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心肾宁心安神治疗更年期心脏病30例
2010-08-15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医院163515
高 海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医院(163515)
补益心肾宁心安神治疗更年期心脏病30例
高 海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医院(163515)
更年期心脏病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以心血管系统运动神经功能失调为突出表现,并伴有其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及情绪,需临床治疗方能缓解。本文施治更年期心脏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心悸;眩晕
更年期心脏病多属祖国医学“心悸”、“胸痹”、“眩晕”的范畴[1]。笔者总结了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所收治的30例更年期心脏病患者,临床病例特征进行分型施治,取效尚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49.2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症状,本组30例中有27例曾被院内外误诊,占全部患者的90.00%。分别被误诊为冠心病20例(74.07%),心脏神经官能症5例(18.52%),心肌炎1例(3.70%),甲亢1例(3.70%),误诊时间最长2.7年。主要症状为心慌、心悸、胸痛、颜面渐红、多汗、手足心热、头痛、眩晕、血压波动、心律不齐(间歇脉)等。
1.2 诊断标准 ①年龄45~55岁的妇女。更年期有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症状,且有月经紊乱,伴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征候。②心界不大,心功能良好。能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③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无特异的阳性指标。EKG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以及ST-T波变化的心脏缺血表现。
1.3 治疗 中医治以补益心肾、宁心安神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养心丹临证加减[2]。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显效:面色潮红、血管痉挛性疼痛(四肢及心前区)、心悸、失眠、高血压、眩晕、耳鸣、眼花等症状消失。且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缺血表现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变化,心电图较之以往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占66.67%;有效7例,占23.33%;无效3例,占10.78%。
2.3 典型病例 江某,女,51岁。患更年期心脏病1年。曾多方求治,但疗效欠佳。2008年9月来我院就诊。自述症状胸口憋闷,心悸,眩晕,失眠,入院后经追问病史,全面检查身体,未发现阳性体征,除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偶发早搏外,实验室检查均回报正常。分析该患者闭经2年有余,平时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为此长期忧虑烦躁,不能自拔。故服用上方,经30d治疗,胸口憋闷,心悸症状减轻,眩晕,失眠症状消失。
3 讨论
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自觉心跳发慌,呈叹气样呼吸,心前区疼痛,但不象心绞痛那么严重,只有很少的人伴有高血压。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以肾气为主导,由天癸来调节,通过冲任的通盛、相资,由胞宫体现月经的生理特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会引起生殖功能失调,发生闭经、崩漏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将其描述为了“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同时认为妇女49岁左右,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月经逐渐减少,直至停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致消失。这本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但是有一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肾虚天癸衰竭的过程加剧或加深,或工作和生活的不同境遇,以及来自外界的刺激等的影响,难以适应这一阶段的过渡,使阴阳失却平衡,脏腑气血功能不相协调,营卫失和,因而在绝经期前后出现诸多的证候。从更年期的发病过程来看,患者在绝经前期即可出现一系列内分泌紊乱的症状,骨代谢出现明显的负平衡,有些人虽无症状但机体也处于一种隐潜的变化。有研究表明,进入老年的生理性肾虚即有丘脑为主导的各靶腺轴上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3]。现代医学对于调节失衡缺少有效的手段,而中医则长于调理,对于隐性的证或尚未显示于外的体内隐潜性变化具有调整作用,立足于调动机体巨大的自稳调节与储备潜力,对机体进行再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治,既病防乱,充分体现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补肾的药物以调理。同时强调要调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 采用心理安抚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祛除患者对本病的恐惧感,减轻焦虑情绪,帮助其顺利渡过更年期。
[1] 伽玛.更年期易患“更年心”[N].科学时报,2001,08:9.
[2] 华杰.更年期心脏病的综合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28.
[3] 陈圣光,芮敏.更年心36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4):4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11
1672-2779(2010)-10-0013-01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