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使语文课“活”起来
2010-08-15张宝英
张宝英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创设教学情景便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愈来愈受师生欢迎的原因。如果用联系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在这里,教学情境是一个系统。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以认真、积极的态度,执著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知道和控制的。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设教学情境:
一、培养兴趣,创设故事情境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譬如笔者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让学生讲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梗概。学生们争先恐后,讲述着自己记忆中感人的情节,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了远古的爱情悲剧中。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拍自演话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播放了影视片段《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再一次回到那个凄迷哀婉的情境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求学,自由恋爱。可是遭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结果梁山伯抑郁病逝。祝英台在被逼嫁的路途中,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悲痛欲绝,昏迷过去。这时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一道缝,祝英台扑入坟中。最后双双化蝶,自由嬉戏于万花丛中。我告诉同学们,最后似乎美满的结局,更反衬出现实的残酷和主人公的不幸,体现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接着,笔者又启发同学们思考、讨论梁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同学们纷纷发言,认为这个故事反映出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及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压制与摧残。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总结道:当时的社会,要求青年男女在个人的婚姻大事上必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选择的权利与个性的自由,这也就是造成梁祝悲剧的社会根源。之后,要求同学们利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预习整理思路,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梗概,并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分组讨论,最后推举代表发言。大家充满了热情,思维非常活跃,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接着又让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社会现实,看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悲剧。也有同学说在报纸上看到过,大都发生在贫困愚昧的山区,为了给哥哥或弟弟成家,强行把女儿嫁给不喜欢的人,而发达富裕的城市很少发生这种悲剧。笔者就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充分享受优越的社会制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并立志用丰富的知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诱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的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事可做,无须动脑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的潜力受抑制,自然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习。因此,教师就须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他们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他们探求问题的激情。如笔者在讲《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设置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作为导入:先出示一幅维纳斯图像,问他们画中的人物是谁,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是维纳斯;然后我又问学生是否知道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维纳斯的故事,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了解维纳斯断臂的来源;第三个问题是断臂的维纳斯美不美?美在哪里?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最后的问题是:“维纳斯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却获得了立体美感,那么,她为什么是美的呢?”学生的见解是各式各样的,我并不及时给予明确,而是将他们的思路引入课文,让他们看看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课文里学生知道了作者的观点是:残缺+想象=完美。
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开拓创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应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并具有思考的价值,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进行点拨,就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巧妙的点拨能为课堂教学洒下一股清新剂,能使沉闷的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三、易于理解,创设画面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可以借助图画再现教学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美感。我在讲授《离骚》(节选)之前,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悠远的战国时代,与作者一起经受战火的洗礼。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英雄形象光照日月,爱国精神千古流芳。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濯淖污泥之中,皎然泥而不滓,抱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信念。在同学们怀着钦佩的心情,眼中流露出热切的目光,急于想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交谈的契机中,用幻灯片推出屈原的巨幅画像,学生们惊喜万分。
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示大家看画像左上角的对联“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思考这副对联对揭示屈原伟大人格的作用,以唤起同学们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接着又推出屈原仗剑在江边抑郁地踱步的画像,指名学生回答:从微蹙的眉宇间,看到了诗人的忧思与刚毅;从炯炯的目光中,看到了诗人的睿智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整幅图画显示了屈原忧国忧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气质,塑造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的不朽形象。同学们在饶有兴趣的欣赏中忘记了疲劳,准确地理解了这段课文。
四、渲染氛围,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人们创作音乐表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舟、秋风、枫叶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压抑的氛围中,为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乐闲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我播放了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洋溢着欢乐,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结果一堂课下来,一些学生居然能把全文背诵下来。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从我们现在国内教育形势看,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愈来愈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许多成功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活”起来,使学生们把学语文作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