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阿托品治疗手术后寒战36例临床体会
2010-08-15丁桂军
丁桂军
江苏省海安县海南医院,江苏 海安 226600
笔者对所工作医院于1998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对手术后发生寒战、发抖的住院病人共36例,采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静脉推注进行治疗,其中有34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整理汇总的资料和手术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手术病人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1.6∶1;年龄11~78岁,平均42.5岁;手术类型为:单纯行椎管内麻醉的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22例,单纯行颈丛、腋丛等神经阻滞麻醉的头颈、上肢等手术7例,局部麻醉行体表手术1例,另外手术过程中加用静脉麻醉的6例。
1.2 病人出现寒战的时间最早是在手术结束时就可出现,较晚的是回到病房后15分钟才出现,一般是刚出手术室回到病房后3分钟左右开始;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特别是体温无显著的升高,血压无明显的变化。
1.3 药物使用 一般选用的国内正规制药厂生产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1mg1ml)。
1.4 治疗方法
1.4.1 按患者的每公斤体重取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01-0.02mg。1.4.2 直接将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静脉缓慢推注或者从输液接头处缓慢滴入。
1.4.3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2 结果
本组36病例中,有28例患者的寒战症状在静脉推注药物后5分钟内逐渐缓解并且完全停止,有4例患者的症状在7分钟内缓解并停止,有2例换的症状在10分钟内缓解并停止,另外有2例患者的寒战症状在15分钟以内无明显缓解,予以其他镇静剂协同使用后症状缓解。本组中在10分钟以内症状缓解和停止的患者,经密切的临床观察,无一例再发生类似的寒战症状。
3 讨论
3.1 手术后的病人发生寒战的几率很高,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后不良反应,它能增加机体氧耗量、增加病人的恐惧心理和思想负担、不利于医患和谐,有碍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临床症状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体温升高和血压下降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3.1.1 麻醉的不良反应。手术施行麻醉的病人,尤其是行椎管内麻醉时,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引起小动脉舒张,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还可因为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可使心率减慢,甚至引起心动过缓等,患者可出现寒战发抖等症状。[1]3.1.2 输液方面的问题。病人在术中有程度不同的出血,为了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一般在手术中的输液速度都较快、量较多,大多输液时未能适当加温,较冷的液体刺激血管,使血管收缩,引起病人寒战发抖等表现。
3.1.3 保温保暖的问题。病人在手术室中,室温受空调控制,比较恒温;但在从手术室回病房的途中,有时未能注意适当保暖和避风;或者进入病房后,病房的室温与手术室的温差较大,床铺和被褥不够暖和,病人暂时不能适应,导致寒战发抖等情况。
3.2 阿托品(atropine)是从植物颠茄、洋金花或莨菪等提出的生物碱,在提取过程中得到稳定的消旋菪碱,即为阿托品;其硫酸盐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3.2.1 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胆碱受体结合后,能阻断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了它们的作用。阿托品的作用广泛,各器官对之敏感性亦不同。随着剂量增加可依次出现腺体分泌减少,瞳孔扩大和调节麻痹,胃肠道及膀胱平滑肌抑制,心率加快,大剂量可出现中枢症状。[2]3.2.2 阿托品对心脏的主要作用为加快心率。小剂量的阿托品可以使心率短暂性的减慢,较大剂量的阿托品(1-2mg)通过阻断窦房结M2受体而解除了解除了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心率加快,在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能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和组织缺氧状态,特别是能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有效循环血量;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3.2.3 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引起皮肤血管舒张,出现潮红、温热等症状,尤其当微循环的血管痉挛时,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但扩血管作用机制未明,但与其抗M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机体对阿托品引起的体温升高后的代偿性散热反应,也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血管作用。
3.2.4 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轻度兴奋延髓及其高级中枢神经,而引起较弱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状态和恐惧心理,是病人能够得到安静休息。
3.3 阿托品是一只价廉物美的药物,有效量和中毒量以及与致死量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有相应的解救药物和方法,便于医务人员掌握,因此临床使用简便、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病人手术后寒战,方法可靠、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且药物易取价廉,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适宜于各级各类医院推广和使用。
[1] 吴在德.外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 杨宝峰.药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