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自由歌唱——学生写作的理想状态

2010-08-15江苏沈寿鸿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学生

江苏 沈寿鸿

长春市一所中学十七岁的高二女生谷阳,出版了一本作文书《不及格》,此书收录的全是她被老师“判”为“不及格”的作文。谷阳从初中到高中的许多作文都遭遇“不及格”的厄运。看这本《不及格》,我们会欣赏到她抒发真感情而突显出来的特异的个性和才情,会感受到她叙写真见识而跳荡着的深刻的思想脉搏。其实,在出版《不及格》之前,谷阳就出版了一部中篇、一部长篇,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学生,作文却遭遇这么多的“不及格”?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束缚学生的手脚,给学生设置了若干条条框框,如限定写作的内容、材料,怎样安排思路等等。学生不能自己做主,没有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写作,只要稍越雷池就会遭到一些老师的棒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新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教学新理念大力倡导把作文当作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个性化的思想、个性化的生活。这样,学生创作的时间,作文的内容,写作的形式,思考的空间,都呈现开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充分自由与宽松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思维,发掘自己的潜能,放飞自己的心智,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他人、与社会、与自己无拘无束地对话、沟通。

我的做法是:

一、时间自由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当堂命题,学生完成。这种做法不符合文章生成的自然规律。且不说学生,即便是作家,当堂命题写作也未必能“倚马可待”,写出一篇好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一般不强行规定作文一定要在课内完成。写作,它需要学生认真地审题、立意、选材,认真地安排结构、组织语言,认真地修改等等,甚或需要灵感的到来。因此,与其逼得学生仓促应付,还不如在时间的要求上宽松些,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这样既克服了定时作文中的仓促和拼凑现象,又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

二、空间开放

在狭窄的校园空间中,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单一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的色彩。我们必须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推崇个性化的体验。只有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出发来感受生活,才有可能获取生活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碎片”;只有交织着自己的情感、个性和对命运的理解的生活作文,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才能成为塑造人格的关键性力量,成为健全个体心智、完成强健人格的最佳方式。

在写作实践中,我经常要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直接与蓝天对话,与白云对话。当学生走进生活并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一草一木、一碑一石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跳动;一滴露珠、一朵浪花也会让他们编出一段童话或一个故事;一片羽毛、一枚苇叶都会成为他们笔下的一首诗。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走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的狭小天地,就能“大启天下事,小启身边情”,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让自己的心灵与时代共振。

除了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宽广无限,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

三、命题自定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凭主观想象,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的命题上,我一改这种传统做法,总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写作自由度,使题目本身有很大的开放性。有时,我给学生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有时,只给学生一个写作范围,让学生自己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有时干脆让学生自由命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老师不作任何规定。这样,学生在写作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写一样内容,抒一样情,论一样理呢?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抓住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

四、文体自选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不同体裁的好恶。有的学生善于编述故事,爱记叙文;有的学生善于抒发感情,爱散文或诗歌;有的学生善于论辩演讲,爱议论文。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裁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如写人记事要用记叙文,表达见解要用议论文,抒发感情要用散文或诗歌等。由于以上两个因素,在学生写作中,我不强求学生必须做某一文体的作文,而是允许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或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让学生在文体的选择上自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自由选择,诗歌、小说、戏剧也可尝试,童话、寓言、杂文均可入文,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尝试新的文体,使写作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自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立意多元

所谓立意的多元是指学生在试题的要求下,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叙事写景,表情达意。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法律准绳和道德常规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果限定立意,主题先行,那和封建科举考试的“代圣人立言”有什么本质区别?不错,学生价值观的提升,需要引导、帮助和教育,但灌输往往没有好效果,而学生体验、领悟以后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有可能内化到他的思想中去,成为他行动的指南并产生内驱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在淡化解读文本“答案唯一”的观念,作文教学也应该与之接轨。

因此,当学生选定作文的材料,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内心渴望表达的思想,而不应该马上进行所谓的“指导”如本次作文的要求是……,本次习作训练的中心思想是……。而当教师少一些思想的提早入侵,少一些立意的框框,学生作文的心门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就会大为广阔,新鲜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必然能使他们的写作才华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以“水”为话题作文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不同的文章主旨。由“小和大”的角度立意:从滴水汇成大海,积少成多,联系到重视积累或个人与集体的问题。由“上和下”的角度立意:从地上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联系到于细微之处也能见精神的问题。由“此与彼”的角度立意:从水装在什么样的盛器之中,它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联系到人要善于适应环境。从“水与船”的关系角度立意,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联系到得民心与失民心的问题。由“先与后”的角度立意:从过去的清水与现在的污水,联想到未来的环境问题,呼吁环保。

六、篇幅不限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不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之一,是语言啰哩啰嗦,拖泥带水,很不精炼、干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与片面追求篇幅有关。强调习作篇幅不限,就是不硬性规定文章的字数和长短,三五百字可以,五六千字也不反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学生能写多少文字就写多少文字。主张学生在文章的“质”上下功夫,不为追求“量”而去画蛇添足、生拼硬凑。一篇文章,只要内容实实在在,结构完完整整,语言精练有味,就是一篇好作文。虽然作文的字数或多或少地表明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它绝对不是构成好作文的因素。下面的这篇文章是我班上的学生以“颁奖词”的形式来写人的习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苗泉昕 —— 敢于亮剑

初一(8)班 骆 耀

感动事迹:依然记得上次全校的征文比赛。那次,圣老师只从全班同学中抽取了周闯关超过50分的同学参加校“感恩”征文比赛,苗泉昕因一时失利而失去了这一资格。但她没有放弃,主动向老师要了稿纸,参加比赛。比赛结果有点出人意料,本没有参赛资格的她竟获得了校第四名!此时,比赛的结果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勇气与自信。可这正是我们很多同学已经丧失的品质。

颁奖词:有的人丧失机会,有的人把握机会;有的人等待机会,有的人创造机会;生活从来没有不公正地对待我们,关键看你是否去争取了。她用清新的文笔,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战斗的勇气。

现在的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话题,统统“用一套唯一的‘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学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韩军语)。这样下去,学生就会思想干瘪,肤浅粗陋,语言苍白,缺少个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推进自由写作实践,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自由的歌唱,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真正的主人,使他们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用“我”的自由之笔,说“我”的自在之趣,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