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010-08-1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教材作文语言

汪 潮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汪 潮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英国“古典语文”、美国“现代语文”、日本“东西方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深化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都有良好的启示。

语文教育;教育模式;西方古典语文;西方现代语文;东西方结合语文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中国的语文教育与外国的语文教育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各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中外语文教育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模式。本文主要阐述英国“古典语文”、美国“现代语文”、日本“东西方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一、英国的语文教育特点及启示

这主要是指英国的古典语文教育。古典语文由“文学”和“语言”组成。前者以选篇、节选为主要形式,重视经典文学名著,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修养和系统的文化常识。后者以语法和修辞知识为主体。

从历史看,英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1)西欧国家大都经历过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体制,这在语言应用上也有明显的反映。贵族阶级崇尚古典拉丁语、希腊语等,而平民阶级是与此无缘的。19世纪以前西欧国家重视拉丁语以及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而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被认为是世俗的,甚至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才逐渐有了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并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直到 19世纪末,法语才在法国小学确立独立地位。(2)文艺复兴运动不仅给文学艺术带来极大的繁荣,也使语文教育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如果说西方中世纪的语文课程是基督教会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以宗教教条为主要内容,那么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科的兴起,使古典语文盛极一时。这时的语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古代诗文和古代散文。(3)当前,西欧各国长期形成的语文教育传统开始动摇,从重视文学熏陶和语法教学逐步走向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

英国古典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沿袭古典。由于当时贵族阶级崇尚古典,以此为荣,并认为,只有用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典方法来研究英国语文,才能显示英国语文的地位。于是,语文教育出现了教师为中心,教材被当作训诂研究的材料,名作被肢解成语法和词源考释的练习,非常重视文章的修辞知识等。古英语一度曾相当时髦。英国贵族的能言善辩,是为世界所公认的。所以,在英国的英语课程中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要求既详尽又细致,对三个学习阶段有 8个等级的达标要求。

二是弘扬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价值观,以价值观审视课程,设置内容,提出要求。并关注语言学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英国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具有信心”。在英国的小学,比较盛行设计教学、主题教学、合科教学和整合课程。这些都与其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三是重视语法。西方语言教学的内容项目主要是语言学知识和法则。由于受拉丁语学习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法。“语法的内容是烦琐的分析,从词到短语到句子,从简单句到复杂句,甚至搞莎士比亚作品的语法表解。”[1]又认为,语法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完全被语法所左右,作文成了检测语法的手段。英国要求学生“获得有关语言结构和表达意义的多种方式的语言知识”。

四是学习名文。英国的课程标准均提出相当大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英国的课程标准提出1-6年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儿童文学”,7-11年级则详细列出了学生应该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清单。英国语文界认为,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名家名篇是模仿的主要对象。作文教学鼓励学生抄写、模仿、重写,大段大段抄写名家名篇,模仿名作。教师念一段名文后,让学生尽量按记忆把它重写下来。采用“双重翻译法”:把名文编成提纲,让学生按提纲扩写成一篇文章,再把学生的作文与原文进行对照比较,找到差距。

对英国古典语文教育进行反思,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古典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文人学者,也不是为了培养口才出众的演说家或天才的作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高文化修养。在西方这种定位是古老的,但不失其现实意义。

(2)语文教材选文是什么?古典语文过于关注名家名篇,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实,语文教材不应只选名家名篇,凡是社会和生活中的现象都应让学生有所接触。仅以名家名篇作为范文,无形中向学生不停地传递一个信息:只有名家名篇的写法才是最好的,作文写到名家名篇的水平才是好作文。这种对小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写作要求,会挫伤学生写作的信心。而且,名家名篇所反映的生活离小学生的实际太远,所表达的感情离小学生的生活感受有很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深度更非小学生所能及。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学生崇拜的偶像,而只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从某种意义上,以名家名篇为主要范文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语文教材以名家名篇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范文无可非议,但过分以名家名篇为阅读和写作的范文却有失当之处。这要求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材分开编排,相对独立。

(3)语文教育的方式是什么?古典语文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复古、语法和名文,以至于语文教育缺少生气,死水一潭。要减少繁琐的语法分析、过多的名人名篇,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中国小学语文课程中关于语法知识、名人名篇等内容,虽然也有要求,但项目和内容比英国少得多,而且明确提出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文学教育。

二、美国的语文教育特点及启示

美国主要是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国家,为了能够使来自各地的移民统一思想,进行日常交际,试图通过语言的统一,组成一个普遍讲英语的社会。美国的文化源于欧州,但由于移民多元文化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美国在二战之前就博采西欧各国之长,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其母语教学衍变为“阅读”和“语言”两种。

美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1)独立设科。1642年,美国的教徒们为了能读《圣经》这一实用的目的办起了学校,当时就开设了语文课,目的是让学生识字、读书。所以,在美国,语文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的。美国从独立以来,为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在语言上统一,规定英语是中小学的主要必修科,而数、理、化等其他学科却是选修的。

中国的语文教育长达两千多年,而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一百多年。美国语文教育的历史远没有中国长,但语文独立设科的历史却比中国长得多。较之中国和西欧的语文教育,美国语文教育的起点较高,少走了许多弯路。美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包袱轻,从理论到实践比中国成熟 (特别是作文教学理论),因此,美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比较简单。

(2)讲求实用。由于美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决定了美国讲求实用的传统,使美国成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故乡。美国把准备就业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语文教育强调语言能力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教学内容看,把报纸、杂志等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料,甚至把新闻、图表、时间表等作为教材。同时,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从教学方式看,以一定的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区别于学科单元学习,称之为“生活单元”。

中国的语文教育脱离实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从语文教材看,虽然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大多注意力集中在选文的典范性、课文的数量、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例上,而对语文教材的实用性、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上考虑不多。从语文课堂教学看,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口语训练、应用文教学都重视不够。

(3)突出生本。美国教育诞生之日,欧洲教育观念早已完成了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美国先民来自欧洲,他们很自然地将“学生主体”的观念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由于美国没有经历“教师主体”的教育阶段,所以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依据“学生主体”的理念,美国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鼓励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表达。在美国各州的小学课程标准里,研究性学习或迟或早,或详或略都有陈述。教材也设有专门单元,从要求、范例到过程指导都有具体要求。美国语文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师生共同讨论法,学生在先,教师在后,师生互动合作。

但是由于许多美国人把“学生主体”推向极端,从而给美国的语文教育造成不少损失。在许多小学里,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育以学生兴趣为转移,从而抛弃大纲,教学无系统性,随意改变教学形式。有的学校干脆取消课桌椅,让学生“自由”听课,可以蹲、站,也可以靠、睡着听课。这种过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自由化”教育,成为美国语文教育的一个缺陷。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情况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后世虽有改变,但由于传统影响根深蒂固难以实现。这种传统模式实质上是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使“讲风盛”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积弊。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的理念已被大家接受,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理念,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导向作用,学生和教师永远是语文教育的“双主体”,两者辩证统一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4)恢复基础。与“自由化”教育相联系,美国语文教育对语言规范化要求不严,造成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低下。这从美国教育的 5次改革可见一斑。20世纪 50年代第一次以实施“国防教育法”为标志,使科学课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60年代第二次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改革,提出“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没有特别关注英语。70年代第三次改革提出“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强调在小学阶段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上。80年代针对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出现文化素质危机而进行了第四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基础课程: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其中英语在所有课程中占的比例最大。90年代以来,以布什总统颁布的教育法令“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和克林顿政府批准通过的“2000年目标:教育法”为标志,进行新的改革,加强语文教学,提出要大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

中国语文教育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学生完全脱离教材或语言完全“自由表达”的历史,汉语表达的规范化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和突出优势。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使语言规范起来,实属不易。中国汉语教学的规范化,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在语言的规范化方面,中国语文教学功不可没。在美国,“自由化”教育造成语言的不规范、语言基础不扎实,教训是深刻的。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规范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

(5)重视文学和作文。美国的语文教育是最重实用的,语文教材的选文以“时文”为主,不崇尚名家名篇,但并没有放弃文学教育。美国全国英语教师理事会通过的《英语的要素》的文件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和一种文化借以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中小学都注意文学教育。即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素材也非常丰富。以麦克格劳—希尔公司 1997年版《通往独立阅读之路》四年级课本为例,传说与童话占 32%,小说占21%,信息小说与幻想文学占 12%,文学素材的课文占 65%。“在美国,文学教育几乎成为语文教育的代名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文学一词就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2]

美国越来越多的小学在一年级开设写作课,作文教学提前已成定局。这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把消极词汇转变为积极词汇,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两者能相得益彰。美国的作文教学与其文化相一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一是采用文体训练体系。美国中小学里具体的作文练习有三类文体:一是表现个人特点的“自叙文”,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实用文”,三是较有思想内容的“议论文”。小学阶段主要是“自叙文”教学。与其不同的是英国的作文教学,从写虚构的故事入门,进而过渡到写具有实际思想内容的作文,注意的不是作文本身,而是学生的构思能力和整理素材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力训练体系。

二是重视文章结构的学习。美国的作文教学十分注重段落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把句子写得条理清楚而灵活多样,段落划分正确而又不拘于框框,整篇文章写得流畅而又富有个性。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着重句子、段落、作文三方面的训练,到了中学还要不断进行段落训练。相比之下,中国的作文教学更关注全文训练,而比较忽视段落训练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美国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跨学科”活动。这不仅符合学生必须运用不同的语文能力参与学习这一现实的学习情况,更符合提供机会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先进教学理念。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先“想清楚”,再“说清楚”,最后才是“写清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使学生的能力整体提升。

中国的作文形式之一是“一题多做”,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反复多次。由于是对同一作文题目反复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美国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这种训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美国“一题多做”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初衷,而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可见,美国语文教育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它与英、法等国的比较看,它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与古典模式相反的道路:从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开始,逐渐走上加强基础和文学教育的道路。从它与中国的比较看,中美语文教育有很强的互补性:美国语文教育的优势恰恰是中国的弱点,而美国语文教育的弱点恰恰是中国的优势。尽管如此,美国的语文教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

(1)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只是由教育和学术机构发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这样,既无权威可言,更难以落实,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多样性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规范化。

(2)由于忽视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语文水平的下降。那种单纯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日本的语文教育特点及启示

日本的语文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语文教育既有学习和吸收西方 (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经验的一面,又能根据本国母语教育的特点,坚持本民族特色的一面。二是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虽属西方世界,但东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与西方不同的语文教学特点。早在 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宣布日语课是“言语学科”,认为言语的本质是使用,所以言语的实际经验特别重要,应以丰富而有价值的言语经验为目标,提出了“言语教育的立场”作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一是“以生活为中心”。20世纪 50年代,日本的语文教育关注生活,关注实用。二战后的日本语文教育效仿美国:在教学观念上,移植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读书能力;在教材观上,把教材视作学习的媒介,而不是学习的内容,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完全采用综合的“生活单元”教学模式。

日本语文教育突出的是“生活作文”。它指的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生活作文”重视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思想、认识的互相碰撞,并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与学生的人格密不可分的。因此,主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格纳入作文教学的视野。其代表人物是芦田惠之助、小砂丘忠义、小川太郎等。日本的“生活作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1)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把学生人格的形成看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作文先做人”的理念。

(2)作文的真实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真实,如学生的认识、情感等。二是外在的真实,如自然、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活调查,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日本要求学生“思考生活,研究生活”。中国则侧重“了解生活,发现题材”。

(4)“生活作文”采用集体讨论教学法。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思路。

二是“以知识为中心”。20世纪 60年代,日本的语文教育强调系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知识对言语实践的指导意义。日本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全国多种教材并用。教材采用综合型的编写体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系统的语文知识为目的,把课文分为 4种类型:语文知识课文、阅读课文、写作课文和听说课文。语文知识课文约占 20%,主要是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法知识,体例上分知识讲解和练习两项。这样,使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化。日本语文界普遍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把国语的知识体系与语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语文能力。

三是“以思考为中心”。20世纪 70年代,日本的语文教育重视思考和探究。当时,日本舆论界强烈呼吁对战后语文教育再检讨,一致认为日本的语文教学缺乏思考力。在语文新大纲的修订中提出了“语言教育立场”的旗帜。新大纲的教学结构分为一事项 (语言事项)、二领域(表达和理解)。前者着眼于语言规律和法则,是基础和武器;后者着眼于提高实际语言能力,即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应用和终极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特别是日本国语教育研究所舆水实出版《国语教育的实践原理》一书,专设一章讲“以思考为主的阅读指导原理”,认为阅读不仅仅是接受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在感知的过程中,输出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判断和分析的思维活动。阅读就是思考,就文章阅读它的内容,就是按文章原样去思考;阅读他人文章的活动,也同样成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此,日本兴起了“阅读即思考”“写作即思考”的活动,唤起问题意识,倡导批判性学习。这种以思考为主的教学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四是“以生存为中心”。20世纪 80年代后,日本的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存。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改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针:使学生热爱国语、尊重国语、关心国语。把有关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表达及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感觉。日本从 1994年开始实施的语文“学习指导要领”,就是基于日本教育改革“重视个性,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适应变化”的理念而设计的[3]。

日本的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单设了“读书室”和“我们的图书馆”(教材的附录)两个栏目,激发读书兴趣,扩大读书领域,掌握读书方法。阅读教学的内容涉及字典、词典、辞书、参考资料、目录、索引等,并扩展到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戏剧等大众媒体上,表现出明显的“阅读工具论”的观念。音像读物进入阅读教学领域,势必促进传统阅读观念的深刻变革,带来阅读教学的新天地。这启发我们目前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的不断扩充。

从 1993年开始,日本语文课程设置上由原来的 5科增至 8科:国语 1、国语 2、国语表现、现代文、现代语、古典 1、古典 2、古典讲读。在以上 8科中,只有国语 1是必修的,其他均是选修,体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国语表现”单独设科,集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为此,设置了相关的三门课程。

日本和中国都对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不同的是,日本把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合并设立一门课程,在训练的系统性和课时方面有保障,而且说写是结合的。中国的语文科是各类语文知识、能力综合的一个板块,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无专门的教材,也无专门的课时,造成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训练的要求很难落实。

从日本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日本的“言语教育立场”体现了本国语文课程的现代化性格,对于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是有启发的。“言语教育立场”并不等于“言语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要利用所有的生活场面,扩展学生的日常言语生活,在学生充实的言语实践中给学生有价值的言语经验。

(2)日本按语言行为的活动形态划分不同领域,以提高生活的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授予语言经验为基本原理的认识,是颇有意义的。

(3)日本在处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上,较少西方古典模式和西方现代模式那样的偏颇,它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内容上安排了许多文学性文章,反映出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的语文教育理念。

[1]庄文中.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2.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

[3]陈晓端.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49.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Chao
(Education School,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In the present era ofmulticulturalworld,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In particular,the classical lauguage teaching in Britain,the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in America,as well a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anguage teaching in Japan offer a good deal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for m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education;educationmodel;classical language in thewest;modern language in the west;combin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languages

G633.3

A

1671-6574(2010)05-0027-07

2010-08-13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2009年度研究课题(SCG353)

汪潮 (1961-),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教材作文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