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2010-08-15姜雪梅
姜雪梅
产褥期抑郁症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生率为1.0%~3.6%。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60例,年龄20~37岁,平均28岁,高危妊娠10例,正常妊娠50例;剖宫产分娩25例,产钳分娩10例,顺产25例,发病时间最短在分娩后2 d,最长1个月,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3 d。
1.2 临床表现 与一般抑郁症状相似,初期表现为头痛、健忘、孤僻、情绪低落、饮食减少、失眠或嗜睡等症状;严重的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失去兴趣、丧失社会能力,并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等倾向。产后抑郁的母亲还可对婴幼儿的情感、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产后抑郁母亲的婴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正常母亲,而且影响婴儿的抗病能力。
2 方法与结果
产妇中符合产后抑郁标准其中轻度90.6%,中度9.4%。产后抑郁症在治疗原则上与一般抑郁症无显著差异,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精神安定药等。这些药物一般在用药后7~12 d起效,用药疗程为3~12个月,但这些药有的缺乏有效性、自然治愈的倒是不少见。选择药物,确定剂量及用药都须重视个体差异,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哺乳的妇女来说,应用药物时应慎重。
3 讨论
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后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与性腺功能减退以及丘脑下部脑垂体甲状腺轴(HPT)的相互作用有关。尤其是产后24 h内,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150%,导致孕妇体内游离甲状腺素浓度下降,体内甲状腺素较低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明显较高。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产妇的产后心理适应受多因素影响如产妇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等。妊娠期身体与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孕妇情绪变得敏感,在产程中疼痛等因素的作用,加重了其心理上的紧张与恐惧。年龄过大或年龄过小都影响产妇的心理适应。年龄过大往往有疲劳感及需要更多的休息;年龄过小因其心理未成熟而影响其心理适应。丈夫及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有助于产妇的心理适应。各种不良因素如产时并发症、产钳助产、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分娩后有2~3 d的潜伏期,之后发病。前驱期表现失眠、不安定、轻度焦躁感、抑郁状态。这个时期与“母亲忧郁”难以区别。一周后,出现情绪不安定、心烦、激越加重、行动无规律、有时出现错乱状态。其表现是注意力分散、定位能力丧失、并伴有意识混浊。把这种状态称为精神错乱。虽然发病急而且严重,但预后良好,多半在数周到数月恢复正常。总的来说,其症状为情绪不安定,精神异常表现容易变化、错乱、困惑等,是非典型的一过性的表现。
产后抑郁症治疗方法与一般抑郁症治疗不同,因为正处于哺乳期,所以治疗方法最好不要采用药物,这点也是产后抑郁症的妈妈们应该注意到的。心理治疗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忽视心理治疗,目前三环类抗抑郁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各种三环类抗抑郁药疗效不相上下,临床可根据抑郁及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并且需注意个体化用药原则,无论选择药物,确定剂量及用药都须重视个体差异,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哺乳的妇女来说,应用药物时应慎重。此外,雌激素治疗产后抑郁症也是有效的。对有感染、贫血的产妇及时给予抗生素、铁剂、维生素等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需要从产前教育、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等多方面进行。做好孕产妇在围产期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产前对孕产期知识的宣教及产时优质、周到的服务能增强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有助于消除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并给予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使产妇愉快地度过情感危险期,从而降低产褥期抑郁的发生。产褥期为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休息环境,保证足够睡眠和营养,促进身体康复,帮助产妇迅速适应母亲角色,学会护理婴儿。丈夫和亲友加强与产妇情感交流,多关心体贴产妇,使其自信心增强,维持心理平衡。同时,产褥期的护理干预也能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1]丰有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1-213.
[2]沈渔邨.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