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若干课型
2010-08-15贺晓刚
贺晓刚
[作者通联:山西孝义市第三中学]
中国人对文章的重视源远流长。诗经的作用,古人就极其深刻的概括为兴观群怨;古人曹丕的《典论·论文》也有言曰:“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隋唐科举制兴起以后,人们对文章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正所谓一篇文章定终身,可见,重视文章写作自古而然。从广义上讲,作文也是文章的一种。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人对作文的重视与日俱增。从少年作家韩寒、郭敬明等带有些许叛逆色彩的作品到所谓的影视名人倪萍、白岩松以及颇有争议的刘晓庆的出书热,当前社会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全民写作的境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好现象,多读多写对提高国人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但是如果问及这些作者是如何对缪斯女神产生热爱以及如何形成驾轻就熟的写作功底时,我想,回答是受求学生涯中某个阶段的语文课的影响的人大概绝无仅有,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是对文学名著的痴迷与百折不回的写作精神使然。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对这样的回答大失所望,甚至有点伤心,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居然会沦落到这样可怜的境地?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以上的说法句句属实,决非是攻击语文工作者的恶意杜撰。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备受我们批判的封建私塾却为我们培育出数以千计的文学大家?为什么我们标榜的先进科学的语文课堂却变成扼杀写作灵性的刽子手了呢?我们是否应该从古人的熟读成诵与揣摩涵泳中汲取点营养呢?我们是否应该勇于摒弃我们所娴熟却无所作用的东西呢?在此,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声疾呼: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应该是犁庭扫穴式的。在本文中,笔者只想谈谈关于写作课型改革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美文鉴赏课 他山之石可攻玉
古今中外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是一道道营养丰盛的文化大餐,许多语文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重要性。但是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把它们当作阅读训练的绝佳材料,设疑问难,很少有人会想到把这些文章用于写作教学。事实上,我国古代学习作文就很注意借鉴,提倡习得。试想如果没有对名家名篇的朝夕诵读、长久揣摩,又怎会积累起写作的词汇仓库?又怎会悟到写作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道?就是从当前的先进的写作理论来看,信息的输出应当以信息的输入为前提,而且必须是源头活水与一瓢水的关系。正所谓“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只有这样,写作这才可以从容地调动储备从容写作。这么做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闭门造车的问题,为写作者搭建轻松作文的桥梁。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传统名篇、时文精品,采用先读、后定向讨论、再鉴赏表达、最后积累的程序。
二、提炼生活课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任何封闭的语文教学活动与设计都是无源之水,必然会丧失应有的活力,美丽的也只是虚假的外表,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淖中裹足不前。写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尤为密切,多年来的作文课大多忽略这一点。重方法,轻材料;重作品,轻生活;重模仿,轻创造。以至于学生空有屠龙之术,下笔时又窘迫于无米下锅。由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紧扣,缺一不可,而活生生的现实无疑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增加写作链条上的生活积累势在必行,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在当前写作虚假与模仿之风盛行之时,有必要引导可塑性强的学生走出造假的死胡同进入创新的康庄大道上。在预先安排学生有意识感知、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筛选有意义的经历,或亲历或目见或耳闻,写成简要提纲,择一二最精彩者当堂叙述,兼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从中提炼思想,发现具有思辨色彩的哲学观点;辨明人间真情,总结蕴含在其中的人格魅力;注意多元性以训练发散思维;或者确定一个话题或题目,让学生选择与之符合的材料,训练思维的吻合性。这样做就是真正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语文化,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备无患,即使有陌生的文题猝然加之,囊中充裕的学生也可从容应对。
三、读写结合课 绝知此事要躬行
模仿是创新的前提,任何一种技能都是这样一种规律。从仿形到仿神同样也是习作者的必经之路,所谓“操千曲而识声”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优秀文本的多层运用乃是对其所蕴含营养的最大限度的吸收,在单纯为写作服务的鉴赏课之后,我们要坚持宁在点上打井,也不在面上挖坑的观点,运用“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读写结合策略。既是定向深掘文本的价值,拓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度,使其入之愈深得之愈博用之愈活,发现写作的奇伟瑰怪之观;又找到了读与写两种技能的最佳契合点,使得信息的输入在输出中得到巩固,信息的输出有了充足的储备而走出囊中羞涩的困窘处境,又避免了写作中的盲目行为,为学生写作搭建一个信息与技能的宽阔平台,确保写作的顺利进展。实际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多从学生薄弱之处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诸如立意的另辟蹊径、选材的淡中出奇、谋篇布局的纵横捭阖、表达的文采斐然、结构的浑然一体以及表现手法的自如运用等,总之选好讲透并指导准确运用。课堂结构不妨采用“定向浏览、讲解要点、示范运用、操练指导、验收写作”的步骤。
四、写作技法课 欲善其事先利器
在1999年话题作文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正如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一样,这种形式渐有泛滥之势。其解束缚、降难度、导思路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过于自由了反倒让人无所适从。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往往觉得既然写作空间如此开阔,可以说无论怎么发挥基本上都不会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完全没必要再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由此写作课又似乎回到了若干年前的给个题目就能上的时代了。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话题作文的时代绝不是教师袖手旁观的时代,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加强,重视基本能力与技法的训练,让学生写出基础扎实的文章依然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刘征在《论文》一诗中这样写道: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幽微。待到命笔时,舍法任神行。用法的前提是学法,我们必须遵照序列化的训练目标以及写作中运用到的技法,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走先分解后综合的道路。反复操练,务求掌握,扎扎实实的练好功,自会有融会贯通、运用纯熟的一天。
五、话题辅导课 未雨绸缪指迷津
当前的高考作文“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应坚持三自方针,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学生发挥水平的空间”,因此在今后若干年内,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话题作文。了解特点、掌握规律、分解全程、形成技能、出彩出新将会是我们作文辅导的重头戏。辅导在要害上,立足在关键处,犹如庖丁解牛一样熟悉对象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何愁写不出锦绣文章?从目前的话题来看,偏重考察学生的思辨力。如“相信自己与听从他人”等高考命题,而且这一类话题犹如雨后春笋渐呈蓬勃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命题导向势必成为高考的主流。那么在辅导中侧重思维训练,就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辩证观点看待事物,学会审视事物主客观的对立统一;能够由已知预测未知;能够在事物间建立普遍联系;能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外因;力避偏激与片面、肤浅。在立意的准、深、新上狠下功夫。教学生选择一个别致的构思样式,无疑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近年来不少考生为之绞尽脑汁,诸如问卷调查、病例报告、网页设计、访谈对话等样式纷纷出笼,在茫茫一片陈旧面孔中乍遇,一解视觉、心理疲劳,首先在新奇上战胜了对手。但是对这些样式的运用也并非是考场上的灵光一闪就能解决的,试想没有平时的反复操练,又怎会有考场上的驾轻就熟。另外,精美的文字也是构成佳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作者思想与能力的载体,其作用似乎远远胜于别的一切。在阅卷的阻绝性、匆促性、直击性的作用下,高考作文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搏得好感的话,那么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很渺茫了。因此,为文章选择一个精美的表述载体是成败的关键。话题辅导应该大胆突破思想与技巧层面,深入到语言层面上来,或浓妆或淡抹,总之,想方设法扮靓自己的文章是第一要务。只有语言美了,主题才有所依附。教师的下水作文展示与学生的病文修改也是提高锤炼语言能力的左右手。
六、作文讲评课 亡羊补牢犹未晚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的文章中就明确告诉我们,写作“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作文讲评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课型,有些教师对讲评课任务不甚明了,故而把它上成了佳作宣读课或者学生当堂自批互批课,更有甚者干脆取消,从而起不到讲评课的作用。
学生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知道,即便知道也无从改正,长此以往,学生的毛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而教师又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与学缺乏反馈的链连,势必脱节成两张皮。这种教学两茫茫的结果就是劳而无功。上好讲评课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症结何在,然后对症下药。采用“出示病文、指明毛病、正确修改、比较鉴别、重练掌握”的步骤,重磅出击,力在除根,必有成效。
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建设好这一半锦绣天地,决不能坐视“国土”的沦丧而无动于衷,那样会愧对自己的良心,也必然与我们教书育人的愿望背道而驰。就让我们解放思想、大胆革新,正如有人说过:与其坐以待毙,孰若起而拯之。只要有课改重任舍我其谁的志向,定会亲手打拼出语文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