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是绿色阅读的使者

2010-08-15姜锦花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绿色文本评价

姜锦花

阅读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作为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随着新型阅读理念的引入,大家越来越多地关注“绿色阅读”,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教学生命观,它通过平等、和谐、互相激赏的对话过程,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学习状态,这种具有浓烈个性特征的再创造式的阅读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实施绿色阅读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成为绿色阅读的使者。那么,作为绿色阅读的使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因材施教——绿色阅读的前提

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它反映出阅读理解的差异,决定了绿色阅读的质量。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由于所处的背景不同,生活情趣的差异,后天个性心理发展的差距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点时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学生,要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因材施教,力求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教《荷塘月色》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各自的优势,让善于朗读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加深文章的理解;让习惯于思索的学生,边阅读边摘录,以便剖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让书法好的学生上讲台板书……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其中,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二、尊重文本——绿色阅读的基础

所谓文本,就是以文为本,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阅读和深入品味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涵,进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教材如何改变,课堂教学还是有章可循,有例可依的,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子”是学生分析琢磨,效法创新的对象,语文教师应设法从文本中挖掘出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内容,或者能够通过文本唤起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现在许多教师毫无文本意识,对课本进行无原则的解读。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神的一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歌颂自然的伟大,对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原生态的自然顶礼膜拜,同时也无情的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但是教师远离课本一味去探讨环保的重要意义,探寻人类对自然挑战的方法,以及作者梭罗“简单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教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样挖得很深,试问这样的课和传统的政治课、地理课有何区别?还有一些公开课上学生从《品质》中解读出“缺乏经济头脑,要想生存必须改变经营方向”,从《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解读出“残疾人不应参加选美”,如此断章取义、无视文本的无效阅读,是对文本的亵渎。要知道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地坛,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体验作者对地坛、对母亲的那份情谊,感悟生命,感悟亲情。“绿色阅读”要以文本为本,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如果无视文本,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调控导向——绿色阅读的支柱

绿色阅读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更灵活、更巧妙的指导。在绿色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要做到“主”与“导”的和谐统一,教师适时巧妙的指导是绿色阅读得以推行的保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是个体的独立行为,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教师则成为一个轻松的旁观者,结果造成学生的知识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无法对新知识实现完整的意义建构。当学生的想法明显严重违背了文本的主旨与社会价值观,教师应该适时点拨,把学生的解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上。例在读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学生对诗句“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理解不一,有的说“这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同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有的说“这是女诗人迷惘的理想”,还有人说“这是女诗人对理想的执着”。所有的争论都离开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教师必须给学生明确,这首诗创作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复兴的讴歌,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便会把“十年浩劫”与“神话的蛛网”相联系,从而得出准确的理解。

四、准确评价——绿色阅读的保证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阅读强调借助教学评价来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质疑问难的激情、多元创新的勇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绿色阅读中,在激情四溢时的发现难免会有偏颇、空泛甚至奇谈怪论,如果不抓住时机恰当点评,就可能给学生以误导。笔者曾经看过《我心归去》的一个课例,教师提出了一道研讨题“血沃之地为什么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学生讨论的答案五花八门,当有学生得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道酬勤”时,教师的反映是“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很有主见”。如此失去标准的空洞的没有任何价值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激情,贻害学生一生。绿色阅读以“关心、关注、赏识、激励、诱导”为宗旨,强调用赏识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给他们以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但是绿色阅读的评价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抓住时机,既要评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度,又要评价学生研讨过程中的参与频度、态度、研讨结果的准确度。评价时注意既关注个体,又不可忽略群体效应。

猜你喜欢

绿色文本评价
绿色低碳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