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硫醒样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2010-08-15李惠
李惠
双硫醒样反应或戒酒硫样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应用药物后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为乙酸和乙酰辅酶 A,乙酸进一步代谢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醒样反应。
引起该反应的药物有: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盂多;头孢美唑;头孢噻肟;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抗凝剂。
近几年,双硫醒样反应在临床时有报道[1],是在使用先锋类药物后饮酒或含乙醇的药物、饮料后,出现发热、面红、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精神恍惚、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到医院,经医生询问病史及有关用药、饮酒等情况,即可得知患病原因。
1 临床资料
10例病例中男 8例,女 2例,年龄 33~50岁,其中病情严重,伴心肺功能受损 5例,5例经对症治疗,均治愈出院。
2 病因病机
2.1 因体内蓄积乙醛所致,在酒精(即乙醇)进入体内后,经肝内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头孢类药物与双硫醒样作用一样,阻断了乙醛的继续氧化而造成蓄积,表现出双硫醒样反应。
2.2 主要症状 在服用先锋类药物后,只要饮酒 5~10 m in,即刻感到脸上开始发热、潮红,因全身血管紧张,而感到头疼,头颈部剧烈搏动,重则出汗、虚脱、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烦躁不安,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甚至发生休克,濒死感,反应持续时间从 30min到几个小时不等,其严重程度与药量和饮酒多少呈正比,如果是不会饮酒或酒量很少的人,反映更为严重,剧烈反映可以导致呼吸抑制,血管性虚脱,心律不齐,急性充型心力衰竭,甚至惊厥或死亡。
3 预防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在使用头孢、先锋类药物前我们应首先询问有关饮酒病史及入院前用药情况,一旦使用可以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的药物,必须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期间及停药 1周内禁饮酒及含乙醇成份的饮料、药物、食品[2]。如调味剂发酵的食醋、糖浆剂、人参蜂王浆等滋补强壮剂。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含乙醇的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双硫醒样反应,对心脏病患者、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更应警惕。
另据报道,酒与痢特灵、头孢菌素等也不可同服,因这些药物乙醇会产生双硫醒样反应。酒与阿司匹林也不可同服,因为酒会加大阿司匹林的毒性,造成胃出血。能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的药物还有很多,如甲硝唑,炭化亚胺钙,碳酸脲类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停药后仍可出现隐匿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某些国家的药物在包装盒上注明,停药 3~5 d内仍要戒酒或避免含乙醇的食品与药物,否则会引起双硫醒样反应。
4 护理措施
一旦出现双硫醒样反应,应严格执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及急诊急救护理常规。
4.1 使患者立即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与中流量吸氧,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做心电或心电监护,如果出现急性心功能障碍,组织血液严重灌注不足,发生低氧血症,导致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病理过程,如不及时抢救,组织器官将发生不可逆,而危及生命。鉴于此,要分秒必争,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和治疗。
4.2 要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详细记录病情,心电或心电护理,观察尿量,特别是每小时尿量,以便了解心功能及肾功能情况,有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文化、精神需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知识,作好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4.3 病情好转后严格控制食物的成份、乙醇含量,饮食方面要给患者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特别是心脏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而导致不良后果。
4.4 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恐惧、焦虑甚至濒死感,我们要鼓励和安慰患者,避免一切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的语言和行为,要向对待亲人一样,使其感到亲人般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疗的良好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5 讨论
双硫醒样患者多发于年轻男性,且身体健康有嗜酒习惯,年龄较轻,饮酒量多则病情越重,如果开始发病未予以重视,并拖延就诊时间,则恢复时间越慢,且疗效亦差。
另外,抢救及时用药得当,较早使用钠络酮,可减轻乙醇在体内蓄积,减轻或阻碍乙醇转化乙醛进入三羧酸循环,使疗程缩短利于疾病的康复,对治愈后的患者要定期随防,应严密观察 1周左右,如发现周围神经症状及时治疗[3]。
6 健康教育
6.1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饮酒与用相关知识,加强自身防护,防患于未然。
6.2 劝说患者禁烟禁酒,坚持锻炼身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
6.3 强调严格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的重要性,并指导家属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积极支持患者配合治疗用药的信心。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王秀兰,张淑文.临床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