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前方
——浅述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0-08-15潘小青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中学325200
潘小青 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中学 325200
敢“问”,路在前方
——浅述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潘小青 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中学 325200
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却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问、不想问;问不出、不善问的现状,剖析其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综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但是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过程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1 化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能强烈地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积极思考,能将问题感觉组织转化为一定的表达方式并敢于、乐于表达出来,并能对问题前景作出判断、利用现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笔者经过多年化学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为不敢问、不想问;问不出、不善问。
1.1 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以至学生不想问,不敢问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习惯了从老师那里以最简捷的方式得到最准确的东西,习惯了教师讲化学、学生课堂记实验,课后背规律的学习方式,懒得去思考和发问,扼杀了学生主动质疑、踊跃释疑的积极性;加上课堂短短45分钟时间,个别学生想问却没有机会问,久而久之,便不想再问;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权威观念虽然淡化,但多数教师仍牢牢把握课堂的提问权,学生只能够维持“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虽然个别教师在教学上设计了“高超”的问题,采取了巧妙的提问的方式,但训练的只是学生的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
1.2 教师主导作用不明确,以至学生不会问,不善问
目前多数教师为学生的“学”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且有时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长期以来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或受生活经验方面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平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碰到比较多的学生平时为了应付考试或测验,提出了诸如:“老师,这个为什么选A?”“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这么解?”之类的“似问非问”;在实验教学中,即使出现了异常也不善于提出,而是等待老师的分析或加以忽略……
2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和策略
2.1 新课改的实施,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开辟了一条道路
化学学科教改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强调学生科学探究,在探究、合作中自主地开展学习,就需要问题先行。为了适应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学校针对化学学科开设了化学研究性课程、校本课程、组织了化学兴趣小组等,鼓励学生通过探索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条道路。
2.2 强化教师引导作用,使其具有问题意识
学生由于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局限,往往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之前束手无策。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知识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或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2.1 引导学生对化学教材的提问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熟悉的资源。教材的内容是高度浓缩的,学生要想深刻理解,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针对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引导,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前预习提问法:基本环节为:预习 → 质疑 → 表达 → 交流。即先由学生自行预习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浏览,自主提出疑问并将问题以书面形式在作业本上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疑点,可作为问题设置进行课堂交流或解答,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1《食品中的有机物》乙醇新课时,我发现有位学生如此质疑: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乙烷C2H6分子中多了一个氧原子,那么这个氧原子可以插哪条化学键中?得到的只是乙醇一种物质吗?如何用实验说明乙醇中氧的位置是在C-H键之间而非C-C键之间?
虽然多数学生的质疑略显肤浅、表面,甚至无疑可质,但是持之以恒的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得敏感了。
2.2.2 引导学生在化学开放性问题中提问
在重视化学基础的前提上,设计源于化学常识、课本图表或基础习题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的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如在一定量的氨水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已知溶液中存在OH-、H+、NH4+、Cl-。若反应后溶液中只存在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什么?其中离子浓度大小如何?
除了讲解本题外,可以接着设问:如果要将本题进一步延伸,可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会想到:随着盐酸滴加的量由少到多,溶质可能为:
①NH3·H2O-NH4Cl(碱性:NH4+>Cl->OH-> H+)
②NH3·H2O-NH4Cl(中性:NH4+=Cl->OH-= H+)
③NH4Cl(酸性:Cl->NH4+>H+>OH-)
④NH4Cl-HCl(酸性:Cl->H+>NH4
+>OH-)
如果再进一步挖掘,可提出:若刚好呈中性时,两者消耗体积相等,则混合前:c(HCl)与c(NH3·H2O)大小关系如何?c(H+)与c(OH-)大小关系如何?
题目经过这样的加工和挖掘,极大地丰富了原题的内涵,深化了所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该如何提问。
2.2.3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问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新课程更注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化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走进生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讨论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乙醇时学生有疑惑:有些人喝酒为什么脸红、容易醉?交警测试酒精含量的原理是怎样的?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学生有疑惑:小孩吃糖过多为何会造成龋齿?含氟牙膏是如何增强对牙齿的保护功能?在学习次氯酸性质时有疑惑:日常生活中怎样保存漂白粉、怎样使用漂白粉才能使漂白效果更好……
让化学融于生活,让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化学学习提高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常见化学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2.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想问,爱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的内容,利用已有经验在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活动的。是否能突显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自身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化学课堂环境,提供有助于学生提问的感性材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鸣他人之所不鸣,为他人之所不为。
2.4 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使其会问、善问
学生想问、敢问,但还不一定会问。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懂了、全会了,而可能是学生不会问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教师要实施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从不同的角度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善问。
2.4.1 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相悖处提问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与观察、设计与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反应的条件的复杂使其常常发生许多“异常”——会有许多副反应产生,但是课本都未加以指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①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为什么烧瓶中溶液颜色逐渐变黑?并产生了刺激性的气味?②将Cu、Zn平行插入稀硫酸中,Zn片表面有气泡,而将两者用导线相连气泡则出现在Cu片上(实验中可能还会观察到两者同时都有气泡产生的现象)。③为什么将铝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表面很快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同时产生较多气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触摸容器壁知溶液温度迅速升高,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溶液中出现黑色物质,收集气体,检验其具有可燃性;而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
2.4.2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中,让学生从概念和原理的关键词中找问题
每个概念或原理在书上的表达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和描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概念和原理的关键词中找问题。
如《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中“勒夏特列原理”,内容言简意赅: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是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却屡屡碰壁,摸不着头脑。针对该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该原理适用的范围?一个因素指什么?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因素呢?什么是“减弱”?“这种”是什么意思?抓住关键词,可以较快地解决问题。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水溶液中(什么环境下?)盐电离出的离子(什么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为哪些弱电解质?)的反应。
2.4.3 在习题课教学中,让学生从解题思路和优化习题中找问题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例具体指导,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如何”,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如:2.1gCO和H2的混合气(平均式量7.2),点火引燃后,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过氧化钠中,充分反应,求固体增重的质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从混合气的平均式量入手,根据化学方程式一步一步进行计算。此时,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看,反应的实质是什么?②固体增重的质量实际上是谁的质量?③将上述混合气体改为HCHO或改为CH3COOH,结果如何?④将气体推广为有机物,有机物的化学式应符合怎样的条件?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逐渐体悟到教师的提问方法。
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就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一副副脚手架,起初学生可能只是简单的模仿,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渐学会并善于质疑,不断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我深信:敢“问”,路在前方;带着“问题”上路,一定会不虚此行。
[1]高敬,毕华林.关于化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4,9
[2]董军.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3]胡佳.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J].2007,4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25
化学教学;问题意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