舅,赦老让人回话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赦老不见,又写去见二舅政老。王夫人回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二舅政老又不能见。——见个舅舅就这么难啊!什么“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你以为他真伤心啊?全是哄小孩的鬼话!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在黛玉进入的这个世界里,男人们集结于或名或利的欲望大旗下,扭曲异化。而那些出嫁的女儿们,也因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着眼现实,有了权利的觉醒,变得可憎起来。更有大观园里普通的媳妇婆子,钩心斗角,即使只能制造茶杯里的风波,却也一刻不得消停。有谁,还真诚地惦着林妹妹的死活?
进贾府,拉开了黛玉人生悲剧的序幕。
我也终于对林妹妹“一年三百六十日,凤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况感同身受了!
请为黛玉、也为天下所有失去爹娘的孩子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