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议
——从音乐美学角度提出对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调整与设置

2010-08-15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时期音乐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遵义563002)

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议
——从音乐美学角度提出对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调整与设置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遵义563002)

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本应是提高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门重要的课程却一直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材与教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就目前来看,教材编订的合理性,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能将其植根于音乐接受、音乐传统这两个基本美学观点,相信必能为此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曙光与生机。

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音乐接受;音乐传统

我国高师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音乐专业还是对于普通专业,都以一个常规的欣赏模式进行——主要以西方音乐发展史为阶段,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当然,以此阶段进行教学能够将西方音乐的发展以及相关音乐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给予学生一个较清晰明了的结构框架,但是这个教学模式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存在着诸多弊端。如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缺乏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基本的音乐感性材料的积累等特点(剖析其形成因素有很多,在此笔者就不详细探讨和论述其原因了)。如果按照常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进行普通专业学生的欣赏课程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在情绪感染力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其决不仅仅是停留在初级的感性欣赏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更多的是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内容,以及相关的音乐风格特征、各种音乐形式对于音乐作品表现力的影响,即加强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拓展其音乐思维,提高其音乐审美的鉴赏力。[1]

然而,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按常规的音乐欣赏模式,是十分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相对薄弱(这不仅有着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还有着相关音乐文化上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个阶段是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从曲式结构上来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无论在和声的应用上、调式调性的转换上、声部的数量上、乐段乐句结构的方整性等音乐形式方面,大多数没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复杂,但音乐是听觉艺术,耳朵是作为音乐最终的检验标准,谱面分析虽没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复杂,但从“听觉的理解程度”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则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时期在各自的音乐审美标准上,所体现出的情感内容表达的差异,[2]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因此,按照正常的发展顺序来教学,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会让普通专业的学生“望而生畏”,甚至严重打击和破坏其对整个古典音乐欣赏的兴趣,给教学质量与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3]

针对这个普遍存在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问题,笔者以音乐接受、音乐传统两个方面为基点,对于高师公共欣赏课程在教材的选编以及教法提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的建议。

一、从音乐接受的角度,对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教材的编写做出调整。

卓菲亚·丽莎在其《音乐美学新稿》中对于音乐接受的概念定义是,“由接受者在听音乐时产生的各种表象构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些表象使接受者将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含义的过程去把握,并制约着接受者对该作品进行完整体验的那些个人情感反应和联想。”[4]从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含义的过程去把握;第二是个人的情感反映和联想。我们知道,相对于离我们越远的音乐时期,在情感认知上、理解上,以及风格的把握上相对越困难,在难于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含义的过程去理解和把握时,也就不易产生与作品内涵相对应的联想,也就是较深层、较准确的音乐审美共鸣体验。长此以往,必定造成学生对于古典音乐欣赏难以“听懂”的心理障碍,或是只停留于音响的感官刺激上而已,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是十分糟糕的。[5]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音乐接受的角度上,将常规音乐欣赏的阶段倒置过来,即后现代——现代——浪漫——古典——巴洛克。后现代和现代音乐作品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相关的音乐社会文化背景,都是离我们最近的音乐时期,这将对于学生在音乐接受上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对于后现代音乐作品,我们争论很多,认为这类作品不能称之为音乐作品,顶多算是“声音行为艺术”或“行为艺术”,但当我们从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作品时,就会发现,实际上它们从某种角度上反应了当代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思维变化的快速性在音乐文化中的体现,以前一个音乐时期可以持续百年,或半个世纪,而后现代的音乐流派则是十几年甚至只有几年。[6]还有,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带来的音乐创作、音乐审美的多元化,这些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们来说应该是容易理解的。让学生从最近的音乐时期知道,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文化变革、经济发展一脉相连,音乐不会孤立于社会背景而单独存在这个重要的音乐欣赏审美点。[7]

当然,对于后现代和现代音乐作品的选择要注意音乐感性素材的积累,以及作品情感内容深度这两个因素。而后现代音乐作品的选取,主要是让学生接受音乐作品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形成在文化背景下解读音乐的思维习惯。因此,现代音乐作品的选择要注意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音强、音高)或音乐形式(旋律、织体、配器、和声等)对于音乐作品情感内容表达的影响。作品当然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过深达不到音乐欣赏教学的初级阶段目标,过浅则易产生“审美厌倦”,毕竟我们欣赏教学的目标主体是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选编现代音乐作品时应充分注意这两点。象美国现代作曲家格什温的部分作品、新西兰作曲家道格拉斯·里尔本、我国作曲家谭盾的部分现代作品(不包括其后现代作品)、还有一些健康的通俗歌曲,都可以选入教材,让学生对于“通俗”音乐有着充分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与积累,这不仅可以为以后古典音乐的欣赏积累音乐感性素材[8],而且为以后欣赏古典音乐中的“雅”打下形成对比的基础。让学生自己体会音乐“美”中的不同风格——通俗之美与典雅之美,而不是以“与古典同行”、“与古典相伴”这样的套话开始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这话当然没有错,只是笔者认为理解和接受这句话,应以学生的“听”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说”为主或在先,让学生在“听”中去认同它,并真正的喜欢它、读懂它,这才是实现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在进入第二个欣赏时期——浪漫主义,则是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含义的过程去把握,以及个人的情感反映和联想的进一步加强的阶段。由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抒情,以及客观事物外部形态的描述,在对这类作品欣赏时可充分利用其风格特点,加强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这个可以在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中去充分感受,如和声色彩巧妙的使用,对于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态和外部特征上的音乐描述,象《月光》、《牧神午后》、《亚麻色头发少女》等等,这些音乐作品都能很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而后再到浪漫主义的中后期、早期的音乐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勃拉姆斯、瓦格纳、李斯特、柏辽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舒伯特、韦伯等。在作品选取的原则上要注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欣赏过程,可先选取大师们较浅显易懂的作品,如舒曼的《童年情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韦伯的《邀舞》、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等既优秀又较易懂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还可以适当地加入曲式结构、和声、旋律等分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也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欣赏从理论的角度奠定基础。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欣赏,可依照海顿、莫扎特、最后是贝多芬的顺序编写欣赏曲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清楚掌握“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特征——“大我”的精神内涵形成的脉络过程。

进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欣赏,选择的曲目主要是以丰富、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为主,除了巴赫、亨德尔大师的音乐作品,还可加入歌剧作品,在聆听的同时并能理清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笔者认为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材编写,应在考虑普通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有针对有选择地编排曲目欣赏的阶段顺序性、难易程度的顺序性,相信一本编写得当的欣赏教材,必能为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从音乐传统的角度,对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法做出改革。

“传统”这个词语,有的时候会成为“革新”的对立面,或是保守的同义词,但它对于音乐而言则有着积极的意义,“音乐传统”对于音乐发展来说,没有“音乐传统”,便没有音乐文化历史的延续过程。音乐中的传统,是同该文化新成就的积层一起成长的。[4]也许有的人会说,那后现代音乐作品呢?它们的标准是一切“反传统”,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反传统,从音乐历史发展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传统的一个极端而已。[9]

在音乐欣赏教学时,由于“音乐传统”有积层间的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就是将各个发展时期串起来的一条“内线”,而我们一般在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却并未注意甚至于忽略了这条“内线”,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或是深入把握音乐作品情感的内涵。这条“内线”不仅仅是指相关的音乐写作技巧的演变,还有在相关社会文化、政治等变革下,对于音乐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与改变,以及音乐审美标准的转变,而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音乐欣赏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只说具体音乐作品,而忽略相关音乐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我们不但要着重于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而且要根据音乐欣赏阶段的顺序性,详细认真地讲解,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欣赏与理解放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聆听音乐、去思考音乐,从而真正提高综合音乐文化素养。相信了解了资产阶级革命遇到重大挫折的社会背景,你会更能理解,浪漫“小我”的音乐风格特征与古典的“大我”主义,所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因素;懂得了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社会压力,也许你就更能理解某些狂躁的现代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彷徨、迷茫、烦躁与不安的情感内容,在从音乐的角度诠释着现代人的某些心理特质。

当然,累积在每个时期的“音乐传统”,笔者认为对相关的音乐写作技法,还有音乐审美标准的本质,这些也需要进行融会贯通的说明。音乐写作技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在丰富和扩大,但是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未变;音乐审美的标准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对于音乐作品基本评价的体系却未变。[10]

音乐欣赏课程,决不只是“听”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欣赏的同时掌握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难真正地接受、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特征,提高音乐审美的鉴赏力也就是一句很难实现的口号。

此外,我们目前的高师音乐欣赏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在“欧洲音乐论”早已不存在的今天,笔者认为各地区高校可以依据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把一些地区音乐引入到欣赏教学中来。笔者所处的贵州就是一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之地,拥有水族的“水歌”、举世闻名的侗族大歌、还有仡佬族的“古歌”等民族音乐文化。说到“音乐传统”,这里有对于外来音乐文化的接受与吸纳,更应有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忠诚,但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此环节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应从地方音乐文化着手,并以此为基点带动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活动,使其成为弘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个个战场。

“大学”教育观念的最大特征应当是: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唯一”的正确,给所有教师、学生以最大的想象、创新的空间与条件。

对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笔者就自己在高校任教期间的所感、所想而赘写如上,期望本文提出的关于高师公共音乐欣赏课程教材、教法的编订与改革的一家之言,能对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所助益,使他们能真正成为从音乐中受益终生的人,同时为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尽一名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绵薄之力。

[1]张前,王次火召.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刘沛.音乐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31,153.

[5]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宋谨.国外后现代音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7]保罗.亨利.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8]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学——音乐美学修改刍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9]卡尔·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0]扬燕迪.论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的历史维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1).

(责任编辑:徐国红)

Some Thoughts o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for Non-music Majors in Higher Normal Schools——Re-arranging and Setting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Aesthetics

FENG Xiao
(Music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Music appreciation is a critical way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music cultural quality;however,this course has been,invariably,regarded as"inferior"or"derivative",having some links with the course in and of itself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approach.Thereupon,problem of compiling and editing of the course remains to be solved.And if this problem is rooted in the two aesthetic basics like music acceptability and music tradition,it will,perforce,produce some positive effects upo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higher normal schools;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music acceptability;music tradition

G642.3

A

1009-3583(2010)-01-0117-04

2009-11-25

冯晓,女,四川德阳人,遵义师范学院音乐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史,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时期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圣诞音乐路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音乐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