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呼唤真情的回归

2010-08-15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作文

江苏 李 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已成为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在批改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作文情感苍白,空洞虚假,给人矫情做作之感。学生对生活真切体验的缺失,阻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写出彰显个性、真情回归的作文。

一、深入生活 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

叶圣陶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内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可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对周围的人、事、物缺乏观察和思考,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事可写,往往停留在笼统叙事上.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不能情文并茂。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动情感体验,启迪学生思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走入无病呻吟的怪圈。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佳作,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些优美的景物描写无不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无不是作者情感体会的结果。学校里都种有花草树木,可以在亭亭玉立的广玉兰前驻足细视,可以俯下身子闻闻芳香四溢的栀子花,可以侧耳倾听挺拔翠竹的拔节声,问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这样既绘形又表情,文章就有了灵魂,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有些学生写自己的父母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不是他们与父母接触太少,而是不善于观察、思考的缘故。阿累只见了鲁迅一面,就写出《一面》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源自于他对鲁迅的悉心观察,源自于他对鲁迅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教师可让学生细数父母满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让学生留心父母粗糙的手掌、微驼的脊背,这样学生也就能从母亲一句“天冷了,多穿一件衣服”的叮咛中体会到浓浓的母爱,从而心生感激之情。例如,某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妈妈的脸在她“考试考砸时”“生病时”“主动帮助做家务时”的变化,从而体会到了母亲深切的爱意,这才是真正用心在观察。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心迹都是思考和探索的真实记录。哪怕是一个个小人物、一桩桩小事、一幅幅山水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心尖上的那一丝震颤,就是情真好文。

二、博览群书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情感与思维的活动,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过程中人的情感被触动,被牵引,常有想法萌生,有“心里一动”的感觉。这“一动”就是全新的体验认识的生成,这样情绪表达就变得丰富,文字才能显示它的活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朱自清的《春》,哪一篇诗文不是脍炙人口,不是我们文学的宝库中留下的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瑰宝?教师要适时把握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悟到作品深邃的美的内涵。如学习《幼时记趣》,可以启发学生,你和文中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有过相似的经历吗?当你在游戏的王国里自编自导的时候,你想到了些什么?能举些例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吗?这样一联系引申,学生写作兴致顿然很高,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心声,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疑问,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在写作教学当中,必须充分利用课本,挖掘课本,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写作,大胆地让学生“走出去”,真正让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抓实课外阅读这一块,尤其是名著名篇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就会发现《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在它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鲁智深美在它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祥子美在他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学生还会从孙悟空的身上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诸葛亮的身上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鲁滨孙的身上能体会到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从简的身上能看到女性的自尊、自强和在特定时代的叛逆。教师要专设阅读课,设立班级图书角,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撰写阅读名著心得。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就会与主人公同欢乐,共悲伤,感情也就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起伏而心潮澎湃。

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阅读是体验艺术,是深深地愉快和激动,能影响他们语言表达的成熟和大气,丰厚学生的情感积累,积淀他们文化的底蕴。

三、自主练笔 厚实学生的情感积累

不去经历写作过程,就不了解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不去解读自己的思想,酝酿写作的冲动,就无法释放对外在世界的微妙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情感的培养,光靠有限的几节作文课是不行的,要开展以学生自主自为作为活动基础的课外练笔活动。可以让学生写自己每天之所见所闻所悟,题材不限,长短不限,文体不限。让学生写起来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爱好,甚至是一种娱乐消遣。学生可指点江山,评论国事;面对景物,抒发豪情;或叙事写人,发表感慨;或为些小事,抒发怨愤;或坦陈心声,诉说隐衷。这里没有欺骗做作,没有虚伪矫情,有的只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表白。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充分利用写随感的练笔形式,培养学生以写随感的心态去写作文,在追求“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教师的定期批阅,真诚的开导或鼓励的语言,必要时面对面地心对心地交流沟通,教师以倾听者和开导者的姿态出现,师生间关系就已经变作思想情感上的平等对话。如此就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找到倾诉的对象,促其形成倾诉的习惯。可以想见,当学生提笔作文,惯性的驱使会使其迅速进入角色而达到“我手写我心”。

最真实的心灵往往最具个性活力,只要当语言里承载了一颗真实的心,我们又何愁学生面对作文不会敞开心扉?何愁学生不会在作文里放飞他们率真的个性?何愁它不会闪烁情感的光彩?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能让学生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学生置身情境当中,情感体验自然真切,内心情感自然就会激发出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以境入情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感需要的“我要说”的状态。母亲节,建议学生自制卡片,作为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这正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我鼓励他们在卡片上写上想要跟母亲说的话。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拿起手中的笔。恰当的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磁场”,这种“磁场”氛围感染着他们,使他们真情流露,妙笔生花,一句句满怀深情的话语跃然于纸上。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要求学生转变角色,真正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其他生命的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非常有利的。如举办联欢会,请学生以班长的身份写海报,以文娱班委身份编排节日单,以主持人身份编写主持串讲词。如模拟课本中情境,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为扮演角色,自编课本剧。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这样的作文,有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情节是富有情境感染力的,有时不用情绪化表达,人们的情感从故事本身中就可得到最大化体现。笔者坚持每周开展“说写一件事”活动,许多以前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新鲜事,一下子在学生的感官反映中活跃起来。比如宿舍趣事,课间一瞥,课堂小幽默等等生动鲜活的小片段都一一再现,他们为幸福而欢悦,为不幸而伤感,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音像资料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交流,记忆的仓库被打开,联想的脉络被沟通,想象的彩翼自然张开,刹那间,情感便如开闸的洪水迸发出来,倾泻于笔端。

五、作文评议 尊重学生的情感流露

作文批改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学生完成作文,期待老师对他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认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议作文的时候,能更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去,多用激励性的评价,有效激发其兴趣。

写作应是情感的自由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教师应该加以必要的保护,对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对于学生,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更多地实现多样化。多样化在这里包含了对学生极具个性的生活背景、独特感受及其话语方式的宽容和尊重。切不可对稍有“离经叛道”异类表现的文章,粗暴挥舞“狼牙棒”,应多想想“异类”后面或许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和有创造力的个性。只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宽容性、动态性、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呈现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大胆抒写真情。

学生的写作是绽放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他们个性情感的自我释放。我们要拨动学生作文的“情”弦,让他们心灵坦白,让他们真情回归!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作文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