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
2010-08-15刘长生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134300
刘长生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134300)
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
刘长生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134300)
目的 评价乌梅丸为清上温下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通过治疗胁痛、胸痹、腹痛、便秘4种疾病并各以病例。结论 乌梅丸在临床上只要方证对应治疗疾病,可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
临床运用;中药方剂;乌梅丸;中医方剂学;《伤寒论》
乌梅丸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中辨脏厥与蛔厥及蛔厥症治法。是属于寒热并用的方剂,在临床上运用得当,会得到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1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于肝胆。如《素问·缪刺论篇》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案例:2008年3月6日初诊,姜某,女性,62岁。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六个月,一般疼痛半小时左右,自以为胃痛未引起重视,今晨7时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疼痛,伴汗出,四肢发冷,恶心,舌苔黄,脉弦紧,平素双下肢凉。超声示:胆道蛔虫证,患者及家属要求保守治疗;西医诊断:胆道蛔虫证,给予止痛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的乌梅丸证,方药为乌梅30g,细辛5g,桂枝12g,黄连6g,当归12g,淡附片9g,人参9g,川椒66g,黄柏6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剂;配合西药驱虫剂。二诊自述仅有2d轻微疼痛,且持续仅几分钟,双下肢凉缓解,将上方做丸剂,每服9g,日二次口服,近一个月复诊,自述无疼痛,双足不凉。停药,2个月查超声示:蛔虫死于胆道内。本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泻肝,酸与甘合滋阴,酸与苦合则泻热。
2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病机: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案例:患者丛某,女性,55岁。反复发作的心慌,气短,胸闷,时有胸痛28年,加重一周。伴有头晕,乏力,口苦,咽干,时心烦,失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略红,脉沉迟,尤以左寸、尺明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8次/min,ST段倒置,室早二联律;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的胸痹,方为乌梅丸加减;细辛5g,桂枝15g,黄连3g,当归12g,白附子9g,人参9g,干姜12,五味子12g,百合15g,丹参15g。5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心慌、气短、心烦减轻,失眠好转,脉沉迟;上方加山药20g,茯苓15g,淡竹叶10g,再服5剂;三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续服10剂诸症悉平。乌梅丸清上温下,白附子味辛甘,性温,祛风寒痰湿,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有效,百合,丹参合用养阴化瘀。
3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多种疾病中。
病因病机:腹痛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闭阻及经脉失养所致.《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侯》指出“腹痛者,因府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5]:“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腹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案例:2010年5月8日,患者时某,女性,42岁;自述5年前因饮冷后出现左小腹疼痛,外敷热水袋得以缓解,后经常出现左小腹疼痛,因不甚疼,而未放在心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疼痛,于市医院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肝,胆,脾,胰超声未见异常,生化: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离子等检查未见异常,市医院以”腹痛待查”收入院,经对症治疗十余日而缓解出院,本次因怒出现左小腹剧烈疼痛,伴心烦,胃中反酸水,口苦,腹部触诊:腹软,未见包块,脐凉,双足凉,脉沉。求治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的乌梅丸证。方药为:细辛5g,桂枝12g,黄连3g,当归12g,淡附子9g,人参9g,干姜9g,大黄9g,白芍20g,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二诊疼痛明显缓解,腹疼痛明显减轻,无心烦及头疼症状,情绪乐观,建议续服中药,诊脉右尺滑,本人认为右尺虽滑,但寒热错杂未尽除,遂将上方制成丸剂,每服9g,日2次,15天后停药,随访2年未出现左小腹疼痛。
4 便秘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
病因病机: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本病可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四类。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阴结,阳结,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
案例:患者纪某,男性,80岁,素体怕冷,有便秘症状已20年,服通便药可缓解,近2年来口服药不敏感,甚无效,几天不便,精神异常紧张,恐惧。四肢厥逆,心烦,时出现胃脘部有烧灼感伴有其向上冲的感觉,其脉沉而迟,求治于中医。忆《伤寒论》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此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和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方:细辛5g,桂枝12g,黄连6g,桃仁15g,淡附子9g,人参9g,干姜9g,大黄9g,当归20g,白芍20g。中药7剂水煎服,二诊自述便秘症状缓解,心烦,胃热略有缓解,效不更方,续服14剂,大便比较通畅,心烦,胃热症状无,四肢厥逆减轻,脉仍沉,遂将上方制成丸剂,每服9g,日2次,口服近1个月,便秘基本痊愈,随访1年没有便秘。
5 讨论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胜偏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乌梅丸是治疗寒热错杂的一个有效经方,调整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疾病痊愈。临床运用机会非常多,只要方证对应即可大胆在临床应用,且受到效如桴鼓的效果。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4.002
1672-2779(2010)-24-0003-02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