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2010-08-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儿科依从性护理人员

刘 敏

遵义市妇女儿童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1]。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因为服务对象具有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缺乏,陪护人员多,护理工作琐碎,加之儿童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善,防御功能差等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存在一些特殊性。为了使孩子生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认为应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可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儿2922人,其中新生儿976例,PICU 560例,小儿内科1170例,小儿外科216例,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有724例,占住院人数的24.78%。

1.2 方法 对所有新入院患者由入院处置室发住院满意度调查表,出院时由家属自己填写后投入意见箱、听取在院患者对医院护理及住院环境的评价及建议;每周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控制检查和各病区组织护理质量分析会;护理部调查处理纠纷的记录;对三种途径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因素 部分媒体对医务工作的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当今媒体报导有关医疗纠纷时多从患者出发,常常忽视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点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社会各层对医护人员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长认为看病花钱了就应该满足其所有要求,无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或符合医疗规范。

2.2 特殊的护患关系 儿童患病后,特别需要父母及家人的照料,这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因此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三角关系。本院曾发生一例是护理人员为危重患儿静脉推注药物,在更换注射器接头过程中有微量气泡进入血管,家属以患儿病情加重与气泡进入血管有关为由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儿科护理任务重,技术性强,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而家属往往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理人员挑剔、苛求,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地干涉、不配合。因此,在出现不理想治疗护理效果时,其态度上护理人员和家属往往有归因偏离,若护理人员不能积极、妥善处理,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属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纠纷发生。

2.3 护理人员因素 ①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个别护理人员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机械化,操作技术不精湛,经验不足。②技术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禁忌症掌握不牢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医疗活动的客观反映,可供患者复印及医疗事故鉴定时必须提交的鉴定材料。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欠缺连贯性,未能如实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或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情况,均存在纠纷隐患。④感染干预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少数护理人员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混住在同一病房,进行集体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2.4 患者依从性缺乏,护患沟通无效 儿科患者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各种原因均可影响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患儿的依从性与年龄、家庭环境、入院次数有明显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因此护患沟通效果欠佳,护理人员很难从护患沟通中开展有效工作。

2.5 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儿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摸式的转变,人们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头脑,并且成为人们的共识[3]。

2.6 环境设施因素 ①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热水管标识脱落或住院环境介绍不到位,容易出现烫伤的危险。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媒体的正面报道,医疗卫生是特殊的职业,高风险、高压力,应给医护人员多些鼓舞和理解,从而更有利于在医疗质量、医护规范操作等环节得到提高和加强。

3.2 加强护患沟通,改变护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良好行为的基础,护理人员要真正树立“病人至上”的意识;治疗中,多与家属沟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其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支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4]。

3.3 重视职业素质修养教育:加强护理人员慎独修养,儿科护理管理者一定要抓好长期教育工作,帮助护理人员明确各种道德行为的是非界限。护理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无价,容不得半点马虎,临床三查七对制度、值班制度、交班制度等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不仅要认真遵守,工作中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的精神,不分人前人后,都要有科学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严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个操作规程。

3.4 规范化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培训①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操作规范化培训一年,前期主要学会肢体小静脉、头皮静脉、股动脉及其它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等;后期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护理、重症监护、专科检查配合、儿童用药机理及注意事项等,由专职带教护理人员负责考核。新护理人员具有实践性、群体性、晚熟性[5],经过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后,逐渐培养具备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积极配合抢救的能力。②加强病案书写规范学习:护理文书是记录患者住院医疗过程病情变化的医疗文书之一。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从法律角度进行规范,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错、漏、主观臆造。责任护理人员每天查对,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文件质量并签名。

3.5 严格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及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实践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

3.6 深化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及疾病应对能力入院健康教育是防止住院患儿非医疗技术伤害的关键步骤,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患儿的感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语言和行为传递一种真诚、尊重、接纳的感情,从而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及疾病应对能力。

3.7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以往的护理医疗活动中,不重视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手续,导致发生医疗纠纷时举证不利[6]。医院应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儿的生命与健康,保障监护人的自主权与患方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严防护患差错、事故的发生。

3.8 改善环境及设备设施,保持安全性及可用性 儿科病房的建设以安全为主,病房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除向家属详细周详介绍医院环境外,更应强调儿科病房安全的特殊性,如坠床、跌伤、摔伤、走失、违医行为;热水瓶内置式放置;配电房、污物间加锁;危险性设施做醒目标志:热水龙头、开水器均有警示标志;每周定期检查设备的运作性能,以保证应急使用等。

4 讨论

儿科护理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护理管理者应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抓易出差错的时间、抓易出差错的环节、抓易出差错的部门、抓易出差错的人,加强对护理危险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管理。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王端华.举证责任倒置后举证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7,10.

[4]黄薇.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57-58.

[5]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79.

[6]汪丽芳,王慧英,苏宁等.干部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2-53.

猜你喜欢

儿科依从性护理人员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圆梦儿科大联合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