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寒治疗急腹症医案举隅
2010-08-15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402260
刘 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402260)
周天寒治疗急腹症医案举隅
刘 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402260)
介绍了周天寒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急腹症的医案4则,体现了临床创新与辨证;选方与加减;用药与剂量等经验,可启迪思路,指导临床实践。
急腹症;名医经验;周天寒
周天寒主任医师,是重庆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40余年,临床融中西医理于一炉,善于因病施治,选药组方,独出新意,尤能化裁古方,折衷至当,因而屡起沉疴,深受病人及同道好评。组方以药味精简,组方缜密,法度严谨,方证浑然一体,疗效可靠为特点。笔者有幸跟随周老学习,现整理其治疗急腹症临床医案4则,以飨同道。
1 肠梗阻术后再梗阻
周某某,男,27岁,农民。1975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于5d前因急于赶集买猪,早餐吃红薯稀饭两大碗,途中感觉腹胀腹痛,继而呕吐3次,呕出少量食物,当即在公社医院诊治,未见好转,疼痛更剧,又呕吐3次,最后一次带血红色,故此急诊入院。经检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先保守治疗未效,次日手术,术中证实梗阻存在,按常规解除梗阻,术后以抗感染,输液等继续治疗。术后3d一直未见排气排便,经插肛管,补充氯化钾,服中药等,仍未见效。患者腹胀难受,阵阵剧痛,总计已有90余小时未排气排便,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故西医考虑可能“再梗阻”,准备二次手术,应患者要求,于是邀中医会诊。检查见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心烦躁扰,腹部胀满,痛而拒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此为热结胃腑,传化失司之候。治宜泄热通便,行气散结。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18g(冲服),炒莱菔子24g,赤芍18g。服后半小时,肠鸣如雷,随即排气,1h后连续泻大便3次,泻出粪便及蛔虫2条。泻后患者顿觉腹部舒适,不胀不痛,精神转佳,检查肠鸣活跃,腹部平坦柔软。是气机运转,升降恢复之征兆,表明已脱险,继以养阴益胃而作善后之图。
按:升降出入乃人体运化之生机。《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患者腹胀腹痛达5d之久,虽经手术也未达全效,是气机升降出入受阻,以致胃肠气不行,传化停顿之故,即所谓“关格”之证。此等证候总当审证求因,泄腑通幽,以恢复运化,枢转气机为急务,故以大承气汤加味泻热通腑而获效,免除了第2次手术之苦。
2 急性胆囊炎
蔡某某,女,42岁,工人,1975年4月16日初诊。
素有上腹部疼痛史,多在夜间发作,劳累或吃油腻食物诱发。曾多次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开刀,未同意手术。此次发生在饱餐之后,初在右上腹绞痛,此后整个上腹部胀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背,持续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吐出食物残渣,大便3d未解,尿黄赤短少。前医诊断为肝胆湿热,以清热利胆为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未效,故此来校就诊。检查见右上腹有明显触痛,可扪及梨形大小的块物,有反跳痛,轻度肌紧张。白细胞13.8×109/L,中性85%。诊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微腻。此为热郁肝胆,通降失调之候。治宜泻热通腑,疏肝利胆。拟小承气汤加味:大黄15g,枳实12g,厚朴12g,柴胡30g,延胡索10g,金钱草30g,郁金15g。两剂症减,守上方8剂而愈,后以柴胡四逆散加味调理善后。迄今随访亦未再发。
按: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查腑气不通的原因多端,有胃肠结热,有寒凝气滞,有郁热内结,有肝气不疏,有津液匮乏等。本例患者右上腹胀痛,拒按,大便不解,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说明是热结而非寒凝,是气滞而非血瘀,病机总为“不通”所致,故治疗总宜掌握好一个“通”字。“通”是广义的,温中散寒,使寒凝散则气行,是“通”;通里攻下,使传化有常,是“通”,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是“通”;通经活血,使血液流畅,是“通”;消食导滞,使运化有常,也是“通”。总之,“通”是广义的,可用于各种情况。本例患者虽病在胆,但因肝胆疏泄之令不行,以致肠道传化停顿,上下关格,出入废止,大便因而闭塞;滞塞不运则胀;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升降悖逆则呕。故治疗上除了要注意疏肝理气外,泻下通腑法也不可忽略。本案的治疗始终贯穿一个的“通”字,故能满意收效。
3 胆道蛔虫症
胡某某,女,12岁,学生。1982年10月18日初诊。
素有蛔虫病史,腹痛经常发作,时通时止。前两天突然腹痛剧烈,伴呕吐,经当地医院治疗,了无寸效,故此来校急诊入院。西医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效果不显,家属要求改用中药治疗,检查见患儿急性病痛苦面容,精神欠佳,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右胁下疼痛拒按,压痛明显,已3日未解大便,舌质深红,苔黄干,脉弦数有力。此乃蛔热内结,升降失调之明证。治宜泻热通腑,安蛔止痛。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大黄12g,芒硝12g(冲服),灸甘草6g,乌梅12g,川楝子10g,黄连3g。两剂便通,泻下蛔虫十余条,继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
按: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范畴,是因为肠内蛔虫窜入胆道发病,胆为六腑之一,助消化,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本例患儿因虫热互结,虫不安位,上串胆道,致使胆气不利,腑气不通,传化失常,引起呕、痛、闭三大主症。“不通”是本报最基本的病机,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故以通下为主,佐以安蛔而获效。
4 急性阑尾炎
谢某某,男,28岁,农民。1977年4月7日初诊。
患者3d前因冒雨受凉感冒,未曾服药,次日又饮酒少许,夜间突然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当夜去某医院就诊,按“急性胃肠炎”常规处理,凌晨疼痛加剧,疼点转移到右下腹,同时伴有寒战高热,西医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用手。患者一则无力负担费用,一则胆怯,畏惧开刀,故图治于中医,邀周老诊治。诊脉滑数有力,右下腹压痛明显,腹皮灼热,腹肌紧张,小便黄赤短少,大便已3d未解,舌质红,苔黄。此为邪入少腹,瘀热不行之候。治宜泻热祛瘀,散结消肿。拟桃核承气汤加减:大黄15g,芒硝12g(冲服),桃仁12g,甘草6g,红藤24g,赤芍18g,连翘18g,败酱草24g。服2剂后,泻下数次,泻出臭秽浊物,诸症悉平,脉亦缓和,前法既效,率由旧章,继以上方去芒硝加紫花地丁30g,连进6剂告愈。
按:此案为中医之“肠痈”,系肠胃积热,瘀热不行所致,故朱丹溪云:“肠痈大肠有热,积死血流注而成。”患者右下腹痛,拒按,大便不解,舌红苔黄,脉滑数,皆为瘀热内阻之征,故应泻热祛瘀,使热去瘀除,络通血畅,诸症亦愈。桃核承气汤仲景用以治疗邪入少腹,瘀血不行的蓄血证,本案痛在少腹,具备瘀热特点,恰中桃核承气汤的病机及适应症,故用之如桴鼓,八剂而愈。笔者临床每逢此类患者,均用此方随证加减,深感有效。○Z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4.003
1672-2779(2010)-24-0004-02
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