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研究
——以甬剧为例

2010-08-15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剧种宁波戏曲

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研究
——以甬剧为例

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地方传统小剧种在新的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让它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已是当务之急。甬剧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小剧种,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良好的适应性,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种种尝试。这对地方传统小剧种的保护与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地方性传统小剧种;文化传承;甬剧;发展史

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是异常明显和深刻的,戏曲样式、戏曲剧种这些年来一方面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传统艺术,它所遇到的困难和濒危程度让人触目惊心。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剧种,成了“天下第一团”面临解散,或随着当家老艺人的过世而消失。也许,在数百个剧种中那只是一个小剧种,但对于彼地方地区而言,它是地方文化的凝结,它的消亡,意味着某种具有历史和文化多重价值的、又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样式的消逝。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地方传统小剧种在新的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让它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已是当务之急。

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甬剧,是目前仅有的保留纯正宁波话的曲艺形式,它蕴含了浙东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并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人文精神密切相关,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含,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小剧种。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良好的适应性,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种种尝试,应该说对地方传统小剧种的保护与发展颇具借鉴意义。笔者在此文中就以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为例,来探讨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之道。

1 甬剧发展的历史渊源

甬剧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属滩簧艺术,早期曾名“串客”,它是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与盲人“唱新闻”的融合,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1843年以来,随着上海开埠,甬籍人士在沪势力的与日俱增,正好给了甬剧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早在1880年,就有宁波“串客”艺人受茶馆老板之邀来上海演唱,开当地甬剧发展之先河。“串客”从宁波来到上海,面对开放多样的都市文化,面对海派文化的浸染渗透,迅速吸纳了城市主流文化和其它剧种的长处,使剧种得到迅速发展。此后,“串客”的演唱艺术不断丰富,在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后,逐渐成为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的、具有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如早期表演的《借披风》、《绣荷包》、《秋香送茶》等小戏,大都是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这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引发的思想变革,和西方新思想文化的影响直接相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是时人关注的热点。但在当时演出及伴奏等都还比较简单,随着观众欣赏要求的提高和演出市场的激烈竞争,甬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丰富与发展。尤其到1920年左右实行男女合演,行当进一步丰富,发展很快。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尤其是在沪“宁波帮”人士将近四十万,他们是甬剧的主要观众。而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态,使市民既深受封建伦理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向往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甬剧及时依据大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进行变革创新,使自身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自甬剧诞生以来,时代性和现代性成为它的重要特色。1936年8月,“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甬剧艺人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扩大甬剧剧目题材,丰富曲调。1942年,艺人贺显民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他还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但是,在1945年后,由于“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加之戏班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局限,甬剧日趋衰落。

解放之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甬剧艺人积极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中,整理改编老剧目,创作符合当时高亢的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如《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改革音乐、舞美,培养演艺人才,扩大演出范围等,把甬剧事业引向了高峰,甬剧成为当时最擅演现代戏的戏曲剧种之一。1951年8月,上海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以增强表现力。1962年3月,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称之为“三大悲剧”。而在甬剧的娘家宁波,1949年以来在剧目创作、唱腔改革、舞美设计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也有效地丰富了甬剧艺术的表现力。同时,甬剧团很重视培养接班人。1960年来,上海、宁波的甬剧团纷纷在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达到一个高峰。

从甬剧的这段发展历史来看,甬剧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社会环境、城市人文精神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直接相关,而剧团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及时扩大剧目题材,丰富与发展曲调、舞台美术,不断提高演员的舞台表演水平和艺术素质,培养好接班人,才能带来剧种的发展与兴盛。

2 甬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改革

“文化大革命”期间,甬剧团受到沉重摧残,上海、宁波的甬剧团先后被解散。“文革”后在上海不再有专业甬剧团。1976年,宁波政府重建“宁波市甬剧团”,甬剧发展的重心从上海转移到了宁波。此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甬剧的又一个繁荣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对文学、文化的关注度很高,而文艺样式相对较少,这在主客观上都为擅演现代戏、紧贴时代发展的甬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阶段,“宁波市甬剧团”大抓新剧目的创作,先后演出了现代戏《夺印》、《何陈庄》、《泪血樱花》、《少奶奶的扇子》等;又复排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如《亮眼哥》、《雷雨》、《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因缘》等,以及新编古装剧《三篙恨》,得到观众的欢迎。从1982年到1990年,“宁波市甬剧团”演出的新编现代戏《浪子奇缘》、《荡妇》、《马马虎虎》、《秀才的婚事》和《爱情十字架》,先后在浙江省戏剧节、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等等,得到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也排演过不少新、老剧目,但随着艺术样式的多样化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及面对数字时代新的传播方式的冲击,传统剧种本身的缺陷日渐显露:缺少现代感,节奏缓慢,布景、服饰不够精美等。曾经辉煌的甬剧日渐式微,逐渐退守发源地宁波,而且成了“天下第一团”(全国仅剩的一家甬剧团)。甬剧几乎从城市的舞台上消失了,只有在农村舞台上演出。但是,甬剧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紧贴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良好传统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能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在形式和内涵上双提升,从而获得新的生机,这次也不例外。

3 甬剧在新世纪的“凤凰涅槃”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新的时代环境,甬剧在多年酝酿的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变革,保留了基本艺术元素,同时提炼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内涵,创作改编经典剧目,并在表演形式、唱腔、伴奏、舞美等方面多有创新,因此甬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重新回到了城市舞台上,并受到上海、香港及海外等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典妻》。《典妻》自2002年公演以来,为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欢迎和赞扬。这部戏切中了当代观众共同的戏剧审美需求,而且它还获得了全国戏剧专家的高度评价,几乎囊括了那两年中国戏剧界的所有奖项。在地方性传统小剧种普遍生存艰难的情况下,甬剧的成功突围在中国戏剧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地方政府重视戏剧艺术,“精品工程”出成效

甬剧的快速提升与宁波市政府的重视和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宁波于2000年提出了文化的两个转变,即文化类型从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文化体制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文化大市的一大重要标志是城市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而创造力集中体现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上。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被视为现代社会和开放的城市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成果,其影响力和对于城市文化积累的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文化样式。因此,宁波地方政府重视戏剧创作,把它看作文化大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多方面为戏剧的发展创造条件,确立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运作办法,有力推动了包括甬剧在内的宁波戏剧的发展。

与此同时,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向甬剧团提出了要求,更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2000年起宁波市开始实施“精品工程”战略,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精品创作和奖励经费,200万元的培养艺术人才的经费,保障了戏剧精品创作的物质条件。《典妻》开始酝酿于2001年,开排于2002年,在市里的大力支持下,剧团既在内部挖潜,也请来不少外援共同参与创作,其中包括全国一流的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师、形体设计师等,所以《典妻》的成功可谓是得了宁波戏剧创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由此观之,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而《典妻》正是宁波市政府重视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3.2 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凸显地方剧种的地域风情和个性特色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出现了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拥有了天一阁、越窑遗址、保国寺等众多的文化奇迹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包括戏剧在内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宁波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历代文人著述丰富,民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这些都是戏剧创作的重要源泉。作为地方剧种,甬剧的产生是宁波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成果,它今天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地方剧种的生命力植根于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中。优秀而丰富的地域文化不但是地方戏剧产生的土壤,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戏剧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典妻》从戏的内容到舞台呈现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使宁波人看了感到亲切,外地人看了感到独特。回顾甬剧的历史,曾经在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剧目如《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等,也都是取材于宁波民间流传的故事。

同时,《典妻》的实践也再一次证明,发展地方性剧种,就应该凸显地方剧种的地域风情和个性特色。如罗怀臻先生所言:“保护个性又并非是要坚持粗糙、拒绝创新,而是要在现代文明意识、现代审美意识的观照中对地域的、剧种的特征和特性作再一次的提纯与打磨,从而在融入现代文明、都市场景的前提下更加堂而皇之地展示自我,显示独特。”

3.3 对都市化与现代化的进一步尝试,塑造现代戏曲品格

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在进行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转型,而当代戏曲生存于整个社会和文化大环境中,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变革。从戏剧发展的实践来看,现在一个剧种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它能否处理好“本土与都市、本体与现代”的关系,使其不但为本土乡间观众所欢迎,更能扎根于都市,扎根于年轻一代,扎根于知识阶层,唯独这样地方戏剧才有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对地方剧种进行现代化和都市化的改造,使它成为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文化艺术样式。

《典妻》改编自革命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是宁波籍的作家运用宁波的地方语言,描写了宁波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现实,这是原作已奠定的品格,它自然而然地保存了宁波的地方风俗和气质。同时,又是以宁波的地方剧种来表演,这就决定了剧种的特性不容易丢失。《典妻》的编剧罗怀臻先生一直在主张并积极实践地方戏剧的现代化和都市化改造,并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典妻》正是他精心策划、实现戏剧理想的力作。人们透过现代都市的窗口去看宁波,看甬剧,看柔石讲的那个故事;而宁波甬剧表演的柔石的那个故事也是通过现代都市的窗口来向观众展示。这样双向透视、双向融通,又努力达到一种和谐与自然,正是形成现代戏曲品格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阶段,甬剧团除了进行剧目创作、改编、移植,还在丰富唱腔艺术、增加形体动作、完善乐队编制、美化舞台背景、巧妙利用灯光,以及演员化妆、服装等方面,使甬剧艺术得到整体提升,显得大气、典雅,富有象征意味,符合当代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求,推动了甬剧的发展。

3.4 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借现代形式展现古典内容

数字时代给社会进步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生存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借助数字、电子技术创造的各种载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技能。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凭借先进电子技术渗透到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使我们逐渐疏远甚至抛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因此,大力加强戏曲文化建设,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获得人们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身份归属感,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和审美教育的需要,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成为振兴戏曲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此,一方面要对包括甬剧在内的地方性剧种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使其既具有自身的特质,又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和创新宣传、普及的方式。具体而言,可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推广传统戏曲,将其展现在电视屏幕、网络、电波中,渗透到小品、相声表演中,还可尝试设戏曲网站、建虚拟博物馆、创作戏曲动画等,以各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弘扬国粹。同时,通过编写普及性的著作、读本等,加深人们对甬剧的了解,并结合到大、中、小学的乡情教育和艺术教育中,培育未来的观众和戏曲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地方剧种获得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就甬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首先需要深入剖析探寻自身兴起与发展的社会、时代、文化的深层原因,找出规律,挖掘内涵,拓宽视野,走向市场,争创精品;在此基础上,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并将戏剧艺术的发展与推广公益事业相结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来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共识;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让实业家参与文化经营,使戏剧艺术的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以多种方式加大推介力度,扩大受众群体。也要通过研究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工作,来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才。

[1]蒋中崎.甬剧发展史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罗怀臻,王信厚.戏曲“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创新实践[J].剧本,2003,(3).

[3]李建新等.小剧种唱出了“大戏”——看甬剧《典妻》如何实现突破[N].浙江日报,2004-4-19.

[4]冯磊.数字时代的校园戏曲文化建设新探[J].当代戏剧,2009,(5).

[5]许勤彪.宁波历史文化二十六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黄素华]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ocal Opera Exem p lified w ith Yong Opera

ZHUANG Dan-hua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It is imperative to propagate and explore the ways to develop traditional local operas in the new era.,so that they will both keep their original artistic traits and grow out something new.Yong Opera,as a representative small traditional local opera,has a inseparable link with historic culture and a perfect adaptation. Various ways of experiments show the significance herein expressed.Yong Opera;history of development

small traditional local opera;cultural development;

I236.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565(2010)02-010-03

2010-04-20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宁波甬剧研究》(编号2009N 95-L)阶段性成果。

庄丹华(197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剧种宁波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