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症腹泻型的中医治疗

2010-08-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苍术补气综合症

刘 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

肠易激综合症腹泻型的中医治疗

刘 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

腹泻;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药疗法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

根据IBS发病特点,可概括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三种。中医属于“便秘”、“泄泻”、“腹痛”或“肠郁”范畴,认为该病多由于饮食内伤、情志不调,外感六淫,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或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横逆犯脾,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湿浊阻滞,升降失调,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本病多迁延日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标本兼顾,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根据病情佐以疏肝理气、化湿止泻、温肾助阳、活血化瘀、理气通腑、养阴清热等治疗。笔者在治疗IBS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把笔者治疗IBS腹泻型的经验与广大读者分享。

固本止泻,重在健脾 笔者认为,凡慢性腹泻,均与脾虚有关。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也最易为湿邪所困。患者外感湿邪,或饮食所伤,或忧思伤脾,或大病久病之后,均会导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水谷与湿邪杂至而下,而成泄泻。所以,笔者治疗IBS或功能性腹泻等慢性疾病时,往往把补气健脾作为重中之重。常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做为基本方加减化裁。

升阳举陷,温中燥湿 对于久泄不愈,顽固难治性泄泻,笔者常用升阳举陷、温中燥湿的药物加减治疗。如方中加上北柴胡,升麻,生黄芪,桔梗一类药物,以助阳气上升,阻遏阴气下流。

久泄不止,温补下元 对于脾虚日久,经年不愈的患者,往往伴有肾阳不足的征象,如鸡鸣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弱等。治疗时要加上温补肾阳之品,如与四神汤合用,或加上干姜、黑附片、肉桂、桂枝、良姜、荜菝等,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涩肠止泻,对症下药 顽固性腹泻,已除外了器质性疾病,特别是除外了感染性疾病者,可用涩肠止泻法,以截流堵漏。如加上诃子肉、石榴皮、五倍子等,诃子肉、石榴皮可重用到20~30g。严重者可加罂粟壳,但不要长期大量使用。一般3~5g足已。

疏肝理气,调理情志 IBS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所以治疗时宜加上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之品。如醋柴胡、郁金、土白芍、玫瑰花、龙骨、牡蛎等,或与痛泻药方合用,疗效奇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轻重缓急有层次 慢性泄泻患者,要根据病情循序渐进给药,不要一下用到底。如先给炒白术,后给苍术;先健脾,后温肾;先补气,后升阳;先疏导(如理气、消食等),后涩肠止泻。

用药经验 白术、白芍用土炒最好,因为脾属土,以土补土,其气相应。苍术可用至20~30g。健脾补气还可用红景天。红景天有双向调节作用,泄泻之人可止泻,便秘之人可通便。它对心肝脾肺肾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对老年人伴心血管疾病患者,更为适用。

验案(IBS腹泻型)

王某,女,64岁,退休工人。2005年4月22日初诊。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一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一年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后缓解。纳可,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弦。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患者腹泻时间长达一年,脾气虚弱。脾气虚则脾失健运,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土壅则木郁。肝脾不和,则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脾气不运,则乏力。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滑为脾虚之象。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虚湿滞,肝郁气滞。治法: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处方:党参10g,丹参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炒苡米10g,炒山药10g,厚朴10g,枳壳10g,陈皮10g,半夏10g,柯子肉20g,焦三仙60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并忌食生冷油腻,调畅情志,适寒温,慎起居。

二诊(05年4月30日):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日二次,腹痛及乏力减轻。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加炒莲肉10g。7付水煎服。

三诊(05年5月7日):大便每日1次,为软便,腹痛偶作,舌质暗苔薄白,脉弱。予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

按:患者腹痛、腹泻,检查结肠镜未见异常,西医属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属于脾虚气滞,故治疗时用四君子汤加苍术、苡米、山药、陈皮、半夏健脾补气化湿;枳壳厚朴理气调中止痛。焦三仙有健脾消食及吸附肠道水分、涩肠止泻的作用,在腹泻时加大剂量用到30~60g;

二诊加石榴皮收涩止泻,炒莲肉健脾化湿止泻。诸药合用,共凑健脾化湿、涩肠止泻之功。治疗泄泻,笔者主张健脾为先,提倡治泻须健脾,化湿兼治标。泄泻一条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记为“鹜溏”、“飧泻”、“濡泄”、“注下”等病名。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稀甚至如水样。凡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等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可形成泄泻。病位以脾胃大小肠为主,而与心肝肾亦有关系。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讲的就是泄泻大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所致。故本病以脾虚湿困为发病关键。脾土旺则肠胃健,故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作为基础方临证加减。人体素质有强弱,起居饮食有差异,外有寒湿暑热等不同的邪气侵袭,内有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因此,泄泻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治疗泄泻,不能拘泥于健脾与化湿二法,而应辨证施治,灵活应用。另外,调理饮食,稳定情绪,适应寒热气候变化,均有利于本病的康复。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53

1672-2779(2010)-17-0072-02

2010-04-30)

猜你喜欢

苍术补气综合症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关注夹腿综合症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关苍术根茎中苍术酮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及其控制
牛呕吐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