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言文语感能力的特征与培养

2010-08-15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文言语感文言文

梁 咏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和印象,它关系到对语言了解的深度和正确与否。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语感能力是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伏着逻辑理智因素的领悟和意会能力。作为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可以高效到对事物(语言现象和言语现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一方面,语感隶属于直觉;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后才能形成。语感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直觉性。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没有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

(2)超语言性。语感具有超越语文之外的意义,因为语言是动态的、开放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诸要素的统一。

(3)整体性。感受的整体性,指的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面对言语现象,语感能力能于一瞬间得到语表、语里、语境、非语境以及语素和非语素等多项意义的总和。

(4)体验性。语感是在体会语言含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且是来源于生活的,不是来源于书本的。

(5)创造性。语感能力因其敏锐的“悟性”,读,则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这就意味着“悟性”中孕育着创造性。

二、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感受语境——触发语感

语境,顾名思义,即语言环境。其广义概念包括语言的小环境与大环境。前者指上下文、词语搭配关系、言语小环境。后者则指文章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语言交际双方的具体情景的大环境。

1.重视文言文小语境在文言文语感培养中的作用

主体语感的形成虽然源于言语形式的刺激,但却不止于这种无意识的刺激形成的感觉,正确的理解能帮助语感的巩固与快速提升。因此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形成。

在古汉语词语教学中,从文字入手,通过字形分析去讲解词义,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掌握词的意义,也能掌握据形释义的训诂方法。

同时,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不能孤立地解释字词的含义,还应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结合。

如必修四《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如果结合文章“过秦”的写作目的分析,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据”“拥”“窥”不是简单的三个动词,而是作者借此写出秦国君臣野心勃勃,想伺机问鼎中原,进而取代周王朝的骄狂心理。

2.重视文言文大语境在文言文语感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超语言性”特征,文言语感的形成,还与学生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诸要素的了解密切相关。

例如《鸿门宴》中的古代官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起因及发展。曹无伤,任沛公左司马。左司马,官名,掌军政事务,因而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而向项羽密告,挑起了刘、项矛盾。项伯,官至左尹,楚国官名,地位仅次令尹,且是项羽叔父,地位特殊,因而得知绝密情报。樊哙,骖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因此在沛公生死攸关之际,英勇闯入营帐,最后使沛公侥幸逃离。

(二)品味篇章——悟得语感

1.品读意蕴情感及艺术特色,形成文言语感

与作品进行对话,就是一个对作品的意蕴、情感、韵味探寻、发现、理解、领悟的过程,也是典范语感形成的过程。此外,品味古诗文用词、修辞、风格、语言等特色,日积月累,了然于心,进而形成文言语感。

如《项脊轩志》的日常琐事中寄托深情,《阿房宫赋》中的想象铺陈,《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情理交融。这些布局谋篇手法的品味有助于理解课文,更有助于熟悉文言文的行文规范。

2.通过比较阅读教学,强化文言语感

比较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型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思维过程,因此,比较阅读也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手段。例如可以采用不同作家同类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当然,比较还可以从主题、题材、文体、结构等各个方面入手,方法不一而足。

(三)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只有坚持言语的实践才能发生学习的迁移,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复杂的知识规则,并自动地将这些复杂知识运用于此后的学习中去。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丰富文言体会,拓宽实践空间,促使其语言的感性经验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化。

1.动口吟诵,培养良好的语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知识,为以后的说、写、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动手写作,培养良好的语感

写作表达是把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步骤。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推敲琢磨,锻字炼意,培养语感。书面表达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默写。反复背诵和默写,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理法的理解程度,增加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和广度。

二是仿写。通过对优秀文言文言语材料样本的仿写,将作者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是写札记。即要求学生把品味语言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自己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料的好习惯。

3.动身编演,培养良好的语感

编演文言剧这种“再创作”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编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对作品内容作深入的解读与思考,还需要对剧情安排和人物形象作大胆的构思和想象。学生在阅读、借鉴、改编的过程中,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修改等方面充分显示了思维的创造性和语文的综合能力。

(四)归纳知识——积淀语感

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直觉思维,从而具有敏锐的“悟性”。

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组织和概括。

1.构建内容知识系统

教师应确定一个文言文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系统,如生活常识、社会见闻、科学知识、文化习俗等,尤其是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

2.构建语言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的知识。

语感分析需辅以语言知识,给语感能力以更多的理性观照。语言知识系统的归纳,可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语感得到纠正、提高,变得纯正、灵敏。

3.构建形式知识系统

形式知识是指文章体裁和文章组织结构差异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们如果构建了各种形式知识结构,熟悉了各种类型的文章体裁及其结构特点,形成语感,当遇到一些陌生晦涩的阅读文章,便能迅速推测文章的主题,有针对性地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和逻辑线索。这对于获得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避免盲目性,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言语感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