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四大关键词
2010-08-15沈滢滢
沈滢滢
语文教师的四大关键词
沈滢滢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拥有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制造出颇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善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多元解读语文的个性等是非常重要的。做到了这些,我们的教学视野会更开阔,教学的新思维就能被激活,教学的新思路就会更拓展,语文课堂会更具智慧,更显灵气,更精彩,更厚重。
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文本解读能力 课堂气氛 个性解读
一、扎实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教材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新空间,新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法……而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聚焦于一线语文教师,聚焦于课堂,聚焦于教学行为。有人说,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课改的成败,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揭示出教师具备扎实的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那么,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丰厚的文化、渊博的学识、精美的语言、燃烧的激情、敏捷的思维……当语文教师通过学习、积累、锤炼,慢慢拥有这些素养时,自身就会涵养成一种特有的书卷气。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这种专业的素养是实在的,是无需搭花架子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这些素养都会自觉转化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激情,彰显生命的活力。
二、透彻
教师对于文本的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丰富资源,往往忽略第三层面的开发。特别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意蕴丰赡的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在许多老师眼中,甚至就简化为单纯的字词教学。重文言词语解释,轻思想情感的感悟,重知识的识记,轻文化的熏陶,这样买椟还珠式的教学后果是:学生被动学习,疲于奔命,消极应付,苦不堪言。学生对文本主题领悟的肤浅,对文本阅读方法的简单化,与教师的“浅尝辄止”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主题深刻领悟与把握,教师自己对文本本身有多少独立和独到的理解,十分关键。教书匠型的语文教师从来不敢用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只靠教师教学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漠视了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借助参考书“知其然”之后,又不能劳心费神去仔细揣摩,很好很深入地去“知其所以然”,更难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法获得“一文多解”,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独立理解语文、备好课文,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有着自身透彻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的基础与前提。
三、情趣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刻板烦琐、枯燥沉闷、缺乏生气、鲜有活力,就毫无情趣可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也无从唤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学生就会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
如何提高课堂趣味?于丹趣解经典就是鲜活的例子:于丹讲《论语》,在讲到孔子“克己复礼”的处世之道时,她引用了《豪猪的哲学》这则寓言:“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人际之间交往保持怎样的“度”?于丹用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就准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生动明白地讲出了一番大道理。于丹在讲《论语》心得中,前后共穿插了二十多个小故事,她巧用故事作稀释剂,尽可能地“降低”了《论语》的“高浓度”,让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聆听”千古圣贤的教诲。于丹的讲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当然,我们也不必非要像于丹那样讲故事,更无须制造出哗众取宠的笑料,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文本的风格,想方设法,多管齐下,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
四、创新
新课程提倡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但是,有许多教师还把语文教学限定在对教材的教学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规,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用教参上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共唱“同一首歌”。其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有着鲜明的个性体验。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自主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我上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讨论。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语段,竞相发言: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有些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甚至过火,但毋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我想,上述四大关键词对语文教师来说极为重要,只有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制造出颇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善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多元解读语文的个性,我们的教学视野才会更开阔,教学的新思维就能被激活,教学的新思路就会更拓展,语文课堂会更具智慧,更显灵气,更精彩,更厚重。
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