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分析16例
2010-08-15胡疆依
胡疆依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黄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4045)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急腹症,此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之后,引起回结肠区域的淋巴结炎症,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明确诊断较为困难,应用高频彩超对患儿腹腔淋巴结进行观察,具有方便、准确、无损伤、可重复等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无锡市北塘区黄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12岁,平均年龄6.5岁。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阵发性腹痛,脐周或右下腹压痛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
1.2 使用仪器
东软Sunny180,探头频率7.5MHz。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常规对全腹进行仔细扫查,重点检查右中下腹和脐周,进行纵、横、斜多切面较大范围探查,必要时稍加压,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及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等,计算纵横比,并嘱患儿治疗后10~14d复查。
1.4 诊断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含两个)以上淋巴结显示,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纵横比>2,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1],视为肿大。
2 结 果
本组16例患儿均检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具体如下:
2.1 部位
右侧中下腹11例,占68.8%;脐周4例,占25%;左侧腹1例,占6.2%。
2.2 数目及大小
本组淋巴结肿大全部为多发,以3~5个多见,呈串珠状或簇状排列,无融合,大小多在10~20mm,本组最大者达27mm。纵横比>2。
2.3 回声特征
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梭形、“肾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周围皮质为低回声,中央髓质为高回声,皮髓质分界清晰。CDFI: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
2.4 治疗后10~14d复查,肿大淋巴结缩小6例,占37.5%;未探及淋巴结10例,占62.5%。
3 讨 论
3.1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炎症之后,发病年龄以2~12岁儿童多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功能旺盛,而免疫屏障尚未发育完善,各种细菌、病毒、毒素,易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且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最丰富,肠内容物由于回盲瓣的作用,在此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大都发生于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高频彩超在探查时应以右侧中下腹和脐周为重点。
3.2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肠系膜淋巴结能较清晰地显示,加上小儿腹壁较薄,高频超声对腹腔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通过对全腹纵、横、斜多切面仔细连续扫查,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作出准确诊断。较以往淋巴结检查方法,如淋巴结造影法、CT、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免疫镜观察法等,高频彩超诊断腹腔淋巴结具有方便、快捷、准确、无创伤、可重复等特点,优势明显。
3.3 关于鉴别诊断[2]
3.3.1 急性阑尾炎
超声特征:右下腹可见条索状低回声,形如手指,可伴有淋巴结肿大,数目一般<3个。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特征。
3.3.2 肠套叠
超声特征:腹腔内可见“同心圆”、“靶环状”或“套筒征”图像。患儿年龄偏小(<2岁),临床以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果酱样黏液血便为特征。
3.3.3 淋巴瘤
超声特征:腹腔大血管周围串珠样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球形、不规则形,被膜可有局限性隆起,纵横比<2。多个淋巴结聚集成融合状,可伴微小钙化。累及多器官,常伴脾肿大。
3.3.4 淋巴结核
超声特征:肿大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相互融合,可见液化,纵横比<2,可合并腹水。CDFI:结内血流信号减少。临床有低热、消瘦等慢性消耗表现。
综上所述,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它方便、准确、无创、可重复,是目前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应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对明确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周永昌,郭万学,李泉.浅表器官超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伍于添.超声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