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2010-08-15覃雪萍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语文

覃雪萍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启迪学生审美思维,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整个课堂气氛的基础,是实施美育的环境,也是创建美育的最佳方法。导语设置得好,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求知的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当讲到《故都的秋》时,季节已是深秋,同课文所描述的时间非常贴近,因此这课的导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计: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瞑》,刘禹锡的《秋词》,等。佳句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名句佳作,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现实,名篇佳句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能够创设一种“先声夺人”的审美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教育。

二、情感朗读,追求语言美

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韵律与节奏美,自《诗经》以来,中国诞生了那么多适宜朗读或吟唱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曲、文等),其与汉语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利用文学作品的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感是一条既有效又方便的措施:经常读像高尔基《海燕》那样的作品,学生们会受到波澜壮阔的气势感染;吟咏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学生们会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体味;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会感受到有如电影镜头与画一样的空间与色彩;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会感受到交融着文学与音乐的和谐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眼界与情感容量,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较为舒缓、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图画美和音乐美。美读既可以是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可以是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之后的表情朗读,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三、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丰富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施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教育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审美,只能创造条件和审美意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和想象,保持他们的审美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动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敏捷性和主动性。例如文学作品,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把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来,我们也要通过这些语言的理解,调动以往的表象积累,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事物鲜明映像,才能产生对于审美对象的美感。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由浅入深地进行辨析,联系时代背景,体察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的内蕴,再加上欣赏者的个性特征,如有关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认识水平、分析综合能力等,所有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便形成了对审美对象的总的审美判断和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包含鲜明个性的审美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气氛,为学生敞开自己的情感大门,达到情感上的和谐提供条件,培养他们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美好情感的洗礼,获得崇高的审美体验。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都糅合在了一起。《边城》中的一切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充分挖掘语文中的丰富资源,让学生领略到小说里面的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

四、亲密合作,共建和谐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营造一种开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双方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树立以人为本、充满激情与魅力的教学艺术理念,构建具有和谐的教学艺术美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双方共处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空洞的、生硬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苍白的、羸弱的,因此情感是课堂生命的意义,是教学情感展露的载体。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学时教师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审美主体内心的美感愉悦和享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课,扣住学生心弦,创设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动之以情,细心品味。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