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对神经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2010-08-15谢丽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癔症神经症稳定型

谢丽雅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神经症是一类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该疾病是由素质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临床上分为三大类9种,即:癔症性神经症(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焦虑性障碍(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强迫症、恐惧症)和其他类别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的发病率为1%,为此,笔者对该病患者进行了有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源于2006年1~8月湖南省脑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1~60岁。初次住院者50例,占79.2%;再次住院者13例,占20.8%。66例中,癔症性神经症7例,占10.4%;焦虑性障碍16例,占27.3%;其他类别神经症43例,占62.3%。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规定。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神经症患者住院期间心理反应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依据有关文献设计,其内容包括依赖、自尊、猜疑、角色冲突及不习惯等五种心理反应。患者的个性倾向评定采用“简式个性问卷”进行。

2 结果

2.1 个性倾向 66例中个性倾向为内向不稳定型10例,内向稳定型10例,中间型35例,外向不稳定型6例,外向稳定型5例。

2.2 疾病类型与心理反应的关系 表1显示,三大类型的神经症患者之间,在依赖、自尊心理反应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猜疑、角色冲突和不习惯心理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个性倾向与心理反应的关系 表2提示,个性倾向不同的患者之间在依赖、自尊、角色冲突和不习惯心理反应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猜疑心理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其他 本文还显示性别与心理反应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次住院患者偏重自尊心理,而再次住院者则多具依赖心理。

3 讨论

本文结果提示神经症患者住院期间无论疾病类型或个性倾向的不同,均存在前述五种心理反应,期间也有所差异。因此心理护理对策应具有针对性。

3.1 帮助患者建立“建康自控”观,减轻依赖心理反应患者住院后,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其社会行为也随之改变。他们减少了健康时的社会义务,又可享受患者的特殊权力和劳保待遇,加之经常注意自身的细微变化,过分担心个人健康以及常伴有明显的内心冲突,使其依赖性增强。这时,他们的爱心和归属感增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会产生孤独、自怜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启发患者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对所患的疾病有正确认识,使其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的病理状态,学习合理的应激方法,增强其自信,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减轻依赖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持Rogers的观念,以“真挚、尊重、同感”的态度对待和尊重患者,并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使其感到医院、医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自控”观,不迁就他们的依赖心理,尽量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理。

3.2 采用“认识领悟”方法,消除猜疑心理反应 猜疑、不习惯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在不同类型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临床特征有关。癔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发生意识改变状态或感觉和运动功能脱失(有临床症状而无相应的体征)现象;焦虑性障碍的突出特征是在缺乏或没有充足的客观原因时产生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体验并有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其他类别神经症临床特点则表现较复杂,疑病、抑郁或易兴奋、易疲劳等。而患者的猜疑心理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而引起对某些人或事无端的猜疑,因此,表现出不安,难以适应环境。对此类患者应以指导其改变原来的认识结构,解除歪曲的想法而代之以面对客观现实的思维方法,从而改变其行为为重点。给予患者同情、鼓励、保证以及解释其疾病症状。

3.3 区别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护理 不同个性倾向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除猜疑心理反应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其原因与患者有强烈的求治心理,生活环境改变后不适应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的影响等有关。对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护患、病患)关系和休养环境,尽量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发挥药物效应。应当指出的是,不同个性的患者其猜疑心理不同,这与其个性特点有关,如内向不稳定型患者多具有犹豫不决、喜思考、注意力集中、胆小怕事等特点,认为自己病情很严重,对医护人员的解释将信将疑,而表现出疑窦丛生、不安等。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和兴趣将为成功地进行心理护理打下基础。总之,护理人员应着眼于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需要,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最佳的护理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1]四川医学院.精神医学丛书·临床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53.

[2]杨德森.另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及案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47-557.

[3]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

[4]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61.

猜你喜欢

癔症神经症稳定型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蒙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心血管内科的神经症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大学生癔症急性发作时的护理及复发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