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研究进展
2010-08-15张会君
尹 姣,张会君,刘 涛
近年来政府对护理事业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引导护理工作逐渐规范化、专业化。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中明确指出:“对护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分层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自开展护理人员分层培训以来,分层机制逐步完善,本文就分层理论、护理人员的分层次培训教育概况、分层培训教育的实施、重要意义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分层与分层培训教育
降低系统复杂性与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是将系统分层实现。分层作为概念首次使用于 19世纪 20年代,V.Sorlov等[1]认为分层就是高度划分不同的现象及物质主体,可以运用于很多学科的分支,主要包括人体学、动物学、生物学、经济学、医学等。关于分层的概念,在不同的作家及百科大全上的定义至少有 12种。分层被大多数所接受的概念是由 Armard阐述的,分层是划分许多具有一定特征,在相同时间内有相似特征的区域的单位。层级的划分主要与个人情况、组织机构、社会相联系。在个人水平方面,个人表现通常成为最基本的工具;在组织机构层次上,是技能的高低;在社会水平上,是在培训阶段消除那些不好的因素,防止浪费有限的资源[2]。分层时,首先要确定主体和分层的目标,系统地收集和处理与主题有关的原始数据,对与分层有关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接着分类分析和解释数据,划定层级边界,最后将每个区域特征化,使每个层次间具有可比性。
分层培训教育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能力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3]。它是所有教育系统中最盛行的一种方式[4]。在美国,分层培训教育可以追溯到 1800年,Miller指出在1970年代开放教育浪潮中,分层课堂已成为一种驱动力。分层教育在各个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在 1975年,美国分层协会出版了医学主要课程指南,使医学分层教育焕然一新[5]。分层影响了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匹配度,在被分层的系统中,教育系统与不同的靠文凭取得的职业结构紧密结合[6]。然而欧洲的教育历史表明,与美国相比,分层教育的出现主要是把学生分成了职业型和普通型[7]。
2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是根据护理管理学的管理理论,依据 “能级对应的原则”,使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岗位履行不同职责时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病区内不同的年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生活习惯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管理,建立各级人员参与管理监控质量的项目分工、职责、绩效考核标准。研究证明教育对所有层次的护理人员知识的储备、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因而为所有的员工开发一个继续教育系统是有必要的[8]。
护士劳动力的分层可以追溯到 18世纪 70年代,直到 19世纪 30年代分层制度才放宽,开始大范围的划分培训护士和非培训护士。医院不仅成为疾病护理中心,也成为护士职业培训教育的组织机构[9]。在 20世纪,当继续教育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开放时,分层在教育中的运用得以巩固,精英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10]。对于北美和英国护士而言,分层发生在她们职业发展的早期[11]。现在分层法已经广泛用于国内外护士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在等级和性别相同的情况下,宗教、习俗、学科等因素确定了职业技术分层[12]。
1835年,Dr Peter Parker牧师在中国创建了现在的广州医院,中国护士随之诞生,护士培训也拉开了帷幕。中国的护士的培训在接受历史的洗礼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的护士管理采用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和主任护师五级分类的技术职称系列和学历结构的多个层次,分层培训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2005年颁布实施的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护士的分层次使用,极大地推进了分层次工作的开展。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中明确指出:对护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分层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文献报道的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教育多以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学历进行划分。
3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的应用
3.1 护理人员分层的原则 Nona[13]在文中描述了对护理人员分层的原则主要是职业态度、胜任力、尊重、种族、社会地位等。Deborah等[14]等向 524名护士发放了问卷,包括 3个层次来自于 5个省。对护士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以便确定关键技术缺乏的地方,确定是否职业描述影响他们的角色和培训需求,以及研究职业描述是如何影响护士角色和培训需求。结果显示护士的培训需求每个省份都不同,医院护士的需求高于社区护士,但在分层中显著性不明显。不同省份的职业描述有显著差异,国外的分层培训报道都有考虑对人员的属地、宗教及种族问题进行了分层;我国文献,尚无这方面分层的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国际化的发展,全国性的大型综合培训会日益增多,对宗教、民族、地域的划分也必须纳入到分层中来。
3.2 护理人员分层的方法 目前在我国关于护士层次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TQC或 TQM)期间,强调组织采用 “分层”培训,分层较多地是从组织的纵向考虑,即通常将一个组织分成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分层前掌握分层主体的特性,根据分层目标选择合理的分层边界,使层级间具有可比性。分层时充分考虑到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年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领域和专业能力等,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分层的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也可与其他质量控制手法联合使用,以提高培训效率。
3.2.1 阶梯式分层法 汪立梅等[15]在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培训中,采用 “阶梯式”培训,即将培训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上岗护士、支援护士四层进行阶梯式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这些从各病区抽调的护士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比较全面地认识、掌握了 PIVA的各项操作规程。
3.2.2 技术职称分层法 按不同专业、不同技术职称进行分层,这种分层主要适用于专业性培训。于兰贞等[16]对专业技术职务分层细化,专业技术职务分层突破了原有的五级分类法,在原同级职称中拉开档次,将正高、副高各分为 3个层次,中级及中级以下各分为 2个层次,即将原来的五级重新细化为十二层,其中主任护师分为 A1、A2、A3三层,副主任护师分为 B1、B2、B3三层,主管护师分为 C1、C2两层,护师分为 D1、D2两层,护士分为 E1、E2两层。在同一职称中拉开档次,加强了护理队伍的学科建设,保证了一支与医疗并驾齐驱的高质量护理服务队伍。
3.2.3 护龄/年龄段分层法 按不同护龄和年龄段进行分层,分为低年资、中年资、高年资护理人员不同的培训,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会有较大差距。黄文霞[17]对手术室高年资护士运用轮转培训模式,既满足护士专科化的趋势,又有助于培养技术全面的手术室护理人才。
3.2.4 岗位分层法 按照不同岗位可分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门诊医剂、专科护士等。当前,我国临床迫切需要护理专业化和专科化的高级护理实践人才,选择具备高学历和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护士,分岗分层加以深造培养,大力发挥高等护理教育的作用,改变我国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18]。
3.2.5 目标分层法 即对培训目标进行分层。刘雪琴等[19]根据核心能力将护理人员划分为 5层,即 N1:着重于基本护理能力;N2:重点在护理重症患者所需的能力;N3:整体性护理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N4:承担科学研究和专科护理能力;N5:临床护理专家。探索按核心能力培训护士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6 多元化分层法 即在培训环节、培训手段、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使培训的效率提高,既满足了组织机构的要求又满足了人员的培训需求。李新辉等[20]对 50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知识及技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将培训环节分为强化社区护士的角色意识、提高社区护士的业务水平、加强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方法三阶段,运用三阶段培训法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除以上比较常用的分层法外,还有按不同项目、不同设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还可多种分层相结合,如肖岷[21]在培训体系设计中将岗位分层与护龄分层相结合,既有交叉又有融合。
4 构建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的现实意义
4.1 分层培训教育能够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孙玉娥等[22]对 519名注册护士进行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制定为期 2年的分层次培训计划。结果显示分层次培训与护士工作压力源有相关性,分层次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方面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4.2 分层培训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人员管理的有效性 魏畅等[23]对近 5年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结果以及影响考核合格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考核合格的主要因素中主观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培训与考核,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人员管理的有效性。
4.3 分层培训教育提高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郭娜等[24]提出按照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需要培养护理科研人才,从而构建立体的护理科研发展体系。阐述了临床护理机构中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策略,建议结合临床护理实践,重点培养应用型护理科研人才,并应充分考虑人才的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4.4 分层培训在专科领域促进了专科护士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专科护士培养和使用是护理队伍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伟菊等[25]对专科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培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了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能,促进护理专科化发展。
5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5.1 熟练掌握分层有关知识 在对主体进行不同分层时,首先应充分掌握分层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分层的主体特性应充分了解。肖爱军等[26]根据护士的年龄、资历、思想、心理、社会环境、工作氛围等不同影响因素,将护士的工作经历大致分为 4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护士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每个阶段的特点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5.2 注意培训模型的选择 关于培训的模型有 70余种,Kilpatrick等[27]将培训模型大体分为三类:(1)短期培训模型,是普遍使用的模型,特别适用于老年护理人员培训以及新人员培训、种族宗教、远程培训等;(2)依据工作或工作量设计的培训模型,是短期培训的延伸;(3)总体模型,使用持续的方法对技能短缺进行培训,引进一系列的方法解决技能短缺的问题,方法包括职业设计、职业形象、职业关系等。在进行培训前,应根据护理人员的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分层方法及合理的培训模型。
5.3 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反馈 据资料显示,在护士的培训需求分析调查中,结果显示护士的需求与个人、从事专业、组织机构、政策的变化有关[28]。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都应及时对培训进行评价,了解分层的结构,每个层次之间的可比性是否显著。必要时及时修正分层方案,使分层培训更加合理有效。
6 讨论与展望
护理人员的培训是组织和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激发护理人力资源潜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29]。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是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得到体现。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专业逐渐细化,许多专科领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员培训,分层次培训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医院和学校。社区、养老机构等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分层次培训教育。但各组织机构在护理培训教育的实践中,应注意护理人员的情商、智商等因素的影响,运用科学的分层方法,全面、科学、系统地分层,促进我国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1 V.Sorlov,I.N.semashko.The concept of stratification of territories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Z].WHO.MAL/86.1032:2.
2 John R Wingaed,John W.Williamson M.D.Grades as Predictors of physicians′career[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1973,48(4):311.
3 Little A.Multigrade teaching: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1,21(6):481-497.
4 Catherine Mulryan-Kyne.The Grouping Practices of Teachers in Small Two-Teacher Primary School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2005,20(17):1.
5 Hardeo Sahai,Satish Chandra Misra.The Teaching of Statistics in the Biological,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Some Comments and a Selected Bibliography[J].Biometrical Journal,1990,32(4):449-489.
6 Pepper D Culpepper,Darid Finegold.The German skills machine:susta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M].Germany:Berghahn Books,1999:163.
7 Giorgio Bmnello,Pietro Gribaldi.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238.
8 JB Suchitra,N Lakshmi Devi.Impact of education on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mong various categories of health care workers on nosocomial infections[J].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07,25(3):181-187.
9 Catherine Ingram Fogel,Nancy Fugate Woods.Women′s Health Care in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8:33.
10 Yossi Shavit,Richard Arum.Strat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city Press,2007:40.
11 Joan E.Lynaugh.Nursing History Review,Volume10,2002: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Nursing[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1:7.
12 Anne Marie Rafferty.The politicsof nursingknowledge[M].London:Rountledge,1996:40.
13 Nona Y.Glazer."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Women′s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in Nursing and Class,Racial,and Ethnic Inequalities[J].Gender and Society,1991,5(3):351-372.
14 Deborah Hennessy,Carolyn Hicks.The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nurses in Indonesia:paper 3 of 3[J].Hum Resour Health,2006,23(4):10.
15 汪立梅,隋颖,王淑荣.阶梯式培训在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的效果评价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64-65.
16 于兰贞,王侠 .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分层细化与聘约管理的研究 [J].中国护理管理,2008,8(6):21-22.
17 黄文霞 .轮转培训模式在手术室高年资护士继续教育中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6):1483-1484.
18 房彤.培养专科领域护理骨干人才加速我国护理专业化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4-685.
19 刘雪琴,彭刚艺,李漓,等.结合医院实际探索护士分层级管理新路 [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22-23.
20 李新辉,闫丽,陈丽丽.三阶段培训法提高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30-1731.
21 肖岷.大庆油田总医院护理人员分层次规范化培训体系的研究[C].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30.
22 孙玉娥,孙学斌,赵宝兰,等 .分层次培训对护士工作压力源影响调查研究 [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2):25.
23 魏畅,王建荣.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7.
24 郭娜,吴欣娟.多领域多层次的护理科研人才培养 [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47-48.
25 陈伟菊,黄洁薇.专科护士在护士分层次管理中的作用 [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3-34.
26 肖爱军,徐虹,马玉桂.根据护士的年龄段特点分层进行教育培训的实践 [J].护理学报,2006,13(4):80-81.
27 Kilpatrick SI,Johns SS.Skill shortages in health:innovative solutions u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Rural Remote Health,2007,7(1):623.
28 Nalle MA,Wyatt THE.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of nurses in a voluntary 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 state[J].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10,41(3):107.
29 宿桂霞,康琳.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应用及效果 [J].河北医药,2008,30(1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