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
2010-08-15李中银岳玉忠
李中银岳玉忠
(1.伊禾动保产品服务部,四川成都 610066;2.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9)
猪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
李中银1岳玉忠2
(1.伊禾动保产品服务部,四川成都 610066;2.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9)
当今,我国猪病的发生及流行显示出更加复杂的态势,感染形式以多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复杂化。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疫苗接种的整体效果不但与疫苗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有关,还与猪群饲养的环境、硬件设施条件、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安全的饲料及猪群自身免疫应答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在猪病的预防接种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认识疫苗、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充分认识疫苗所对应疫病的流行特点及免疫学特性。
1 正确客观地认识疫苗
1.1 疫苗是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病原微生物经过繁殖、加工处理后,制备的能使被接种动物产生相应免疫保护力的一类制品,疫苗可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1.2 疫苗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制苗毒株的抗原性、有效抗原的含量、特异性及安全性等方面。
1.2.1 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是疫苗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根本
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与其毒力呈正相关关系,毒力越强免疫原性越好。部分灭活疫苗用强毒株生产,我国各生物药品生产厂家疫苗生产所使用毒株都是国家批准的免疫原性好的毒株。
1.2.2 达到标准的有效抗原含量是疫苗免疫效果的保证
疫苗的效力除与生产疫苗所选用毒株的免疫原性有关外,还与抗原的有效含量有关。在确保疫苗安全性高的前提下,抗原含量愈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愈好。部分灭活疫苗的效力是通过免疫本动物后攻以强毒,以保护率高低来判定,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等;部分灭活疫苗是免疫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或本动物,以抗体效价高低来判定,如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部分细菌性及病毒性活疫苗是以活菌计数、蚀斑计数来判定,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猪乙型脑炎活疫苗等;部分细菌性活疫苗效力检验不但需活菌计数,还需用实验动物作攻毒检验,如猪败血性链球菌活疫苗、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等;大多数病毒性活疫苗效力是通过测定其每头份细胞半数感染量 (TCID50)的高低来检验,如伪狂犬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等;而猪瘟活疫苗效力检验是检测其每头份兔感量 (RID)的高低,因猪瘟病毒不产生细胞病变,不能进行活病毒的蚀斑计数,也不能测定其细胞半数感染量,PPT-ELISA法及E2蛋白ELISA法也不能准确表示疫苗中活病毒的效价,猪瘟活疫苗的兔感量和活抗原的含量有正相比关系,虽然兔感量的测定受家兔的敏感性影响较大,但目前此方法仍是猪瘟活疫苗效价检测最普遍、最可靠的方法。
1.2.3 疫苗的安全性也是疫苗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疫苗的效力是建立在其安全基础上的。灭活疫苗一般是用本动物2个使用剂量进行安检,活疫苗是用本动物和其它实验动物进行安检,不同的疫苗用本动物安检剂量是不一致的,如猪瘟活疫苗和猪三联活疫苗是用30个头份安检、败血性链球菌活疫苗是用100头份安检、乙型脑炎活疫苗和伪狂犬活疫苗(HB-98株)是用10头份安检。每一种疫苗其安全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接种动物的品种、日龄、健康状况及接种方法表现不一。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标明口服的不能肌肉注射,有些疫苗使用还有日龄大小要求,疫苗的安全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2.4 疫苗的纯粹性
疫苗的纯粹性是指疫苗中除疫苗毒抗原外不应含其它活性物质,可通过无菌检验、特异性检验、外源病毒检验来判定。采用细胞培养、培养基培养生产的疫苗均须无菌,病毒性活疫苗还需作外源病毒及特异性指标检验,采用活动物体接种方式生产的活疫苗不允许有致病菌,非致病菌也有严格的指标规定,如猪瘟淋脾苗和乳兔苗要求每头份疫苗含非致病菌不超过75个。
1.2.5 其它
此外,疫苗的物理性状,冻干活疫苗的水分及真空度,灭活油乳剂苗的粘度、稳定性及灭活剂的含量等应达到相应的规定指标,否则会影响到效力、有效期及使用。
1.3 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对猪病预防都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
1.3.1 活疫苗的优点
一次接种免疫剂量小;免疫力坚强而且较持久、产生免疫力快 (一般3~7天可产生一定免疫保护力);部分疫苗有紧急预防的功效,如猪瘟脾淋苗、伪狂犬活疫苗;可仿自然感染的途径接种,刺激产生全身及局部免疫;部分地区通过一段时间高密度接种可控制或扑灭某些传染病,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用猪瘟苗及伪狂犬基因缺失活苗有计划的预防接种,配合其它措施,已消灭猪瘟和控制了伪狂犬病。
1.3.2 活疫苗的缺陷
理论上,活疫苗低毒力株都存在变异、返祖、返强的可能,目前,我国还没有弱毒活苗毒株返强的报道;疫苗中可能含有其它非病原菌,可能构成自然散毒;毒力偏强的毒株免疫接种可能引发一些接种反应;活疫苗均需冷冻真空干燥,需在低温条件下贮存及运输;母源抗体会干扰免疫保护抗体的产生;细菌性活苗接种一般需要铝胶生理盐水稀释,有些病毒性活苗需用专用稀释液,如伪狂犬活疫苗、乙型脑炎活疫苗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等。
1.3.3 灭活疫苗的优点
疫苗稳定、安全性好;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保护期较长;贮藏及运输要求不高 (2~8℃的阴暗、避光环境);使用方便、不需稀释直接使用;制苗毒株易获取,便于制备多联苗及多价苗。
1.3.4 灭活疫苗的缺陷
产生免疫保护力时间较长 (一般需3周左右);用量较大、需多次接种;需要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油乳剂苗接种外血源品系猪,接种反应率较高;难以产生局部免疫力、紧急预防接种效果不好;抗原需要量大、浓度高、制作工艺复杂。
2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2.1 疫苗的选用
疫苗可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类疫苗等。有些病种只有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如猪瘟、乙型脑炎只有活疫苗,细小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只有灭活疫苗;有些病种既有活疫苗也有灭活疫苗,如伪狂犬病、经典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有些病种疫苗所使用的毒株和剂型都一样,但生产工艺不一样,如我国的猪瘟苗都是用C株生产的活疫苗,根据疫苗毒的来源分为脾淋苗、乳兔苗、普通细胞苗及政府采购专用细胞苗;有些病种疫苗剂型一样,但生产所使用的毒株不一样,一些多血清型细菌性疾病,一般用2~3株主要流行血清型菌株制作疫苗,疫苗的有效保护范围是有限的,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等。
在具体的预防接种工作中,首先要根据当地猪病流行种类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的相关要求选择疫苗,同时还要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选择疫苗,常规预防接种选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疫苗即可,针对特殊情况也必须科学慎重选择,正确对待疫苗接种所诱发的不良反应。若检测 (或怀疑)猪群感染了猪瘟野毒,紧急预防接种优先选用猪瘟脾淋苗;一些祖代和原种猪群为净化伪狂犬不能选用全病毒灭活疫苗;经典蓝耳阴性猪场种猪群可以使用灭活疫苗,建议不使用弱毒活疫苗;经典蓝耳不稳定猪群或正在发病的猪群紧急接种活疫苗,一般情况下可以缩短病程、控制病情,但也有可能加速感染猪和发病猪的死亡。
2.2 免疫方案的优化
2.2.1 免疫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本地、本场疫病流行的实际情况确定免疫病种。首先是国家要求的须强制免疫的一类传染病应列入防疫计划;再者是对种公(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的疫病应列入防疫计划;处在一些有地方性流行病流行的猪场,也应将此类疫病列入防疫计划,如Ⅱ型链球菌病和布氏杆菌病等。
2.2.2 根据母猪的免疫状况及疫病感染情况确定部分病种最适首免日龄及免疫剂量,并充分考虑到母源抗体对疫苗接种免疫应答的干扰。相关试验表明:母猪群体猪瘟母源抗体高、猪场硬件设施好、疫病防控措施严密、管理水平高的猪场,母猪所产仔猪在50日龄左右首免为佳 ;也有不少猪场为防止毒力较强的猪瘟野毒对仔猪威胁,采取20~25日龄首免,为降低母源抗体的干扰,应适当增加免疫剂量;如猪瘟带毒母猪所产仔猪先天感染猪瘟,这些仔猪可乳前免疫猪瘟苗,乳前免疫实施的初衷是为了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现部分猪群对伪狂犬、经典蓝耳也在实施乳前免疫方案,免疫效果有切实的,也有不佳的,乳前免疫是一种不必全面推广实施的免疫方案,因为乳前免疫操作要求高、困难大,同时有试验证实,乳前免疫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并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功能。
2.2.3 高度重视种公 (母)猪的免疫。种公猪及繁殖母猪饲养周期长,如其感染某种疫病则可能长期带毒而成为传染源,这也是当今猪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繁殖母猪作好繁殖障碍类疫病的免疫不但能提高其配种率、产仔率,也能使初生仔猪在哺乳期获得一定的被动保护,仔猪黄 (白)痢、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一般是通过怀孕母猪在分娩前强化免疫,初生仔猪吮食初乳获得高母源抗体,从而得到被动保护。
2.2.4 重视细菌性疾病的免疫。细菌性疾病虽然可通过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但防治效果还与猪场饲养条件、管理措施等诸多因素有关。现一些传统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有抬头趋势,如猪肺疫、败血型链球菌病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发病率仍较高。免疫方案的制定应首先把病毒性疫病列入计划,但不能忽略细菌性疫病的预防接种,适时接种疫苗同样是防控细菌性疾病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
2.2.5 免疫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该病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疫苗的供应现状选择相应的疫苗,还应考虑到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特别是蓝耳病活疫苗免疫后需间隔10天以上才能接种猪瘟活疫苗。
2.3 疫苗的储存及运输、免疫方法等都会影响到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活疫苗应在冷冻条件下储存,储存温度越低,保存期越长,运输应有冷藏包装,活疫苗稀释后应在3小时内用完;灭活疫苗应在2~8℃储存,切忌冻结,灭活苗冻结后再解冻就变为普通灭活苗,佐剂将失去作用。大多数疫苗是采用肌肉注射方法免疫,有些疫苗可采用口服,口服免疫应增加剂量 (2~4倍),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败血链球菌活疫苗等,喘气病活疫苗应采取胸腔或肺内注射免疫,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应于后海穴注射免疫,细菌性活疫苗在免疫接种前后1周不能以治疗量使用敏感抗菌类药物。
3 客观认识疫苗的功效
接种疫苗是防控猪病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但并非接种了疫苗就能保证所有接种猪只都不会感染或发生相应疫病,任何疫苗都有自身的缺陷,同时还应注重疫苗接种产生良好免疫应答的前提和条件。
3.1 疫苗自身缺陷
3.1.1 疫苗接种后到产生有效保护力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免疫保护空白期或阴性期,一些病毒性活疫苗接种后3天就能产生局部保护力,而灭活疫苗接种后一般需3周才能产生较坚强的保护力。
3.1.2 猪群不同个体间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程度不同,绝大部分猪只在接种疫苗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但因个体差异,少数猪只应答能力差,在有强毒感染时,因不能抵抗强毒攻击而发病。
3.1.3 有些疫病的病原含有多个血清型及血清亚型,而制苗毒株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血清型,这些多血清型疫病疫苗毒株的选择只能依据抓主放次的原则。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一般选择2~3株主要流行血清型毒株制苗,如选择某些地区特定的流行毒株制造的疫苗应用范围也只能在这些地区。有些疫病的病原在持续发生变异,当时选用的毒株制备的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间隔一段时间后免疫保护效果就降低了,如经典蓝耳病活疫苗,前几年在经典蓝耳病发病猪群或阳性猪群接种活疫苗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而近年来使用效果不甚理想,表现不一,这可能与流行毒株的变异有关,同时还与蓝耳病的免疫学特点及当今猪病流行的复杂性有关。
3.2 疫苗不等同于常规药物
疫苗是一种抗原,而不等同于常规药物,它们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有着本质的不同。猪群接种疫苗,疫苗抗原刺激生猪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及免疫效应细胞,进而生猪具有抵抗相应病原感染特异性免疫力,而常规药物针对猪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或预防。如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案科学合理,其临床治疗作用2~3天即可显现。疫苗都应接种健康猪群,隐性感染及临床发病的猪群接种疫苗会加剧猪群发病的严重程度。部分病毒性活疫苗接种后3~5天就能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有紧急预防接种功效。在当今猪病流行、发生情况较复杂的背景下,有些猪群发病了,业主认为是猪瘟、经典蓝耳病或伪狂犬等感染,就给其接种相应的活疫苗,且恰好业主当初的判断是对的,这些疫苗的紧急预防接种功效就得到了体现。
一些中、小规模养殖业主,特别是一些新投资养猪业的业主,疫苗的使用不是预防行动,而是把疫苗当作常规药物看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疫苗使用及作用的曲解,毕竟疫苗对疫病的“治疗”作用很有限。另外,紧急预防接种对那些已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和生理功能极度衰弱的猪只也起不到起死回生的作用,甚至加速其死亡。细菌性疫苗及灭活疫苗没有紧急预防接种功效,或紧急预防接种功效很差。
3.3 免疫失败
猪群接种疫苗后,仍然出现相应疫病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或持续感染等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关注疫苗自身质量及科学合理使用方面的原因外,还应注重猪群生存环境条件及猪群自身方面的原因。
3.3.1 猪群生存条件
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猪群发生各种疾病的几率增加,规模猪场往往饲养快速生长的外血缘品系,外血缘品系对环境条件的抗逆性比地方品系要差,要使猪群有较好的生产、生长性能,就必须保证猪群有一个好的生存条件,绝不能把我们的饲养对象当 “畜牲”对待。有部分学者提出健康养猪、快乐养猪,抑或福利养猪,其根本目的是业主饲养的猪群能为业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猪肉及猪肉制品。猪舍的布局及空间大小、空气流通状况、仔猪保暖措施、猪群排泄物处理、环境卫生状况、饲料的营养结构、饲料中是否有霉菌毒素及重金属等,这些环境条件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群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疫苗接种不能产生应有的特异性免疫保护力。
3.3.2 猪群自身的健康状况
猪群自身的健康状况往往是引起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猪群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病原后,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就较差,如猪群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V)、 猪伪狂犬 (PRV)、圆环病毒Ⅱ型 (PCV-2)等。因免疫及用药等诸多原因引起猪群对很多病原呈亚临床感染状态,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就可能引发相应疫病的发生,如繁殖母猪可 “健康”带猪瘟野毒,但其所产仔猪先天感染猪瘟野毒,或发病、或死亡、或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并干扰仔猪猪瘟疫苗的免疫;又如低毒力经典蓝耳病原感染某些猪群,整个猪群可能表现为相对稳定,但其会干扰其它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反应。
保护易感猪群健康是养殖业主的重要工作,保护措施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给猪群接种疫苗使其产生主动特异性免疫力等。保护猪群健康是我们预防接种的根本目的,要达到预防接种能有效防控猪病的目的,在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对疫苗的质量及作用机理应正确客观的认识,并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切忌把疫苗当常规药物看待、尽量满足疫苗接种产生良好免疫应答的前提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