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思考

2010-08-15王洪武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8期
关键词:内经医者素问

王洪武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内经》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思考

王洪武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有鉴于当前医学生虽然技术水平相对有了提高,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的同情心、对生命的关爱却相对淡薄了,故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学生实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十分迫切的。且对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说,《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内容,因而尝试在《内经选读》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的原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即与本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爱”舍生取义的精神等;对《内经》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予以例举;并结合当前实际医疗情况,阐扬了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

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迈进过程中,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部分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院校生源质量下降,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片面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学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医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崇拜科学主义和金钱名利,摒弃仁爱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缺乏人性温暖,人文素养与职业要求反差加大。因此,在当前医学教育中,培养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1]。

《内经选读》是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心理、哲学的有关内容,属中医院校本科生的理论提高课。其中蕴含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救世济人”的医学价值观,是《黄帝内经》医学人文观念的具体表现,而医者精研医理、态度严谨、仪表端庄及亲切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要求。在该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将具体内容聊述如下。

1 教学实施原则

1.1 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实行彻底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光大。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其内涵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之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重任。如《孟子•告子篇》中就有重义轻利甚或舍生取义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指出医学生亦应有此品质,如在对待患有致命的传染性的疾病的病人,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则将生命置之度外,实践他的医学生誓言,从而引导学生认清丑恶,建立高尚的人格品质。

1.2 与现实实际相联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核心是人生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

一方面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另一方面当前医生社会责任感缺乏[2],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如《伤寒论•序》中所说: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图。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要从平时做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1.3 与教学培养目标相联系 即与本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人文知识水平相结合,不能影响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也许只占几分钟,甚至只是几句话,但阐扬的是人文知识及崇高的人文品格,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善诊者……”,可以引导学生考虑作为高明的医生做到善诊,除了要医术高明外,还要有“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为我的专业伦理的第一原则”的思想,使学生接受高尚医德医风的熏陶,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 《内经》中医学人文精神体现

2.1 养生中以人为本的生命本质观 在《内经选读》开篇提到养生,正是由于对人的生命的至高尊重,要做到宝命全形,所以黄帝对今世之人半百而衰提出质疑,引发了岐伯关于古人和今人的不同养生方法的论述。而其生命的观念,则是自然的生命是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生命。因此能够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体现了人的观念在《内经》里是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总体。

再次,在《内经》中,黄帝是以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医者出现,全然不见丝毫的地位等级色彩[3]。如他对岐伯提到,自己学医的目的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灵枢•师传》)。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是纯朴的,这种朴素和博爱的人文关怀,也是今天现代医院文化建设中应该达到的境界。

2.2 《内经》中以人为本的治未病思想 在讲述“治未病”思想时,强调《内经》注重“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但是未病先防,还要既病防变。未病之时预防为主,强调养生,“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如是疾病发生后,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总是由浅至深、由轻至重,而病位越深、病情越重,则表示正气的损伤越严重,于是生命所遭受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就要提早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既然病深要害人,病重要夺命,而治病之道以人为本,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要求高明的“上工”治病,“救其萌芽”,救在病成之前、正衰之先。相反,低劣的“下工”,不知以人为本之道,不明正衰命危之虞,“救其疾病已成,救其正气已败”《素问•八正神明论》,而“病已成而后药之”,正气衰微,生命堪忧,“不亦晚乎”![3]

现代医疗也越来越重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出针对疾病要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

2.3 强调医生的职业修养及医德 《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这样的医者,传授医道,著于书籍,传于后世,可以长久流传。治病自然也是手到病除。而且有志学医的人,还要精研医学理论,重视古人经验。《素问•疏五过论》还指出要学好理论,如《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等多种医经文献,同时精于诊断,则临床工作无往不利。

医乃仁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优秀的医生要有端正的服务目的,崇高的品质,方能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分贵贱亲疏,不贪名利财色,一视同仁,严谨负责。《灵枢•本神》要求医生“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不但要把握病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医生自身也要全神贯注,精神守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都是讲诊病治疗时,医生要聚精会神,切勿心浮气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

当前医疗纠纷增多,即与病人的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也与医生的责任心、对病人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内经》就批评了精神不专,玩忽职守造成的医疗差错。如《素问•征四失论》指出“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强调“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对工作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能充分发挥出医疗技能,而且重要的是反映临床诊疗疾病时,医生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关心。

2.4 医患关系 《素问•汤液醪醴论》明确强调:“病为本,工为标。”指出在医患关系上,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即病人为主,医生为辅。在医患交往中,患者存在着被认识、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被关爱以及了解诊疗信息及早日获得康复等心理需求,因而,他们要求来自医者方面的认知指导、感情支持和意志激励,要求医者对自己生活行为进行指导[4]。亲切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疾病得以祛除的前提。因此,以病人为本,详细记录问寻病患资料,在医患间进行充分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灵枢•师传》提到,在临诊病人是要“顺其志”,做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即要了解民风民俗,还要了解病人的具体症状。

《内经》中提到要和患者亲切地沟通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沟通时医者必须针对患者的心理,做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工作。如《灵枢•师传》篇还提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诚恳热心地对待患者,善言疏导,可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配合医生的治疗。为顺利了解病人之“所便”,还需要创造一个适宜的诊疗环境。《素问•移精变气论》做了这样的设:“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在幽静的环境中,在医生的耐心开导感召之下,病人会从容地述说全部发病经过,甚至会开口讲出一些难言的隐情。总之,一切以人为本,为患者着想。

但当前临床工作中,医生作为强势地位,往往居高临下,患者对医生有敬畏之心,医生对患者有防备之心,医生的决策治疗病人只能服从接受。

总之,针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塑造医学人文精神,以培养具有仁爱之心、较高人文素养的卫生人才,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今后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5]。

《内经》中对人文精神有详尽的阐述。,值此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学术之际,认真挖掘和研究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对医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都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何志义,赵琳.医学生与人文精神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39-41.

[2]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 2006,5(11):1069.

[3] 吴正荣,任宏志.《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18(2):16.

[4] 刘虹.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J].医学与哲学,2005,26(3):50.

[5] 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Thinking of Reform Medicalhumanism in Studies of NeiJingXuanDu

Wang Hong w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300193)

Some young doctor’s technical competence have increased, but their sympathy and the love and care to the patient became weak, so its' urgent to teach student with medical-humanism.Studies of NeiJingXuanDu a cours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of TCM and ancient literature, so its' possible for the teacher to teach them medical humanism. The methods are that the content must combine with the book and it doesnt' possess lots of time. For example, loyalty and for-bearance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put forward by Kong Zi and sacrifice ones' life for a just cause put forward byMeng Z was taught in that cours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not only increase knowledge of medicine, but also expand and advocatemedical humanism. It gives the students proper guidance.

Studies of HuangDi Neijing;Medical humanism;The reform of teach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8.051

1672-2779(2010)-18-0062-03

2010-06-13)

猜你喜欢

内经医者素问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