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性股白肿的中医治疗
2010-08-15张兴胜
张兴胜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医院(162100)
疼痛性股白肿,临床上并不少见,现代医学称之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其原因多由于经血损伤,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脉外,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肿胀。现代医学认为形成本病的有3个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多由产后、骨折、手术创伤等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使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减少,酿成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初期症状可能隐匿,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此,实际病期比症状期长。但髂股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后,则马上发生严重症状。下肢高度肿胀,痛不可忍,尤以左下肢为多见。皮肤或发绀,足部动脉搏动消失,伴见强烈的全身反应、高热,甚则出现静脉性坏疽。若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时,可引起肺动脉痉挛和栓塞的症状,如胸痛、气促、咳血、面色青紫、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很快死亡。
对本病的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学处理分两大法则。一是溶栓,但病程不得超过72h。可用尿激酶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若病程超过72h则不必再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可得以缓解。其他的肝素抗凝和右旋糖酐祛聚也可作辅助治疗。二是手术,但病程必须在48h之内,可用Fogarty导管取栓,若发病48h以后则非手术所宜。部分患者则可能截肢致残,以保生命。中医治疗主张化瘀通络利湿,有时能取得理想效果。笔者采用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本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特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l:患者男性,40岁,甘南县人,乡村干部。患者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初不以为意,以为劳作扭伤所致。渐渐加重,方始就医。上自股,下至足,肿如圆木,痛不可耐,当地治之不效,转入甘南县中医院,经诊断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诊见左下肢肿胀满圆如斗,按之不起,疼痛剧烈。舌苔白胖,夹有紫气,脉小弦。辩证为气滞血瘀,脉道不通,水湿壅阻,以致肿胀日甚。唯使气行脉通,水湿方消。通则不痛,其痛可止。遂拟用活络效灵丹加味,予原方中加怀牛膝30g、黄芪15g、赤芍10g、甘草6g,试服之。待第3剂后,肿虽如故,然痛势稍减,病情似有转机,遂重用丹参至50g,更加地龙、桂枝,药后肿胀见消,疼痛又减。病家喜出望外,余亦信心倍增,乃予前方出入加减,共服50余剂,肿痛大消,能下床步履。又从脾肾着手,调理月余,一切皆如常人。追访十余年,未再复发。
例2:患者女性,29岁,讷河市人,农民。患者产褥后,体元受损,复外出打工,以致劳累,渐见左下肢肿痛,初起于踝部,渐向上行,甚至整个下肢肿痛不已,于当地医院诊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之未效,经医师建议转至上海某医院。院方认为:保守疗法,其效不显,必须施行手术治疗,但可能保不住下肢,必要时行截肢术。患者年轻,惧其致残,不肯签字,只得带药回乡调治。症状一度被控制,但仍呈缓慢性进展。因其叔荐至我处。证见右下肢肿胀且痛,步履不便,稍一不慎,变换体位则痛剧,肤色稍暗,纳谷亦减,神情沮丧,苔白,脉细。证属气血瘀滞,经脉不畅,水湿阻滞,不通则痛,也拟用活络效灵丹加怀牛膝15g、苡仁30g、桃仁10g水煎服。药后痛胀之感明显减轻。因在洪服药不便,遂带药回宿,初处30剂,并停用西药。
待二诊时,症状大减,足踝部肿胀尽消,活动自如,近股处尚余小痛不适,精神健旺,纳谷有增。遂于上方出入,又处30剂。
三诊时,症状已除,肢体活动如常人,容颜红润,肤色正常,为巩固见,减其药量,并去没药,酌加调补肝肾之品,更服30剂,以善其后。前后共服药90剂,历时3个月余,一切如常,追访近十年未见复发。
2 体 会
本病初起,易被误诊,若局部肿胀,有误以为扭伤者。待明确诊断后,往往又失去了手术时机,况且,一般医院也做不了这种手术。保守疗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故中医治疗显得特别重要。只要辩证恰当,多能取放。笔者拟用活络效灵丹,方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四味药组成,主治因气血凝滞的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一般文献未见有用治本病之报道。笔者在情急之中,选用该方,取效迅速,实为该方扩大了主治范围。同时,也深感该方配伍精当,疗效确切。张氏不愧为一代名医也。
在治疗中,还要注意药物的配伍加减,以加强疗效。笔者实践体会到,血脉瘀滞多因气不运行,可加黄芪,补气以行血。因病在下肢,常加牛膝,且用量要人,牛膝不但有活血通络之功,还有引水下行之效,更兼有调补肝肾之能,用治本病,确当不过。因以湿证外显,又常加苡仁、防已。水湿者,阴也,也可加桂枝之温通。为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又可加桃仁、红花。也可加用参三七粉冲服。一般来说,剂量要适当加大,待症状减轻后再酌减。取效后,不可急于停药,以防死灰复燃,应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以之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