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探索和再认识

2010-08-15张鹏凌谷占卿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痛风性痛风通络

张鹏凌 谷占卿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1)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探索和再认识

张鹏凌 谷占卿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1)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综述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疾病,可表现为急性复发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尿酸性泌尿系结石,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血尿酸的升高不仅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而且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近年来,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范畴,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外台秘要》谓其“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病机多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2 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性关节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张子和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加白花蛇一条以搜剔宣通络脉。多年验之临床,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现代医家多数认为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而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山甲、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3 临床研究

3.1 辨证分型论治 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王迎春等[6]将156例痛风性关节炎病人依据症状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并分别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味、桃红饮加味、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治愈115例,占72.3%;好转37例,占23.7%;未愈4例,占2.5%。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3.2 专方治疗 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焦凤勋[9]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5例,予中药:生薏苡仁、秦艽、车前子、土茯苓、萆薢、当归尾、牡丹皮、木瓜、伸筋草,结果为临床治愈17例,显效1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朱东平[10]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3例,予中药:苍术、黄柏、防己、白芍药、胆南星、桃仁、红花、龙胆草、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晚蚕沙;对于急性期可酌加生石膏、知母、白芍药;对于慢性期可酌加地龙、伸筋草、山慈菇;急性期病人经治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慢性期病人经治有效8例,无效7例。 邓伟等[11]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中药方用:云苓皮、薏苡仁、杏仁、防己、川牛膝、络石藤、老桑枝、救必应。治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4.29%。

4 结语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应用ACTH,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苯溴马隆,非甾体类等药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副作用大,病人难以坚持用药,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对该病分型和分期的标准不统一,缺少判断的客观指标,同时对于该病的基础研究远远不够,目前大多是停留在对其治疗效果观察的宏观阶段。因此,今后的研究尚需在其分期分型的基础上,寻找不同证型的特异性指标,统一中医诊断标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随着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其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筛选出更为有效的方药,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上是有极大潜能的。

[1] 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 许树柴,李想.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 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 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 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 王迎春,哈朝晖.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67.

[7] 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 27(2):66.

[8] 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 焦凤勋.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2):70.

[10] 朱东平.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3例分析[J].中国杜区医师,2005, 7(24):69.

[11] 邓伟,肖少芳,彭玲妹.清热利水解毒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药材,2008,31(10):1605.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161

1672-2779(2010)-17-0232-02

2010-06-23)

猜你喜欢

痛风性痛风通络
痛风的治疗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
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