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
2010-08-15罗秀梅
罗秀梅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
罗秀梅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小学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和信息化改革的实施者,是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而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关键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
引言
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颁布实施,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06年7月21日,河南省正式启动《河南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要求从2006年至2008年,将用3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省7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从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笔者对河南省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进行了抽样调研,分别对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安阳五个城市的七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问卷的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表明该问卷题目的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相关培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训时间过短。一般为两星期左右的短期培训,每学年组织一次。②采用较为统一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培训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各级各类不同条件学校的差异,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不够灵活。③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多是以教育技术学科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很少有以学科内容为本的案例式的培训内容。④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有少数培训点在培训中融入了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的案例法、合作型任务驱动法等等。⑤教师个人积极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功利色彩较浓重。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证”、“评职称”或“晋级”等。
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哪些途径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另外,人的能力还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三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初稿。通过与专家和教师们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对策初稿的适用性和合理性,采纳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培训策略初稿进行完备性、合理性的检查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如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改善管理体制,保证培训质量
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管理体制,保证培训质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来源不一,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在访谈中,有一位接受培训的教师这样形容他们的培训教师:前一天讲的操作内容,第二天培训教师自己竟然忘了,后来经过一位受培训教师的提醒,这位培训教师才又想起如何操作。虽然这样的培训教师是少数,但却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认为:最好的培训是给教师提供条件,促成广泛交流。如果培训者都能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QQ群,开展基于网络上的互动交流,那么教师们就能够在沟通、交流中分担别人的喜与忧,也能在沟通与交流中成长。
2.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每所中小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不同中小学之间的层次差异也比较大,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而在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往往对薄弱学校和优势学校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采用统一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缺少对同类学校共性的分析以及不同档次学校特殊性的分析。培训内容多是以教育技术学科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对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关注较少。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教师们不是不需要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培训,而是更需要那些贴近教学,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升华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
另外,由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时间有限,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制定更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专家在实施培训之前,应首先了解一下教师对于培训的期望,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培训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短期培训中取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
3.丰富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为例,笔者发现“继教网”的系统还不是很完善,有时打开一个视频讲座需要很长时间,这无疑会增长教师们的浮躁情绪。另外,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查找教学资料花费了不少时间,却所获无几。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无疑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能够给教师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中小学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校园网上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可谓微乎其微,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的更新频率也是相当低。可以看出,单个校园网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从教学上看,校园网络除了能够共享一些课件,方便教师调用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的应用模式;从资源上看,单个学校的资源总量是少的,而建设资源投入又很高;从交流上看,学校直接高速连上互联网的费用很高,大多数学校无法承受。如果每所学校都建设校园网,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往往因为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目前,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区域统一规划,通过建设区域网或城域网,将各个辖区内众多校园网连接进来,实现地区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还能为没有校园网的学校提供多种服务。
4.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
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评,目前有培训过程中的评价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两种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培训合格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能够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如果不参加培训而直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能否说明就达到了培训过程性评价的要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体系是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培训就会带有盲目性,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效果。[1]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督、指导培训的整个过程,把握整个培训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5.选择合适的培训场所
当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不是设在某些高校,就是设在某些教育机构,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实,多数教师都非常希望培训能设在学校,走进课堂,使培训更贴近教学实际,产生实效。
二、学校领导: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领导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以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热情
广义的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组织的角度看,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涉及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2]
科学的激励制度对营造组织的竞争环境、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激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保证组织内部员工各尽所长,使组织能够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
首先,许多中小学在设置岗位时往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没有真正体现出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病仍在大部分中小学存在。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很多中小学有诸如“低职高聘”这样的激励措施,却没有相应的“高职低聘”的竞争机制,这也是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内容设计不够丰富,物质激励中柔性薪资体现不充分。物质激励中的主要形式是薪酬,薪酬是对教师工作付出的回报,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后者是指不可量化的各种奖励价值,如培训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等。当前各中小学对于前者涉及和关注较多,表现相对灵活,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后者则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有效的内在报酬激励机制。[2]
再者,大多数中小学对教育技术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长期规划,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方面,主要还是遵从上级文件,而很少考虑到实际需要,在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中小学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并且各个学校的历史与自身状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学校激励机制的制定不能千篇一律。因此,每所中小学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的激励机制。
2.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
一般中小学都是以学科为教研组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等,这样的教研组不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学科教师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部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构筑平等、和谐的教师关系。
另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良好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而学校信息管理技术的坚强后盾就是教育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可以为学科教师提供较完备的技术支持,学科教师可以为教育技术人员提供各学科教育的理念,两者相辅相成。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的合作将会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3.打造更为开放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师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3]
曾有专家做过形象的比喻,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要素比做道路建设的三个方面:“路、车、货”。“路”,即校园整个网络系统的连线(也叫综合布线)和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车”即通过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的软硬件环境;“货”是教学资源。一个理想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应该是“路上有车,车上有货”。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大好态势。然而,“路”是需要一点点修出来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了困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沟通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实用性差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可以为教师提供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会有效地激发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积极性。
三、教师个人:增强危机意识,坚持终身学习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还缺乏积极向上、终身学习的意识。除了环境和教育以外,人的能力的发展还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同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也需要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因此,增强危机意识,坚持终身学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1.增强危机意识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开水的大锅里,这只青蛙一入水就迅速挣扎,蹦跃出水;第二次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凉水的大锅里,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结果青蛙慢慢而又安乐地被煮死。两只青蛙的不同命运告诉我们: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忘乎所以、丧失斗志。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经说过:“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是在心神不定地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时也是如此。”
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实际上是在激烈竞争中防范最不利可能、争取最有利结果的一种辩证态度,一种进取精神,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随着教师地位的日益提高,教师职业是“铁饭碗”的观念已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中小学教师将面临日新月异的竞争态势。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学会居安思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否则,就会像那只青蛙那样,即使是有很好的应激反应能力,也将会于事无补。
2.坚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创始人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完善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也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成员,应该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密切关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4):1.
[2]刘权辉,朱萍华.激励机制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9.
[3]沈培华,蒋东兴,王映雪.数字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02,(8):10.
(编辑:鲁利瑞)
book=77,ebook=50
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8-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