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感悟提升——《我的母亲》一文的课堂教学有感

2010-08-15山西吴改英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母爱赏析课文

山西 吴改英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体现至爱亲情的一篇文笔质朴的散文。作者邹韬奋截取了母亲生活的四个闪光的片段塑造母亲的形象。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适当的议论,使之与描写水乳交融。在句式上,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刻画细腻,体现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品读课文,体会浓浓的爱心不失为一篇佳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的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师:这首歌之所以响遍大江南北,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最美好的感情。你能讲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或说几句讴歌母爱的话语吗?

生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2:这个故事发生在唐山地震时,有一位母亲和她八个月的孩子被埋在废墟里,母亲的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没吃没喝。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孩子嘴里含着半截食指。原来,这位母亲在危急之下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生3: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

师: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二、整体感知 品读赏析

导入新课后,在同学们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品读赏析。

(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个生活片段?并根据内容拟加小标题。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旁注。

同学交流,小标题不求答案统一,只求意对即可。

母亲生活的四个片段:

母亲背我元宵观灯 讲述故事情感丰富

儿子受罚母亲流泪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二)品读赏析

师:再读课文,品读母亲生活的四个片段,文中哪处地方让你有所感悟?或触动了你的情愫,或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启示。请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生1:“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轻轻”、“盖”、“吻了几吻”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子女的怜惜,疼爱之情跃然纸上。

师:用词形象,描写细腻。

生2:“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同时硬着头皮说着‘打得好’”。尽管“打与不打都是爱”,在这里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人们常说的“慈母”。

师: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上。母亲既是矛盾的,又是真实的。细节的真实。

生3:“母亲熬夜为儿做鞋”这个情节最为动情。我是山里的孩子,我母亲常常为我熬夜做鞋。读到这处,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劳碌的身影。

生4“母亲熬夜为我坐鞋”,作者在描写时调动了丰富的感官,有视觉描写,有听觉描写,有当时我的感觉,读来真挚感人。

师:同样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或内容、或写法。

生5:“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是在母亲具体叙事后的议论,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我认为很有必要。

师:必要的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文中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地方。同学有其独特的感受,也有产生共鸣之处。老师概括一下让同学动情的原因有三点:细节的真实、描写的细腻和必要的议论,这也正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点。

师:作者的母亲是活泼的、欢跃的、柔和的;是仁慈的、勤劳的、能干的。可惜英年早逝,请你替作者为其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生:你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将永远铭记在我心灵深处。

师:母亲,您就是一篇隽永精美的散文,优美雅致,感人至深。

生:勤劳能干,仁慈美好。

生: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师:同学的发言都很棒,特别是最后一名同学,是对母亲高度凝练的概括。我想告诉每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以读导写 学用结合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截取一两个片段写一写。用细腻的刻画描摹出真实的深情。

通过这两个片断,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播放“母爱”的歌曲,讲述“母爱”的故事,吟咏“母爱”诗篇,既调动检查了学生是否有丰富的积累,同时能让学生沐浴着母爱的光辉,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投入状态,进行学习。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教学,集视频、视听动漫于一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景。

2.突出阅读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总要求,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主渠道。教学中首先要体现“读”。教师变多余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地阅读。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强调了两次读,第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即初读课文,梳理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次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考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以上教学环节看,我给学生限制了读的内容,我想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思想渗透应是教师所把握的内容。在给学生提供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并总结自己赏析课文的方法,这就渗透了新“课标”重过程和方法的理念。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对文章的片段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多方面的,学生只要能从一点出发说出自己的一点体验就好。只不过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从哪方面进行解读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总结性的提示,并进一步指点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究。

这个过程可以浅也可以深,呈现方式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师生间的互动可以赞扬也可以相互补充,可以体现课堂的丰富性。

4.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

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情感。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富于个性的,每个学生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参与这种活动,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造,加以想象。这是一种融注了读者个人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为此,学生的感悟可以百花齐放,可以众说纷纭。如“母亲熬夜为儿做鞋”同一片段,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课堂上可以允许学生说错话,提倡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能力。让学生把他自己的感悟,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鼓励标新立异,激发成功动机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让他们向着成功前进。

总之,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母爱赏析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背课文
特殊的母爱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