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城域网应用情况分析
2010-09-12于春锋张景生
于春锋,张景生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城域网应用情况分析
于春锋,张景生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本文根据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山东省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使用教育城域网的基本情况,并基于研究结果的分析,对教师教育城域网有效应用培训及教育城域网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教育城域网;SPSS16.0;应用分析
引言
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是一个里程碑,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城域网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干,获得了优先发展。研究教育城域网在目前教育信息化中的有效应用,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提高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效益。基于此,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滚动课题“教育城域网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编号:济教规字[2009]5号)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途径对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城域网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济宁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进度和基本情况:2001年济宁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校校通’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2002年9月,济宁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教育网络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任务。2002年底,投资150万元的市教育信息中心顺利建成,同步建设县级信息中心的有兖州和曲阜。2003年,12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县级信息中心的建设任务,建成了集济宁教育信息中心、各区县教育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互联一体的大型教育城域网络——济宁教育网,接入学校1600余所,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济宁市的教育城域网建设在山东省具有代表性,对该市的教育城域网进行研究,能够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城域网有效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们对分布于济宁市辖区内的12个县市区的2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根据学校所在地划分问卷样本分布情况:市区学校教师29人,占样本总体14.4%;县城教师36人,占样本总体17.8%;乡镇学校教师108人,占样本总体53.5%;村庄学校教师29人,占样本总体14.4%,可见本次问卷调查抽样符合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分布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工具软件主要采用SPSS16.0。
一、教师最初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城域网原因分析
由于教师最初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城域网的原因较多,可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本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题。利用SPSS16.0统计出各种选项的可能组合形式:选择A原因“受到其他教师成功教学实践影响”的有24人,约占总体的11.9%;选择B原因“教师自身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74人,约占总体的36.6%;选择C原因“学校要求或大力提倡”的有13人,约占总体的6.4%;选择D原因“没想过为什么要用”的有12人,约占总体的5.9%;同时选择AB原因的26人,约占总体的12.9%;同时选择BC原因的28人,约占总体的13.9%;同时选择ABC原因的18人,约占总体的8.9%;其他组合要么人数很少,要么没有出现。综合统计,含有A原因的有35.6%,含有B原因的有74.3%,含有C原因的有31.2%,含有D原因的8.9%。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教师使用教育城域网的主要原因是B原因,即教师自身对业务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借以提升教学水平;A与C两个原因基本相当,这两个原因在教师最初选择使用教育城域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好的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表1 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表
表2 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的方差分析表
二、教师的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分析
1.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表1的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水平处于一般之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加大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
表1中还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学校所在地教师的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也有差异,通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市区学校教师和乡镇学校教师、市区学校教师和村庄学校教师之间的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显著差异,其他组合之间如:市区学校教师和县城学校教师、县城学校教师与乡镇学校教师等组之间的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事后比较未达显著。进一步考察达到显著的组合的关连强度(ω2),根据Cohen所提的关连强度标准,解释变异量在6%以上且在16%以下者,显示变量间属中度关系,本研究关连强度为0.076即7.6%,可见市区学校与乡镇学校、村庄学校之间的差异说明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能力的解释量处于中等水平,其组合中两两之间属中度关系,Observed power(统计检验力)为0.972,表明此分析推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0.028,决策正确率高。
2.教师教育城域网应用技能的主要获取途径
教师获取教育城域网的应用技能可能有多个途径,因而采用不定项选择题列出了四种途径:A.利用相关资料自学获取;B.学校组织的相关校本培训;C.市、县级组织的相关培训;D.国家级相关培训。
综合统计数据可知,通过包含途径A获取技能的教师120人,约占总体的59.4%;通过包含途径B获取技能的教师75人,约占总体的37.1%;通过包含途径C获取技能的教师81人,约占总体的40.1%;通过包含途径D获取技能的教师14人,约占总体的6.9%。由此可知,教师自我学习是提升其应用技能的主要手段,教育城域网资源中要提供足够多的技能应用案例及其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校本培训获取技能的比重不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以提升教师教育城域网的应用能力,使学校投资兴建的软硬件信息化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教师对教育城域网应用的相关评价
1.教师对教育城域网应用于教学现状的评价
我们对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应用教育城域网于教学的效果的现状评价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结果显示不显著,说明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对教育城域网应用于教学的效果现状评价趋于一致。认为“帮助很大”的25人,占总体的12.4%;“有较大的帮助”的82人,占总体的40.6%;“一般”的52人,占总体的25.7%;“效果不明显的”的20人,占总体的9.9%;“没有应用过”的23人,占11.4%。可以看出,教育城域网应用于教学后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有较大帮助的,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过教育城域网,或认为效果一般,这方面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表3 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的评价
表4 不同学校所在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的评价方差分析表
2.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评价
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由表3可以看出,整体水平处于一般以下,但市区学校与乡镇学校、村庄学校在利用率上有一定的差异。对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数据显示,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对教育城域网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有显著差异(F值=6.534;p<0.05),事后比较显示,市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市区学校与村庄学校、县城学校与村庄学校两两之间的数字资源利用率也有显著差异,其他组合未达显著差异。其关连强度为0.094即9.4%,表明上述达到显著差异的组合之间的解释量处于中等水平,Observed power(统计检验力)为0.990,表明此分析推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0.010,决策正确率高。
3.教师对教育城域网应用满意程度的评价
问卷分析显示,“一般满意度”以上的结果如下:市区学校教师为89.7%,县城学校教师为77.8%,乡镇学校教师为63.9%,村庄学校教师为62.1%。城乡学校之间在教育城域网应用满意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异。
四、教师认为教育城域网应用面临的问题
1.尚未使用教育城域网的学科教师反映他们不使用的原因
尚未使用教育城域网的学科教师反映他们不使用的主要原因,问卷结果显示:62.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太低”,48.5%的教师认为“教育城域网上没有可用的数字资源”,29.7%的教师认为“教师没有用好教育城域网的自信心”,23.3%的教师认为“教师没有兴趣或者觉得没有必要使用教育城域网”。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合理规划教育城域网上的数字资源,特别是提升数字资源的可用性,将有助于提高教育城域网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2.教学中应用教育城域网的困难
问卷结果表明,61.2%的教师选择了“学校缺少硬件条件支持”,51.2%的教师选择了“目前教育城域网上优质的教学资源比较缺乏”,46.3%的教师选择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不足”,35.3%的教师选择了“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足”,31.3%的教师选择了“利用教育城域网资源备课教学设计和准备时间不充分”,29.4%的教师选择了“学校或教育城域网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不够”,28.4%的教师选择了“教师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足”。
五、相关建议
1.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的效益,要首先解决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技能培训问题
教育城域网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相关的软硬件设备,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效益的产生要通过教学这个关键环节,而这个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利用教育城域网的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对教育城域网效益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教师使用教育城域网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城域网软硬件建设的现状,合理划分培训的阶段和培训层次,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及技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对教师主动学习相关技能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予以肯定,应用较好的教学案例可以纳入到相关培训之中。
2.教育城域网中资源的建设,要让教师参与其中
教育城域网中资源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相关学科教师的意见,并让学科教师参与到教育城域网资源的建设之中。要提高教师制作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性,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教育城域网资源建设和利用的主体。通过这种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其进一步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3.构建学科教师之间的网络协作与交流机制,并制定相关的规则和制度
通过交流与协作,可以使优秀师资的经验与技能得到迅速传播,使教师专业化技能在交流与协作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4.关注城乡差异,防止“数字鸿沟”的扩大,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差异告诉我们,在实施相关培训时,要考虑到培训知识技能理论在城乡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作用,使城乡教师通过培训都能得到提高,使教育城域网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防止“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88-101.
[2]徐恩芹,张景生.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城乡差异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1):61-63.
(编辑:鲁利瑞)
book=64,ebook=34
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8-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