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的形态演变

2010-08-15张兆利

浙江气象 2010年1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气象受众

张兆利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217)

0 引 言

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所做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成为观众在进行节目收视时的首选[1]。在2006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针对天气预报节目所作的《天气预报节目与气象频道观众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驱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收视率增长的核心因素,是观众的需求[2]。但是与市场强烈的需求趋势相比,目前国内的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现状,无论是在节目组织观念还是在节目具体的表现样式上,都还有相当差距。尤其是在节目的定位与发展模式上,尚有诸多缺失之处,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观察与研究起点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气象节目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身也发生着形态的多重嬗变。回顾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发展史,可以发现其在播报方式、主持定位、传播渠道、信息集成等多方面都可圈可点,这其中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为代表。因为中国电视气象节目一般是由气象部门与电视媒体合作完成,中国气象部门又属于垂直管理系统,中央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可以看作是地方台的晴雨表,由此可以观照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发展的主要历史轨迹,为寻求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的未来之途提供帮助。

1 专业时代,气象符号化

中国电视气象节目以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开播为标志,这意味着中国气象知识服务民众的先河自此开创。起初的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形式极为简单,仅仅采用字幕和画外音的视听组合,各类预报信息是以简易的天气符号形式体现出来。尽管节目形式显得呆板,却能够很明确地把气象信息播报出来,满足民众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此后,这种符号化的节目形式逐渐普及开来。1986年10月1日,中国气象局开始独立制作电视气象节目。其间,中国气象局业务处成立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组,专职负责天气预报业务。这就使得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制作的专业性得到增强,中国电视气象节目正式步入专业时代。这样既保证了气象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使得气象节目更具有科学化的影响力。随之,宋英杰、赵红艳先后调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组,气象业务的长期历练使二人变得成熟起来,这为其后的节目主持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1月,华风声像技术中心的成立,既是国家机构改制的需要,也是电视气象业务发展的使然,这标志着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已经走出小作坊的制作模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无主持人天气预报,基本上采用“画面+配音”的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对象感。当然,节目制作方也对克服这样的缺点做出了很大努力。在节目制作中,严格要求信息呈现清晰准确,规范使用各类气象符号,合理设计画面布局,尽量做到色彩协调,美观大方。还注意到画面切换和字幕移动的速度,既要让观众看清内容,又不显得节奏拖沓。总体看来,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的开创期,尽管存在着节目形式单调,天气信息明显符号化,制作水准尚显粗糙等不足,但对以实用性信息为主要需求的受众来说,专业时代的气象节目仍然建立了很大的传播功劳。

2 主持时代,气象影像化

1993年3月1日,中央台正式推出气象先生宋英杰、气象小姐赵红艳,社会反响热烈。二人自此正式担当中国气象节目的主持人,并活跃于荧屏数十载,堪称“元老级”的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主持人的加入,标志着中国气象节目形式的嬗变,这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气象节目增添了人性的面孔与鲜活的意味。除此之外,伴随华风声像技术中心的发展壮大,电视气象节目的形式也有了较大地改观。气象节目中增加了城市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和气象与农情等栏目,并推出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天气图、卫星云图和景观画面。这次重大的改变,使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从此与国际接轨。此后,中央台的气象主持人队伍先后有裴新华(1994)、杨丹(1995)、瑞艳(1997)的加入 ,他们出镜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使得气象节目的形式有了结构性的变动。在2001年,气象节目主持人开始放弃指图棍,直接用手指图。这就使气象节目显得更为贴近受众情感,更加人性化。此间,国家气象中心建成了新一代数字化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使我国气象部门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一阶段是主持人出镜播报天气预报的初始时期,中国电视气象节目进入主持时代。主持人由后台走向前台的角色转变,给当时的电视荧屏增添了一股清新之风,节目收视率有了显著提升。此间,节目制作方在主持人的节目功能上下大功夫,不但要求主持人造型与语言的贴切,具有亲合力,还要求主持人与所预报信息的整体联系感强,并非图像和人物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营造出和谐的现场感与交流感。在此,气象节目的影像元素在主持人的参与下,变得鲜活丰富,这是对无主持人节目时代的极大发展,也为此后的气象节目感性化奠定了重要的视觉基础。

3 娱乐时代,气象感性化

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是娱乐化现象成长的土壤[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要方面的匮乏状态已明显改善,如何生存的问题转变为怎样生活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大众的消费活动具有了更多的内涵。正如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所认为的那样,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换言之,我们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质的意义[4]。这种符号消费构建了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响以及直接的、独特的方式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能在大众中尽显能事。而电视文化是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浪潮的裹挟。由于电视气象节目深受广大受众的关注,各电视台出于对注意力经济的考虑,都在气象节目上大展拳脚。例如,2003年5月26日,湖南娱乐频道《星气象》开播,由明星播报天气预报,虽因镜头、音效以及主持人暧昧的台词引发了诸多非议而最终夭折,但这个媒介事件也在无形中引导了电视气象节目的新一轮变革。

此后,气象节目明显的表征是节目诉求趋向于娱乐化,节目形式体现感性化,中国电视气象节目走进了娱乐时代。由于天气变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瞬息万变,所以使得我们的天气预报节目有了时尚性特征[5]。从客观上讲,时尚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生产工艺技术进步的要求;从主观上讲,时尚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渴望变化,求美求新,自我表现等精神上的需要,时尚造成的就是这种速生速朽的“梦幻式”价值。电视天气预报通过这种浪潮式时尚,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白热化消费。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是2002年1月,旅游卫视的《旅游气象站》开播,王蓝一主持,美女主播与特色旅游资讯是本节目的两大看点,收视率颇佳。2003年7月1日,南京电视台的《感觉新气象》开播,气象女生的健康魅力赢得各方的首肯。此外,2002年8月,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气象节目制作力量的进一步增大,是气象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成果,企业化运作给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自2002年以后,每年的3月23日,中国气象局都在CCTV-10频道推出一期世界气象日特别节目。特别节目的制作非常考究,动用了多方面的气象、影视和文化资源,整体水平较高。这种全方位的资源优势带动了2003年中央台联播天气预报的改版,气象节目预报时效得以延长,形势预报由48 h延至72 h。

这一时代的气象节目主要是在传统主持人节目的基础上,有了气象资讯节目的出现及发展。该类节目是以天气信息为载体或切入点,从资讯的角度出发,为受众提供衣食住行及健康、流行时尚等即时、实用的信息。节目通常是由主持人用通俗、有趣的话语介绍信息,并采用极为灵活的方式编排各个小栏目,使节目的娱乐诉求增强,呈现感性化形态。在娱乐时代,气象资讯节目往往结合自身频道的特点,根据播出时间段、服务重点的不同,锁定目标受众,合理分配气象资源,制作出相应的气象节目。如旅游卫视的《旅游气象站》、CCTV-7的《气象·农情》等节目,就是依托频道特色,特别关注旅游、交通、农业等专门行业的电视气象节目。这种粗线条的特色服务定位,是这一时期气象资讯类节目的主要特征,是中国气象节目传播策略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时的气象资讯类节目还存在着服务信息量较少,服务对象个性化不够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节目信息与天气情况联系性弱,娱乐性强而实用性差,在与受众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与贴近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4 多元时代,气象复合化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气象节目逐渐步入多元时代,气象节目复合化发展起来。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业务的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大,尤其是在2004年,华风集团分别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及凤凰卫视合作,开展了直播广播气象资讯服务和制作播出凤凰卫视4个频道的天气预报节目。此后,中央台气象节目主持人迅速丰富,由原来的十几名增加至三十多名。2005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特别节目《气象大视野》在CCTV-10频道播出。这期节目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播出后收视反应较好。借此良机,2006年4月6日,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与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签署了频道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国气象频道》正式登上中央平台,成为中央数字电视付费频道的重要一员。目前,该频道已经发展出《天气报告》、《天气生活》、《气象BLOG》等知名或特色品牌,品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2007年,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开始运用新的图形系统,主持人开始使用背景图形遥控器。由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制作的《早安中国体育气象》节目,亮相央视体育频道,将气象、体育与人文等信息融合在一起,反响较好。此外,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气象》在气象节目中采用实景拍摄、记者现场播报等方式以增强天气信息的可视性和可感性。这成为该多元时代气象节目的亮点,是其表现形式上的新突破。2008年,华风集团对主持人队伍实行“新老并进”策略,新主持人王蓝一和冯殊出镜联播天气预报。这种人才策略上的复合化恰是多元时代的节目制作特色,能够以最大的审美弹性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便促使着气象节目个性时代的到来,媒介的分众化呼唤着气象节目的个性化。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节目形态的多元化,除了天气预报,气象新闻与科普节目出现并迅速增加,且在很多栏目中以复合化形态出现。20世纪80年代,气象专家叶笃正首次提出“大气象”的战略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电视气象节目的多元时代获得了更为广泛地认同。“大气象”概念,是指将气象节目渗透到整个自然与人的系统范畴,采用大制作来表述现象,采用大视野来洞察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和追踪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气象信息。在加强地球环境、大气和气候系统的科普宣传,关注人与气象、人与环境、社会与气象、经济与气象的关系等方面,“大气象”概念宽泛了当前气象影视的创作思路,拓宽了当前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空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CCTV-10的《今日气象》节目是我国第一个“大气象”背景下的集气象科普知识介绍、气象新闻报道、天气预报、气象趋势分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气象栏目,多元化、复合态的气象节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再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天气·资讯》栏目,每天24 h滚动播出19档,每次节目时长2~5 min不等,均为靠近整点的时段,为受众提供全天候的天气资讯服务。同时节目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不但包括天气预报、出行参考、气象天文知识介绍,还有从生活资讯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的追踪,以及健康、旅游、住房、汽车、饮食、家居等各类及时信息及实用知识。这样既体现了服务节目的特性,又凸现了资讯节目的兼容性。

这一时期的气象新闻节目以与气象相关联的事物为传播内容,包括记录重大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未来变化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气象新闻的形式有现场报道、深度报道和特写报道。天气实况现场报道,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现场气氛浓厚,是气象新闻常用的报道形式。例如,2008年初的雨雪天气,给我国南方地区的交通、生活、旅游等方面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CCTV-新闻频道的节目中增添了很多记者现场报道的气象新闻,满足受众对气象现场情况的收视需求。其次,气象学的专业性和气象新闻的服务性,决定了气象深度报道的必要性[6]。深度报道主要是通过对气象新闻事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跨时空地综合反映,说明天气变化的来龙去脉,揭示发展趋势,为受众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例如,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920 hPa,近中心最大风速65 m/s(17级以上)。沿海地区的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台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深度报道,使受众对其气候起源、侵袭区域、风力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很好地指导了当地的趋利避害工作。此外,一些重要天气事件涉及到众多的人和事,在特殊环境与特定氛围下,经常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表露出来,这其中就有很多特写报道的素材。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持续的降雨和高山峡谷间的恶劣气候给直升机的救援工作增添了很大困难。但中国官兵不畏艰险,争取时间,勇于救人,涌现了无数的感人事迹。中央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组记者对此的特写报道,既满足了受众对当地气象状况的关注心理,也深深打动了受众的捐助心理,凸现了气象新闻的美学和社会效应。

而此间的气象科普节目是通过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气象知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天气与人类的活动有着紧密地联系,了解气象知识也是受众的基本需求。气象科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小到解释各种天气现象的小知识、简单的气象专业术语、各类气象灾害的预防知识,大到气象科学的最新进展情况,都可作为气象科普节目的题材。气象科普节目的形式有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电视访谈等。例如,内蒙台从2005年开播的气象科普节目《气象园地》以及制作的《黄河凌汛》、《走近天气预报》、《科学防雷》等系列科普专题片,在自治区的防灾减灾、服务百姓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在频道专业化背景下,多元化的气象节目使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有了重新分配的机会,分化的受众群也有了更明确的收视方向[7],这将为气象分众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5 分众时代,气象个性化

伴随着中国有线付费电视的逐渐普及,个性化的电视节目将成为分众时代受众的新宠。网络电视媒体的出现,手机、广电、网络等新媒体的并网整合趋向都为气象节目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时代契机[8]。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促使受众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必然使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心理期待,也必然要求气象节目进行个性化的调整,由过去的“一对多”向“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发展。气象节目的分众时代,是以个性化的气象节目繁荣为前提的。当前,这种分众的传播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有待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培育。

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向应该以个性气象节目为主。在构思气象节目时,要有独特的视角、标准和方法,并在节目中不断丰富和强化自己的表述方式和风格样式,不断强化个性化的表现[9]。例如,2006年初,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和“刘思伽制作室”联合策划推出了《直播气象》节目,在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会商室进行直播,全天每逢整点、半点播出。2008年7月12日,江苏台推出的《气候变化大家谈》节目以直播方式与受众正式见面。节目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采用互动谈话、纪录片、专题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属全国首创。2008年10月24日,福建省气象局开放式基金研究课题——“卡通主持人电视气象节目制作系统”,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该系统已经在莆田市气象局制作的“莆田海洋气象节目”和“旅游气象节目”中得到日常化应用。利用该系统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画面色彩鲜艳,卡通人物形象活泼可爱、语言流畅,极大地丰富了气象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此外,广西气象部门从2007年以来强力推进的气象影视“集中制作、末端分发”项目建设,即把市级或县级的电视气象节目集中到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制作完成,再通过网络传送分发到各地播出,有效整合了资金、技术和人员,在科学发展思路、管理方法和技术上均有创新,为短时间内建立较高水准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他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具有借鉴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具体来说,天气预报和气象新闻节目应该更注重人性意味,做到个性化的体贴、周到和怡情,凸现人文关怀意识。随着气象业务领域的拓展,涉及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等全方位的气象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和监测服务产品会越来越多[10]。气象资讯节目应该更注重节目内容的整体性与节目风格的个性化,彰显专业知识与时尚魅力。在主持人发展策略上坚持多元化,注重培养品牌主持人与个性主持人,走整合传播背景下的分众之路。例如,凤凰卫视陈玉佳主持的《凤凰气象站》,除了“说”天气以外,她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谈天说地,并在节目中穿插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来点题。不但成功地令《凤凰气象站》的收视率急升,同时也用这档节目拥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展望2008年以后的气象之路,前途光明而曲折,任务沉重而道远。我们既要有为受众服务的个性精神,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分众策略。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想和价值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社会群体。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媒体,无疑要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多元社会。在多元文化中“沉浸”的受众需求更为多元、更加个性,这就决定了电视气象节目创新的文化必然性。此间,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形态,例如生活服务类(《购房与气象》、《气象与健康》)、气象知识类(《气象词典》)、纪实类(《2008冰雪》、《0709号台风》、《水问》)、故事类(《竺可桢》)、气象景观类(《坎儿井》、《话说端午龙舟水》)等,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需求,实现精准受众定位下“绿色营销”的传播宗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11]。电视传媒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认识上已经由“内容为王”逐步上升到“品牌制胜”的阶段。要使电视气象节目走向更大的繁荣,就必须顺应时代趋势,符合历史规律,继续深化个性化的分众策略,使气象节目形态、气象节目内容、气象节目品牌融为和谐的一体,具备文化生产力的潜能和注意力经济的活性,从而赢得消费市场的审美认同。

6 结 语

节目在传播市场中的准确定位,既是确立节目传播效应的先决条件,也是树立节目个性化品牌特征的绝对前提。气象节目具有服务性、科学性和传播性的综合特征。在中国气象节目的历史行程中,形式与内容都在发生着风格化的演变,但其综合特征却是不变的核心。气象节目的形态演变呈现螺旋式发展特征,各气象时代间相互错合,在继承的基础上集成、创新,目的更明确,定位更准确,服务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气象节目,路在脚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把握住气象节目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向,做出精美实用的节目奉献给多元时代以及个性时代的受众(包括潜在受众)。

[1] 刘建鸣,徐瑞青.对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的分析.电视研究,2003(4)

[2] 叶阿庆.观众需求与媒体价值——《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媒体概览[OB/DL].华风集团网,www.tvhf.com/manage.weathercn/manage/ad/file.

[3] [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崔 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 袁丽军.论电视气象节目的娱乐化发展.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3) :127.

[6] 韩 青,郑 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 江秀芳,黄凯安.频道专业化背景下的气象节目.东南传播 ,2007(9) :6-7.

[8] 练江帆.电视气象节目的服务性与竞争力的提升.广东气象 ,2008(2) :45-46.

[9] 王 茜.多元化思维在电视气象节目策划中应用的探讨.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3):44-46.

[10] 吴定勇.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模式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9) :68.

[11]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气象受众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气象战士之歌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大国气象
中期天气预报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