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理想
2010-08-15湛承芳
湛承芳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那么,语文教学怎样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呢?笔者以为重中之重是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以知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传统语文教学更为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析,而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更为关注的是人本身,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育者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张志公先生说:“传统语文教学头绪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一共干两件事,一是花大力气对付汉字,一是花大力气对付文章。”这里强调了语文读与写的功能。他还说:“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自发和非发觉的、凭朦胧的感觉和经验办事的状态,靠老师耳提面命,靠孩子去体会、探索。这种情况应该改变。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这些素质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也是他们成才的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知”与“人”的关系,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处理好教学模式与教育理想的关系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想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新世纪的现代人。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探索一些新的、与教育理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而不论哪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应着重强调以下四点:
1.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因为知识的激活与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主要方面。语文教学中也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要由老师讲授为主变为以学生练习为主。课堂上保证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充分发展兴趣。给学生知识也要有传授之术,高明的传授之术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奉送知识。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其共同特征都应重视实践性,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重视学法的研究与指导,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一点兴趣,少一点约束。
3.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自生下来就开始学习它,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因此,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的学习,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的理想化色彩,又要重视语文的生活化色彩。一方面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气息和文学色彩;另一方面,语文还是一种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思想工具,凡生活处即有语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正因为语文的这一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在各个学科中,语文是最能体现开放意识的一个门类。语文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生活的联系最紧密。过去的教材由于强调语文的学科体系,不太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大量的读写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活力,不但脱离了语文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也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修改,初中阶段强调了阅读、写作、口语、实践等内容的生活化,高中则关注人文精神,是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时代潮流的。
4.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与传统语文的根本区别。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创造的社会。知识经济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且人格健全、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着眼点,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思维,大胆创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的教育也要把人当成世上那些绝不可能相同的树叶。要知道,枫叶有自己的火红的颜色,杨柳则有自己的婀娜的身姿,它们的互异性才构成了自然美景。语文教学不是通过培育让枫叶、杨柳都成为规格一致的物种,我们的责任是提供肥料和水,负责把它们浇灌成茁壮的千姿百态的树木。所以,在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实践中鼓励他们的“异端邪说”,在选择上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对象,多给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解放自己,也解放他们。
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必须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相协调,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指导语文素质教育实践的基本法则。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提。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是因为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存在着“水位差”和“势能差”;同样,“电荷”的流动是因为“电位差”的存在。推及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存在“信息差”、“能力差”和“人格磁场差”,而且往往是这种“差”越大,教育越游刃有余,越有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浸染。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践,培养语言素质、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在老师的指挥下、家长的压迫下机械从事语文学习的应考机器。
新一轮课改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开始了,当前的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大视野、大容量、大手笔的气魄,以迎接新的挑战。只要我们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髓,并使之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真正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对人的关怀,那么,素质教育的理想——实现人的现代化即培养有知识、重理性、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现代人——就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