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护理
2010-08-15石玉娥
杨 冰 石玉娥 李 华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好发于青壮年,其病变特征是肢体远端的多发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子型分布的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伴腱反射消失[1]。我们于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114例,效果良好。
1 一般资料本组114例中,男85例,女2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0±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年。其中四肢并见65例,双上肢并见6例,双下肢并见31例,单发12例。
2 方法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注射穴位,一般四肢选择曲池、阳陵泉、三阴交;上肢选取曲池、内关、手三里;下肢选取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药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1mg。嘱患者自然躺平,放松心情,平稳呼吸,护士选准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5号针头的注射器,快速直刺入穴位0.5-2吋,上下缓慢提插,得气后,回抽,确定无刺破血管后拔出,灭菌棉球按压穴位1-2分钟。每穴注射药液0.5-2ml,具体用量依据腧穴的位置和病人的耐受性而定,每周三次,四周为一个疗程。
3 结果
3.1 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2],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有手套、袜套样感、蚁行感、冰冷感,肌无力感,甚至肌肉萎缩,肢体废用,腱反射迟钝或消失,肌电图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2 疗效判定校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制定[3]临床痊愈:肢体麻木、疼痛、烧灼感消失;有效:肢体麻木、疼痛、烧灼感明显减轻;无效:肢体麻木、疼痛、烧灼感无改善或加重者。
3.3 治疗结束 3个疗程结束后,临床治愈29例(25.44%),有效82例(71.93%),无效3例(2.6%),总有效率97.4%。
4 护理
4.1 注射前护理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患者均有多次就医、且疗效不佳的经历,缺乏治疗的信心,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强的欲望,但常常缺乏耐心,同时对腧穴注射药物所带来的“得气”感较重而有时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要详细介绍腧穴和经络的作用机理,腧穴注射药物的作用和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必要时或有条件时,请治疗痊愈的患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会或播放录像录音,以解除他们的顾虑,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注射前备齐药品及用品,协助病人摆好体位,一般取自主仰卧位,自然放松。
4.2 穴位注射的护理 ①选准穴位,根据穴位分布位置,采取解剖动态标准(如曲池穴、屈肘,于肘横纹尽端处取穴即是),或指量法取穴,选穴原则一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偱经取穴;二是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取穴,便于药物缓慢吸收;三是尽量避开血管丰富的部位取穴,以免误伤血管。②注意事项:对老年人和体弱者,每次注射穴位不宜过多,一般1-2个穴位即可,在针刺中患者有触电感时,是针尖刺致神经干所致,此时切忌将药物注入,以免伤及神经而造成后遗症,应将注射针头退出,改变进针方向或另选它穴。避免将药液注入血管腔,应在注射前应先轻轻回抽,确保无误后再注射。注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语言护理的作用,边谈边进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并用心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表情,有的病人紧张和晕针,如发现应按晕针的处理原则紧急处理。
4.3 注射后护理 ①因注射中和注射后有“得气”感,注射部位酸、胀、沉,是一种正常反应,嘱病人消除心理紧张的状态,注射后最好是保持自然平卧的姿势,稍事休息后再下床活动,不能刚注射完毕后即下床走动。②按糖尿病的饮食原则进餐,忌食肥厚油腻、辛辣燥热之品,肌肉明显萎缩者,在糖尿病餐饮原则下,宜食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食品及高纤维素的水果蔬菜,提高机体抗病能力。③皮肤护理的原则是避免肢端外伤,穿鞋大小要合适,少运动或适量运动,经常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5 护理体会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等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气阴两虚,痰浊淤血、痹阻脉络则是消渴病发生多种并发症的主要病机,如肝肾阴虚,痰浊淤血痹阻四肢脉络,则肢体麻木疼痛或肢端坏疽[4]。对于气阴两虚,痹阻脉络者当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对于肝肾阴虚、痰瘀阻络着,当滋养肝肾,活血通络。所以,我们应用当归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疏通经络,还能起到营养神经、改善末梢微循环的作用。当然,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缺乏神经生长因子,山梨醇积蓄及多元醇通道活性增加等密切相关[5],所以,基础糖尿病的治疗和辨证施护也十分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全身性疾病,一经确诊,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因此,控制和消除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尤为重要[6]。。糖尿病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自主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和速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和加速疾病的进程,进而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如在疲劳、焦虑、紧张、心理压力及突然创伤等条件下,机体因应激状态而分泌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对抗胰岛素激素数量的增加,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激含量减少,而此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却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促使糖尿病的发展。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虑心理,表现出了焦虑不安或心情不畅,而此种心理状态,又自然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抵抗力下降[7],严重时影响疗效,甚至加重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护理师时,还应针对糖尿病病人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病人采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率,提高生命质量。
[1]李建波,陈家伟.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发展[J].国外内分泌病分册,2004,24(2):82-83.
[2]宁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3):附录3-23-4.
[3]韩新峰,田元生,何英,崔应麟.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54-56.
[4]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专科与风湿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二版,1-63.
[5]田文红,胡筱娟,路波.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陕西中医,2009,30(4):419-420.
[6]刘为民.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75.
[7]肖玲,凌玲.情志对糖尿病的影响初探[J].河北中医,2002,2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