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蜂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纪念中国养蜂学会成立30周年
2010-08-15中国养蜂学会顾问
中国养蜂学会顾问
一、中国养蜂学会与中华蜜蜂
1979年6月27日,在北京通县召开中国养蜂学会成立大会和学术讨论会。会上选举产生以马德风为理事长的中国养蜂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并确定中国养蜂学会是中国农学会的一个分科学会,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蜂业工作者之家。中国养蜂学会的成立是建国以来养蜂行业一大盛事。从此,养蜂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交流,协调的平台。
在首次学术讨论会上,就对中蜂有所侧重,有四篇关于中蜂的论文进行交流,四篇论文分别是《中蜂抗囊状幼虫病选育种的研究》,《中华蜜蜂(工蜂)外形特征遗传规律的初步探讨》,《广东中蜂资源调查报告》,《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鉴定》。
中国养蜂学会成立后十分重视中蜂工作。在1979年下半年及1980年的第一次学会活动计划中,就有二项关于中蜂的安排内容:
1、第四季度南方中蜂协作组召开年会,中国养蜂学会派代表参加,给予支持。
2、协助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蜜蜂王国”科教影片。
由于考虑到存在南方五省中蜂生产协作组,理事会在设立专业活动组时,没有中蜂组。我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并参加理事会的学术组活动,主要协助中蜂的科研及生产问题的解决。
1980年5月,在贵州遵义召开南方5省中蜂主产区第四次协作会,会上将中蜂生产协作区扩大到11省区,并改为中蜂协作委员会。中蜂协作委员会的科技部分归中国养蜂学会协调,生产发展部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生产处安排。我任中蜂协作委员会科技组组长。
在中国养蜂学会支持下,我出任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以中蜂为内容的科教片“蜜蜂王国”的技术指导。该片获1981年科教片国家金鸡奖。
到1980年底,第一届理事会上确定的两项有关中蜂的工作都圆满完成。
1981之后,中国养蜂学会一直大力支持中蜂协作委员会工作,协助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先后在四川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市召开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培训班和推广会议。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在各省迅速推广,囊状幼虫病得到防治。到1985年全国活框饲养中蜂恢复发展到200多万群,并获农业部科技推广奖。
在中国养蜂学会大力支持下,各省养蜂学会协助开展有史以来的中蜂资源调查工作。终于在1987年完成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中蜂资源调查,确定分布状况、地理宗、品系及数量,此项工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中蜂生产效益低于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为了发展生产,各地纷纷放弃中蜂,发展以意大利蜂为主的西方蜜蜂,使中蜂产值在生产中比例日益降低。蜂群数量迅速下降,分布区日益缩小。上世纪80年成立的中蜂协作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防治中囊病和发展中蜂生产。但随着蜂业生产转向以外来蜂种为主,中蜂协作委员会工作内容也渐渐失去现实意义。
我于1993年接任中蜂协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后,向中国养蜂学会及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主管建议,将中蜂协作会作为中国养蜂学会一个中蜂学组,主要从事中蜂生物学及蜜蜂资源利用的学术交流活动,归中国养蜂学会统一安排,并得到他们支持。计划于1995年7月召开中蜂协作委员会并入中国养蜂学会的会议。但后因有不同意见而未进行,直至2000年后才完成此事。
二、学会关注中华蜜蜂资源
2000后,中国养蜂学会更加注重中华蜜蜂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发展。我作为中国养蜂学会顾问,注意到中蜂快速消失观象,野生中蜂种群在平原及半山区基本灭绝,家养中蜂群不足百万,中蜂种群数量比上世纪初减少80%左右,分布区缩小75%左右。有人认为,中蜂的减少对生产影响不大,发展以意大利蜂为主的西方蜜蜂才能把蜂业生产搞上去。认为中蜂消失是蜂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关于生态影响问题,以日本为例,日本引进西方蜜蜂后,本地的日本蜂大量减少,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去年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采访我时,我问他们日本蜜蜂是否存在,他们说日本蜂比以前减少了,但富士山区还保存大量日本蜂。现在为了保护生态各地也在保护日本蜜蜂。因此,日本的学术界及蜂业界是重视本国蜜蜂消亡对生态影响问题的。日本是岛国,生态系统比较简单。根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蜂是从中国大陆迁移去的,现已成为日本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的生态糸统状态比岛国日本复杂、丰富得多。保护本国蜜蜂问题更要引起重视。
三、学会关注中华蜜蜂的发展
我国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与中蜂是同属于蜜蜂属的近缘种,通过种间的竞争,其结果最终也可能会取代中蜂。这种取代也将会引起整个生态结构的改变,会改变整个原有生态体系的平衡,导致许多物种群落结构的变化。
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能否代替中蜂维持原有的生态体系呢?我认为取决于引进品种与中蜂在采集行为上的差异大小,即生态位差异,以及能否在我国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
1、在植物授粉方面: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虽然在生态位上与中蜂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与中蜂却有许多差异,如西方蜜蜂的工蜂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十字花科、蔷薇料、漆树科、山茶科、五加科、唇形科、菊科、葫芦科等一些种类。这些种类的植株分散、矮小,多生长在遮荫处。开花时,中蜂是主要采访者,西方蜜蜂的工蜂很少去采访。另外,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意大利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小时。
中华蜜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进行采集活动。在四川阿坝地区的阿坝蜜蜂,当气温3℃~4℃时,工蜂便出外采集。 周冰峰等(1988)测出:在12月~次年1月,福建南靖县的八叶五加开花期间,当在气温14℃以下时,中蜂群外出采集的工蜂平均超出意蜂3倍。中蜂的安全采集气温6.5℃,意蜂则是11.0℃,中蜂工蜂采集时外界气温比意蜂低3℃~5℃。如果西方蜜蜂代替中蜂,早春和晚秋在较低气温中开花的物种,如柃属、香薷属、菊科、十字花科等,其授粉作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此可见,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与中蜂在采集行为上有较大差异,引进品种的生态位宽度远远小于中蜂。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西方蜜蜂。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就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遂渐减少一些种类的种群数量而最终灭绝,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2、在采集蜜源方面:当主要蜜源结束后,由于西方蜜蜂无法像中蜂一样依靠零星、分散蜜源,需追花夺蜜转地放养。虽然西方蜜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中蜂的传粉作用,但由于转地放养,这种代替作用也就丧失了。
3、在对抗胡蜂方面:在我国山林中,胡蜂种类繁多。中蜂能够对抗各种胡蜂的攻击,与胡蜂处于共存的平衡状态。而许多胡蜂种类对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造成毁灭性打击,西方蜜蜂引进我国已有100多年,依然靠人工饲养才能生存。只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新疆北部等胡蜂种类较少的极小片地区,能在自然界中生存。没能成为我国广大山林的野生物种,不能发挥其稳定的生态作用。
归结以上几方面的状况,目前引进的以意大利蜜蜂为主的西方蜜蜂,不能代替中蜂维持我国的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必须保护和发展中蜂,恢复野生中蜂种群数量,这样才能长期保持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和谐。
四、中国养蜂学会关注蜜蜂保护
关于中华蜜蜂保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宣传中华蜜蜂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巩固和发展各种保护中华蜜蜂的区域;3、提高中华蜜蜂的生产能力;4、探索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中华蜜蜂新品种。
中华蜜蜂是我国被子植物生态系统的缔造者和维护者。中华蜜蜂的消失必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整个生态体系。保护和发展中华蜜蜂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生态建国。希望中国养蜂学会继续将保护中华蜜蜂和其他蜜蜂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开展,如组织本专业或中小学生参观中华蜜蜂保护区,感受中华蜜蜂在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使中华蜜蜂及其他蜜蜂资源得到应有的重视及保护,使森林生态系统不受破坏,植物多样性得到延续,为保护中国蜂资源、促进中国蜂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