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需要及其腹泻的原因和防制

2010-08-15王景成Michael贺永超张文军

中国猪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断奶蛋白质仔猪

王景成 Michael 贺永超 张文军

(普乐维美(中国区)饲料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100)

无论怎样加强管理,断奶都会影响仔猪肠道,造成仔猪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和食欲下降。如何使仔猪从母乳平稳过渡到固体饲料,满足此生长阶段仔猪的特殊营养需要,对猪群以后的生长表现至关重要。本文综述最近有关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及各种腹泻病的原因研究,为早期断奶仔猪日粮配制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1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1.1 消化道发育

正常情况下,初生仔猪消化器官虽已形成,但其体积和重量比较小,很不发达。研究发现,仔猪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20~70日龄期间,这表明3周龄以后随着消化道的快速发育,胃肠道结构、pH值和消化酶浓度均有较大变化。由于小肠在营养物质吸收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断奶应激对其造成的影响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Cera研究表明,仔猪断奶后,由摄取液体食物突然改成固体饲料,尤其当日粮含大量禾本科谷物时,在干物质的磨损作用下,肠绒毛很快变短。同时,绒毛表面的微绒毛由高密度手指状变为平舌状,陷窝加深,这种变化将持续7~14天,严重影响仔猪消化过程中的分泌和吸收能力,无疑对仔猪的消化功能有显著影响。断奶前肠道上皮绒毛较长,隐窝较浅;断奶后,肠道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并且小肠占体重的比例也下降。这种绒毛萎缩将使肠粘膜功能性表面积减少,吸收能力下降。而通过粘膜营养调控可有效维持仔猪正常的肠粘膜,减少断奶后的肠道结构和功能的不利变化。

1.2 消化酶系统

新生仔猪与生俱来就有消化母乳的能力,其中脂肪酶、乳糖酶和蛋白酶含量较高,而其他各种酶的活性在3周龄时还不到成年动物的50%。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分泌消化酶的能力较低。从出生到8周龄,乳糖酶的活性逐渐减弱,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加强,8周龄后消化道酶系统趋于正常水平。哺乳仔猪胃肠消化酶活性随日龄增长,断奶后3~4周内,仔猪胃内容物pH在3.5以上,胃内pH值难达到成年猪的水平 (pH2.0~3.5),这将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消化功能混乱。

1.3 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

新生仔猪的胃肠道是无菌的,随后即有母源性和外部环境中的细菌定植于其肠道,其中大肠杆菌、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仔猪胃肠道的主要菌群。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是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 (张军民等,2000)。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乳糖、非淀粉多糖 (NSP)及酸化剂能有效改善胃肠道的酸度,从而优化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1.4 免疫能力下降

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而主要靠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随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能力在3周龄时才能缓慢发育。断奶后10~18日龄,正好处于仔猪免疫水平的最低阶段,此时仔猪对病原的低抗力极差。因此,应给仔猪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2 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需要

2.1 仔猪对能量的需要

能量是影响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关键要素。仔猪断奶后,由于饲料类型和管理条件的改变,使大脑皮质糖苷分泌增加,对饲粮中能量的要求有所增加。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水平,以保证仔猪每日所需能量的绝对摄入量,可减少应激。仔猪时期无论管理多仔细,都会出现暂时性的断奶应激,如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这必将导致仔猪摄入能量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增加采食量,添加风味剂,其中,改变饲料风味是一种较好的应对措施。在采食量增加有限,仔猪又不能获得高能量以满足其生长需要的情况下,必需供给仔猪优质高能的饲料。仔猪对短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消化率较高,实践中常以在日粮中添加椰子油、豆油等来满足仔猪的能量需要。乳糖在断奶仔猪的应用在于其甜度高、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更主要的是乳糖能被酵解产酸,来维持仔猪的肠道健康。断奶仔猪乳糖来源于乳品工业副产品 (乳清粉、脱脂奶粉等)。乳清粉含有65%~75%乳糖和12%粗蛋白质 (NRC,1998)。仔猪主要依靠乳糖提供能量,仔猪出生时至几周内乳糖酶浓度很高,乳糖酶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并参与体内正常代谢。

刚出生的仔猪能量贮存有限,体脂肪只有1%~2%,可动员脂肪低于l0g/kg。所以糖元成为最主要的能量贮存物质,占可利用能量物质的60%。外来能源以初乳中的乳脂和乳糖为主,但初乳中乳脂和乳糖含量较低。初乳中干物质含量占26%,其中乳脂占18%,常乳中干物质占19%,其中乳脂占42%,而且母猪在分娩后最初儿天内,泌乳能力又尚未完全发挥,加之初生仔猪在出生后2天内不能有效地代谢脂肪 (主要是长链脂肪),从而导致能量摄入不足。Marion等 (2002)报道,能量水平能显著影响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的高度和绒毛萎缩后的恢复过程。新生仔猪迅速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能量的供给十分重要,必须研究如何供给适合仔猪生长发育特点的营养源,这样才能保证仔猪存活,适时断奶,健康生长,为断奶后仔猪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2 仔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

蛋白质的消化率、适口性、氨基酸平衡和是否有免疫保护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蛋白营养的核心是必需氨基酸配比的平衡。氨基酸配比以赖氨酸为100、精氨酸44、异亮氨酸50、亮氨酸107、蛋氨酸+胱氨酸54、苯丙氨酸+酪氨酸106、苏氨酸59、色氨酸15、缬氨酸70为较合适。其中最主要的是赖氨酸,5~10kg仔猪赖氨酸在饲料中含量应不低于1.2%,10~20kg仔猪赖氨酸在饲料中含量应不低于1.0%。降低日粮粗蛋白的有效方法是在饲养标准的基础上使粗蛋白的含量降低3%~4%,同时,用添加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1.5%、色氨酸和苏氨酸各0.16%的方法来补充饲料中氨基酸的不足。

由于仔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能力还较低,因此,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宜过高。杨映才等 ((2001a)研究表明,饲粮粗蛋白(CP)水平从 16%升高到 20%,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饲粮CP水平从20%升高到24%,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趋于降低,采食单位粗蛋白质所获得的体增重显著降低。杨映才等 ((2001b)报道,在饲粮中植物性蛋白质与动物性蛋白质比例为5.5:1,而且赖氨酸、蛋+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满足10~20kg仔猪生长所需的饲粮CP水平为18%,日需要量为157g/天,进一步提高饲粮CP水平,仔猪生产性能得不到改善。饲粮CP水平升高使进入大肠的饲粮蛋白质增加,大肠微生物利用进入大肠的蛋白质进行生长繁殖,使蛋白质发生腐败而形成氨和胺类等腐败产物,此腐败产物对肠粘膜有毒性作用,结肠受到损伤后吸收能力降低,加之腐败产物产生的胺类对结肠粘膜有刺激作用,促进肠液的分泌,致使粪便中水分含量增加,而使仔猪腹泻加剧。因此,配制早期断奶仔猪日粮时,在满足赖氨酸、蛋+胱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需要的条件下,可降低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从而降低仔猪肠内腐败产物产量与腹泻率。董国忠等 ((2000)报道,给仔猪饲喂低蛋白 (CP含量17.8%)氨基酸平衡饲粮与常规粗蛋白质 (CP含量21.8%)饲粮相比可显著降低仔猪肠内腐败产物产量与腹泻率。

2.3 脂肪的营养需要

添加油脂主要是为了提高日粮能量水平,但添加油脂过多会带来一定负效应,这是因为断奶后,胰腺和消化道内容物中酶浓度仅为断奶前的30%~60%,胰脂肪酶分泌不足,消化脂肪能力较弱。另一目的是便于制粒成型,乳制品添加比例较高的日粮中通常需添加5%~6%的油,才能达到满意的制粒效果。

脂肪不但能提高断奶仔猪日粮能量浓度,还能延缓食糜在胃肠道中的流速,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从而提高其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体内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和维生素A﹑D﹑E﹑K消化吸收的载体,另外,脂肪还能改善日粮的适口性。

仔猪断奶后1周内,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利用率差别很大,主要是植物油中短链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消化率高。4周后两种油脂利用率基本一致。椰子油、黄油和猪油能很好的被仔猪利用,玉米油和豆油次之,牛油效果最差。

2.4 矿物质需要特点

2.4.1 钙和磷

钙和磷是动物体内必需的矿物元素。在现代动物生产条件下,钙、磷已成为配合饲料必须考虑的、添加量较大的重要营养素。钙有极高的酸结合力,一般玉米-豆粕型日粮的钙磷比应在1︰1~1.5︰1之间。实验表明,钙水平为0.8%时骨骼矿化达到高峰,把仔猪日粮中钙水平控制在0.58%~0.80%以内会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

2.4.2 铁

铁是仔猪出生后快速发育及维持自体代谢与生理作用所必需的重要元素。铁是多数代谢物质的组成成分,也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转铁蛋白、乳铁蛋白等蛋白体的组成成分。随着仔猪生长速度的加快,对铁的需求量也越多。铁作为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其缺乏可引起仔猪缺铁性贫血,导致抗病力降低,易感染致病菌,使仔猪发生腹泻甚至死亡。

转铁蛋白质除运载铁以外,还有预防机体感染疾病的作用,奶或白细胞中的乳铁蛋白质在肠道中能把游离铁离子结合成复合物,防止大肠杆菌利用,有利于乳酸杆菌利用,对预防新生动物腹泻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2.4.3 铜

早期断奶仔猪使用高铜具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并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仔猪日粮中添加250mg/kg的铜,日增重提高24%,饲料效率提高9%。目前对高铜的促生长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铜具有抗生素的特性,会产生类似抗生素的生长效应,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菌有关。添加高铜还对脂肪的吸收利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脂肪的表观消化率。

2.4.4 锌

高锌日粮已经作为控制仔猪腹泻,提高其生产性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高剂量锌(1000~3000mg/kg)在仔猪日粮中添加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高锌具有能减少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提高日增重,改善饲料报酬的作用,尤其在断奶后2周饲喂效果更好。断奶日粮中锌的作用效果随锌的添加水平、持续时间和锌的形式而异。断奶日粮中添加3000mg/kg的ZnO和ZnSO4可提高日增重15%~25%,日采食量提高9.5%~14%,仔猪下痢由10%~20%降到5%,死亡率由4.1%降到1.3%。锌促生长并控制仔猪腹泻是因为锌与体内100多种金属酶的组成有关。高锌可促进舌粘膜味蕾细胞迅速再生,调节食欲,抑制肠道某些有害细菌的生长,并延长食物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保证了营养物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减少了大肠微生物的发酵,从而有效抑制仔猪腹泻。

3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最常见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仔猪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生产中,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猪场和养猪户发生仔猪腹泻现象。由于该病流行范围广泛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1 仔猪自身因素引起的腹泻

仔猪断奶后断绝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而自身的主动免疫发育亦未成熟,对于抗原刺激 (细菌和病毒)不能积极产生主动免疫。由于免疫抑制作用而极易引起仔猪抗病力下降,发生腹泻等疾病。

3.2 疾病因素引起的腹泻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起腹泻。仔猪腹泻的疾病因素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和轮状病毒(PVV)等;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寄生虫以球虫、蛔虫、弓形虫等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

3.2.1 细菌性疾病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即将断奶及断奶初期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于寒冬或炎热季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症状,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慢性型病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3.2.2 病毒性疾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和十二指肠,其次为回肠。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临诊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引起,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以即将断奶及断奶初期仔猪多发,发病率高。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且缓和。轮状病毒病(PVV)以冬末春初季节多发,且多发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于食后呕吐,排水样或糊状、黄色或灰褐色粪便,常因脱水在3~7天内死亡。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3.2.3 寄生虫疾病

以球虫、蛔虫、弓形体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 “僵猪”。

3.3 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腹泻

3.3.1 环境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猪舍通风不良或湿度过高

猪舍内不卫生、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使粪尿堆积发酵,通风不良,相对湿度加大,产生有害气体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仔猪的防御能力降低,引起仔猪发生腹泻。

3.3.2 猪舍内温度过低引起的腹泻

仔猪对环境温度很敏感,尤其是初生仔猪,体脂很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体温调节的机能很差。当舍内温度低于其生理临界温度时,常因环境的低温度而导致腹泻的发生。

3.3.3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仔猪腹泻

因为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主要是消化酶分泌不足及胃内容物pH值偏高(正常 pH值为 3~4, 而此时 pH为 5~7),小肠绒毛发育滞后,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仔猪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3.3.4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引起腹泻

饲料中粗纤维如果超过4%,会导致仔猪吸收营养物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或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过高,也会引起腹泻。

3.3.5 饲料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可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3.3.6 环境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伙伴变化,温度、湿度及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3.3.7 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冰冻饲料及未经煮熟的豆制品,均易导致中毒,引起腹泻。

4 防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仔猪自身神经调节和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各种应激因素的适应性较差,易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引起腹泻。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改变饲料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饲喂要定时定量,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及冰冻饲料。避免一切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对预防仔猪腹泻至关重要。保持猪场及舍内环境卫生。做到保温、干净、通风、干燥、卫生。建立严格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可选用10%~20%石灰乳、3%碱溶液、1%~2%来苏尔溶液、0.5%~1%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进行环境和舍内消毒,每7~14天消毒1次。

4.2 合理搭配饲料

4.2.1 要根据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采食量少的生理特点,选用优质的脱脂奶粉、鱼粉、膨化大豆、不饱和脂肪和熟玉米等高能量、高蛋白和低纤维的原料配制的仔猪饲料。饲料中要含淀粉酶、蛋白酶等消化酶,以补充仔猪消化道内消化酶的不足,刺激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促进消化酶的分泌;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进行酸化,以弥补消化道内胃酸的不足,增强消化酶的活性,促进营养的消化吸收。

4.2.2 适宜的蛋白质。仔猪的消化液中,蛋白酶活性较低。而且饲料蛋白质是抗原物质来源之一,所以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并注意饲料蛋白质的品质。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仔猪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而使用豆粕或豆饼提供的蛋白质,不能超过总蛋白的60%。适当提高日粮中的纤维素。适量的粗纤维可以降低饲料养分浓度和增加饱感,使养分摄入量与仔猪消化能力平衡,并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加快病原菌的排出,减少腹泻的发生。

4.2.3 添加促生长抗生素。抗生素可以降低肠壁厚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生长;抗生素还可抑制肠道内有害微生物,加速肠道的免疫耐受过程,从而减轻肠道损害,防止腹泻的发生。

4.3 合理控制采食量

在仔猪断奶后的前一段时间内,限制其采食量,可以减少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的量,避免造成消化不良;也可以减轻饲料蛋白质的抗原作用、腐败作用以及对肠道的损伤;还有助于减少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摄入,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

4.4 减少应激

仔猪对环境适应性很差,应避免或减轻仔猪在断奶、换料和分群等过程中的应激因素。要提早补料,可在1周龄左右开始诱食补料。采用逐渐断奶法,让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发生条件骤变时,应在料中添加维生素C、E和电解多维等抗应激添加剂,并对断奶后的仔猪采用阶段饲喂,即从断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母乳,转换为由谷物和豆粕组成的低脂、低乳糖、高淀粉的饲料,以减少应激反应。

5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断奶仔猪对内外环境较敏感,自身发育不健全的特殊性,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腹泻。在防制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虽然导致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但最初都与管理不当有关。因此,在防制断奶仔猪腹泻的诸多措施中,全面提高并规范断奶仔猪养殖日常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断奶蛋白质仔猪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蛋白质自由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蛋白质计算问题归纳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