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新古诗词教法

2010-08-15张志远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名句古诗词诗词

朱 磊 张志远

在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古诗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苗圃。自“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创作不绝如缕。这些诗词融饱满的情感、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于一体。学习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应得到充分重视。同时,新课标倡导的“培养语文素养”、“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思想对古诗词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推动作用。本文着眼于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承担的任务,重点阐释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自主诵读,与诗人相通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古诗词是作者生活的缩影和心灵的透视,几乎一字一句都经过了情感的历练和灵魂的淘洗。同时,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古语词的诵读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自主诵读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能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但诵一两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古人用自己的切身体验道出了自主诵读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浅唱、低吟,动情处甚至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当然,教学中的自主诵读并非无限制的自主,教师必须抓住作品中的关键点去引导学生。杜甫的《客至》写于杜甫一生中难得的生活安定时期,这一点教师着重指出之后,学生在诵读时就能读出“蓬门今始为君开”中蕴含着作者在飘零、寂寞之中佳客临门时的喜悦之情了。反复多次,学生自然能理解“始”字的意义和情感内涵,也就能与作者心心相通、共鸣共振了。

另外,学生在自主诵读过程中,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通过诵读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发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好似与作者共坐一堂促膝交心。这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他们能调动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对作品尽情演绎,这样的全身心地投入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其实正是作家梦寐以求的。此时,自主诵读起到了联系作者和学生的桥梁作用。

二、启发学生情感介入,与诗情相融

“诗言志”,这里的“志”就是情。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启发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介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诗词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这样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就会达到《毛诗序》所讲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境界。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往往比较含蓄,高中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都还较单薄,这就给学生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此时,教师的启发就尤为重要。

首先,可以利用诗词具有形象感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之景,学生不难理解。但要联系到“赤壁怀古”的词题,借助浅显的历史知识就可以想象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灰”的场面。此水彼火,一白一红,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既应“怀古”二字,又扣伤今之意。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于此可见一斑了。

其次,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古诗词情感。让学生把自己与作者换位思考,或将自己视作抒情主人公进行体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宋之问的名句,学生读到此句时疑问就来了:飘泊异乡多年的作者在临近家乡时,应该急欲知道亲人的境况啊,可他为何不敢向乡人打听呢?回答学生的疑惑时,我笑着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考试考砸了,放学回家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欣慰的笑中顿时理解了作者“不敢问来人”的苦衷了。

当然,古人见月伤心、遇秋而悲的情感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确有隔阂,今天的学生怎么也不会去学宋玉悲秋、黛玉葬花,但古人的普遍情感与今天的学生还是相通相融的。可以武断地说,情感介入是理解古诗词情感的催化剂。

三、发动学生探究合作,以诗词益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索主题,二是从资料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上给予指导,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欲望,发动学生一起探索、发现、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情、诗韵汇成的诗歌海洋中遨游,那么,融合在古语词中的智慧、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中的永恒资源。

《琵琶行》中对音乐和月亮的描写对表达作者情感至关重要,但这也正是学生难以领会之处,此时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发动学生进行探究。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分别探究描写音乐和描写月亮的诗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男生很快得出结论:第一次音乐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第二次音乐描写,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引发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第三次写听众“掩泣”、“青衫湿”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艺术效果,从而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至此,作品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女生也能探究出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和“春江花朝秋月夜”等句中“月”的借景抒情效果。但诗中“琵琶”声和“月”景总是相伴相随,这一点怎样理解呢?于是,男女生将双方探究的结果拿出来,通过又一轮合作探究,全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也就了然于心了。

实践证明,发动学生探究合作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丰富学生诗歌素养的可行之法,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通衢大道。

四、鼓励学生活用名句,以诗词美文

“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古典诗歌烛照古今,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撷取美好的句子充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或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或反其意而用。把古典诗歌教学贯穿于作文教学活动中,大胆地“拿来”,这样不仅可以传承这一文学精华,而且还能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讲完《荷塘月色》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了许多描写荷的古诗词名句,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这些名句来描写家乡的荷,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大有一吐为快之势,顷刻间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现于纸上。

古诗词名句除了可以“拿来”写景抒情,还能用作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甚至题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文字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作论据,来揭示凡是大事业大学问家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师多介绍这种例文给学生,就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要带头用好古诗词名句,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都应尽量多地运用名句,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中增加积累,敢用会用。活用古诗词名句无疑成为成就学生美文的阶梯。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融入新课标理论,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使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体会到诗人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名句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