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0-08-15何慧斌张建军孙海涛李艳茹
何慧斌 张建军 孙海涛 李艳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172例,男 24例,女 148例;年龄 71~89岁,平均 73.9岁;左侧 40例,右侧132例;骨折类型:头下型 80例,经颈型 42例,头颈型 50例;Garden分型:Ⅲ型者 88例,Ⅳ型者 80例。均髋部骨质疏松较重。
1.2 手术方法 全麻,患者取标准侧卧位,患髋向上。采用后外侧切口,长约 6~10 cm。切开臀大肌,从髋关节后部于股骨附着处松解切断并牵开短外旋肌群,股方肌可不切断。切开关节囊,暴露股骨头与髋臼,保留股骨矩 1.5 cm处锯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屈髋屈膝内收下垂内旋患肢,贴紧大转子内缘将股骨近端开髓,确认股骨髓腔,于前倾 15°~20°位直视下递增扩髓。放置假体试模复位,活动髋关节,屈髋屈膝外旋、伸髋伸膝内旋以确定假体稳定性,确认假体松紧度、稳定性以及与对侧下肢相等长度,调制骨水泥注入股骨髓腔,置入人工股骨假体、复位,缝合关节囊和切断的外旋肌。反复冲洗术野,放置闭式引流,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12 h开始低分子量肝素钠40~80mg,1次/d,应用 10 d以上。将患肢保持在 45°外展、中立位。术后第 1天即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在术后 1周内即可由护士协助下床站立和行走。术后第2天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10 d拆线。在术前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术后 1周开始继续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如鲑鱼降钙素、活性 VitD、钙剂等。
2 结果
本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末次获得随访 122例,另 50例术后 2~5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平均随访时间 3.2年(1~8年),手术出血量平均 160ml(80~350ml),输血量平均 150m l(0~400ml),引流量平均 60ml(30~200m l),手术时间平均 48m in(40~60min)。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髋关节 Harris评分为 87分,优良率为 88.5%。发生股骨柄松动下沉 14髋(11.5%),髋臼磨损18髋(14.8%)。由于股骨柄松动下沉和髋臼磨损的程度不严重,疼痛不重,患者日常活动量不大,均不需 2次手术翻修。
3 讨论
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增高。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有骨折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1]。由于此类老年患者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高,人工假体置换术的疗效显现出优势,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恢复功能快,提高了生活质量。大多认为,GardenⅠ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无移位,可采取内固定治疗,而有移位的 GardenⅡ型以上者,尽可能行人工假体置换术。
人工关节类型和固定方式的选择必须在术前认真评估后作出决定,选择假体时,应事先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其寿命。高龄患者大多患有慢性疾病,手术耐受能力差,本身活动量不大,选择半髋置换更有利于患者功能锻炼、早期下床,预防全身并发症,能达到生存期关节功能需要。为了避免对髋臼的磨损,以双极人工股骨头为宜,早期并发症少[2]。对于移位性骨折年龄超过 75岁(预期寿命 <5年);<75岁但全身状态差,有较多的基础病,伤前活动量小的患者有人建议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而且术后及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
[1] 王义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4:310-312.
[2] 林吉良,殷云樵,叶劲,等.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