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表现及分析
2010-08-15魏春光
魏春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 d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如烦躁不安或嗜睡、吐奶、尖叫、抽搐等症状。轻症患者预后良好,病情危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可遗留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围产期缺氧主要发生在宫内,约80% ~90%发生在产前或产时,10%发生在产后[1]。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于胎儿宫内缺氧、胎盘功能异常、脐带脱垂、受压及绕颈;异常分娩如急产、滞产、胎位异常;胎儿发育异常如早产、过期产及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有严重肺部感染也可致此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及CT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50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跟中分析,其中男28例,女22例,正常分娩21例,剖宫产15例,吸引产7例,其他7例,CT平扫首次检查扫描时间:2 h~3 d有38例复查1~2次。
1.2 CT表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以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多见,本组有37例,占71%其中早产4例,足月33例,窒息20例,产伤17例。临床提示病因有产成长、脑缺氧、产伤等。脑内出血2例,脑室出血1例硬膜下出血1例。CT表现分别为大脑纵裂池、外侧裂、脑沟的密度增高影,板状几小片散在高密度影,脑室密度增高,颅内板下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②脑水肿。本组单纯性脑水肿13例,脑水肿伴颅内出血5例,分别占21.5%和10%。CT表现为脑实质散在分布的低密度,多呈对称性,闹白纸面积相对增大,额叶最典型。依次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枕叶发生脑水肿少见,基底节丘脑脑密度增高。
2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 表现以脑水肿与颅内出血作为诊断基础。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隙出血最为常见,少数病例出现脑实质及脑室出血[2]。分析病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有以下三个特征性CT表现:①矢状窦旁征,呈血液积累于矢状窦旁呈现高密度影,静脉窦内流动的血液呈相对低的密度,底边为颅骨,形成“空心征”;②天幕缘征,即血液沉积于小脑幕上下形成“Y”、“V”形高密度;③纵裂池边缘模糊征,纵裂池内出血,密度高,边缘模糊,三个典型征象出现率高达70%,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重要的影像依据。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另一个典型CT表现为脑水肿。脑水肿的CT表现为脑实质散在分布的低密度影,根据范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脑实质低密度区分布1~2个脑叶,少数合并颅内出血;中度:低密度区超过两个脑叶,灰白界限模糊,部分脑沟消失,拌脑出血的患儿比例上升至30%;重度: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改变,灰白质界消失,此时基底节、丘脑密度正常,因而形成“双圈征”,即外圈(脑叶)呈低密度,内圈(基底节、丘脑)为等密度,脑室受压,脑沟消失,伴颅内出血的比例大大增加,约为80%。新生儿脑白质CT值约在20HU以下,脑灰质在25HU以下,病变愈重,CT值愈低,当脑组织发生坏死软化时CT值可降至12HU以下。评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轻、中、重度不仅要根据低密度影分布范围,还要结合病变的CT值高低密度,轻度1~2月复查病变吸收,无后遗症,重度大多数可治愈,少数复查时见外部性脑积水、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等征象,重度者约1/3病例在一周内死亡,存活病例多有脑萎缩、脑皮质变薄、脑白质减少、变性、脑软化及穿通畸形等。
[1]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