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肉牛产业化对策
2010-08-15张学功张学成
张学功,张学成
(1.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局,青海 民和 810800;2.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青海 民和 810800)
民和县的肉牛养殖悠久,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肉牛生产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如今,民和县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和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牛肉供应基地。肉牛养殖、育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雏形已初步形成,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已开始凸现。
1 肉牛生产现状
1.1 区域分布及品种
民和县的肉牛主要分布在浅山地区,川水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饲养,但发展较慢、数量较少。马营镇、松树乡、李二堡镇是民和县肉牛的主产区,其肉牛饲养量约占全县的60%,大部分品种为杂交的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秦川牛等。
1.2 养殖现状
截止2008年底,民和县共存栏肉牛1.65万头,其中基础母牛0.8万头,年育肥出栏1.5万头,存栏百头以上的村有11个,饲养10~30头的农户有185户,30~50头的有4户,50头以上的有2户。
1.3 社会化服务体系
肉牛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功能也比较完善。现有牛羊养殖合作社及协会11家,拥有会员1 300多名,有9个畜产品交易市场,销售方面为养殖户提供着就近销售,1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民间冷配点、草原站等,对肉牛配种、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贮存、加工以及畜牧科技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及时、准确和全方位的服务。
1.4 养殖效益
就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农户育肥1头肉牛的纯收入在500~700元之间,在肉牛饲养比较好的马营、满坪等地区,肉牛养殖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或家庭收入的主产业之一。
2 发展肉牛生产的优势和条件
民和县做为青海东部的农业大县,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发展肉牛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2.1 区位优势
民和县海拔低,气候温和,能使肉牛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适宜各种肉牛品种的饲养。同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民和县成为我省玉米的主产区,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宝贵的饲草料资源;民和地处甘青两省交接地带和西宁、兰州两大省会城市的中间,有巨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109国道、兰西高速、兰青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对产品销售和培育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2.2 资源优势
有较为丰富的饲草料资源,民和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玉米4 500万kg,加上农作物秸秆、麸皮麻渣等副产品,退耕还林(草)生产的牧草,复种、套种的块根、多汁及青绿饲草料等,能满足肉牛生产的饲草料需求;有比较庞大的繁殖母牛群,现存栏的0.8万头基础母牛,年繁殖成活犊牛按80%计算,可繁活母犊牛0.64万头;另外从外地贩运育肥可达0.85万头;从此意义上讲,民和县的肉牛生产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质量,做大做强的问题。
2.3 市场优势
民和已成为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仅每年销往西宁市的肉牛达0.5万头,且在旺季供不应求,据肉牛销售经纪人的估算,需求量接近万头,但产量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2.4 技术优势
民和县肉牛生产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饲养技术日臻成熟,大部分农民都基本了解或掌握肉牛饲养要领,群众基础好。牛改冷配工作已在民和县进行了二十多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和民间的冷配技术员,每年冷配的牛近1万头。品种改良已步入规范化道路。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暖棚牛舍、饲草料加工利用等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基本普及,群众接受能力较强,容易推广。
2.5 社会化服务优势
2002年成立的民和县马营牛羊养殖协会、2003年成立的民和养殖业协会等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现拥有会员1300多名,在农户生产、肉牛销售方面起着较好的中介作用。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民间兽医、冷配员,对养牛户从配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许多方面,随叫随到,能及时、准确、高效的提供服务。
3 肉牛生产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和县的肉牛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但从目前的生产而言,尚处于小规模发展期,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 养殖规模小是制约肉牛业发展的瓶颈
民和县肉牛养殖一般为家庭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营,2008年底全县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户只有2户,从总量上看,规模养殖比重较小,肉牛生产仍以分散养殖为主,家庭副业地位明显,规模养殖一直停滞不前,其生产性能、增收幅度未能有大的突破。
3.2 肉牛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繁育体系不健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和县积极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等肉牛品种,通过本交及人工授精方式改良本地黄牛,产肉率得到较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肉牛品种改良得到加强。但由于种种原因,购入的肉牛品种繁杂,在肉牛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又缺乏力度和投入,致使民和县的肉牛良种化体系建设滞后,已远远不适应肉牛发展的需要。
3.3 饲喂方式落后,科技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随着农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和养牛科技推广力度的加大,暖棚饲养已为广大养牛户接受,育肥牛阶段饲养、配合饲料饲喂上养殖户还不到位,但从整体看,由于分散养殖占主体地位,大部分养殖户因受资金、养殖技术等因素制约,饲养较粗放,仍处于有什么就喂什么的局面,造成育肥期过长,养殖效益下滑。
3.4 社会化服务功能尚待加强
疫病防治体系、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实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肉牛生产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当前除疫病防治体系比较健全,功能比较完善外,其他方面的功能尚待加强。①是以饲草料生产、加工为主的饲草料供应、保障体系十分薄弱。全县存栏1.65万头肉牛,每头肉牛日消耗精料以4公斤计算,一年的饲料需要量是2 376万kg,如此庞大的饲料需求,却无一家规范的、有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肉牛户需要的饲料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个体饲料加工点或农户以自产的玉米粗略加工的,饲料质量不高、营养不全面。另外,粗饲草(如玉米秸杆、麦秸)的加工利用率低,有50%都是未经加工直接饲喂,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总之,饲(草)料市场目前还处于一种低级、无序、质次、价高的状况;②是实用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肉牛高效饲养技术、整株玉米裹包青贮等一批实用科技,都是目前肉牛生产中的高新实用技术,但受资金投入、成本费用、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技术在生产中的利用率很低。如整株玉米青贮、裹包青贮、玉米黄贮,是解决肉牛青绿饲草季节性供应不足、提高产肉量和提高肉质的最好办法;③是销售市场体系不健全[1],销售经纪人缺乏。肉牛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牛肉,一般农户饲养1~3头肉牛,需要到附近乡镇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去销售,由于销售经纪人压价等现象,价格比较低,影响养牛户的积极性。肉牛生产中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很不健全,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4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化的对策及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以发展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发展肉牛生产的诸多有利条件,优化品种结构,依靠市场带动,强化社会服务,坚持集中扶持,全面发展形成规模的原则[2],浅山地区发展肉牛,以村为单位,选定若干个行政村,通过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养殖方式和合作社(协会)回收肉牛的运作方式,建立起饲养集中、数量较大的“肉牛村”,并通过辐射带动,滚动发展。
4.2 合理规划发展布局
以民和县畜牧业区域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马营镇、古鄯镇、转导乡、松树乡为中心发展优质肉牛,辐射带动巴州镇、核桃庄乡、李二堡镇、中川乡等周边乡镇发展肉牛。通过建立人工授精冷配点,扩大人工授精冷配面,对当地黄牛进行改良,发展杂种肉牛。
4.3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加大畜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为肉牛户提供便利、准确、及时的服务,解决农户在肉牛生产中遇到的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肉牛生产水平和农户养殖效益。根据不同地区肉牛饲养存栏的数量,以政府扶持和经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肉牛销售经纪人队伍,形成比较完善而系统的肉牛销售网络,为肉牛养殖户提供就近、便利的肉牛销售服务,积极培育市场、拓展市场、理顺销售渠道,使肉牛业生产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
4.4 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
①是推广整株玉米裹包青贮,苜蓿草半干青贮,以开发草业经济,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度来抓好饲草的生产、加工、贮存环节,最大限度的缓解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②是扩大套种、复种面积,通过在果园中套种、二茬复种优质牧草,如燕麦、豆类或块根、块茎类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甜菜等,挖掘饲草料潜力,保障饲草料供应[1];③是规范饲料生产、整顿饲料市场。扶持建立1家质量好、有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厂,确保饲料市场的规范、有序。
4.5 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之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①是要积极申报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检测,优先认定肉牛生产绿色产品基地,为争取绿色产品认定或争取项目奠定基础[3];②是要制定肉牛生产质量标准,积极推广无公害牛肉生产,严格管理禁用、限用等投入品,使生产的产品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③是要由政府参与,适当补贴的办法,强制淘汰不合格的种用种公牛;④是积极推广适应性好、符合民和县当地条件的肉牛品种;⑤是培养和打造民和特色的地方品牌,以优质的品牌去开拓市场、扩大市场。
[1] 陶延英.互助县养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黄牛杂志,2005,31(6):64-66.
[2] 李 瑾,秦 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18):27-32.
[3] 李长存,张奎.化隆县肉牛羊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