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发展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2010-08-15王艳秋
王艳秋
(山东省德州市畜牧兽医局,山东德州 253015)
养猪业发展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王艳秋
(山东省德州市畜牧兽医局,山东德州 253015)
近年来,养猪业几经起伏,始终在“多了多,少了少”的周期性怪圈中波动,广大养殖场户,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场户更是如航行于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效益时好时坏。为什么养猪业市场波动如此频繁?下一步养猪业发展方向如何?在养猪业发展中,农户和政府部门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分散饲养是养猪业频繁波动的根源。
我国生猪消费以国内为主,仅有少量出口,市场相对固定。但是由于在生猪生产中千家万户的饲养占据了重要地位,当市场形势看好,养猪效益较高时,这些养殖户就会蜂拥而上,加上生猪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因而养猪规模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能够快速膨胀;而当形势严峻、效益下滑时,养猪场户又会一哄而散,空栏罢养,造成生猪存出栏量急剧下降。正是这种原因,使得生猪市场供应时而不足,时而有余,养猪效益也是时高时低,有时还会赔本。
二、规模饲养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发展规模养猪的优势明显。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也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规模养殖已是大势所趋。
(二)发展规模养猪的主要方式。
发展规模养猪有两种方式:一是发展企业化规模养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包括饲料加工、种畜禽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农户可以为企业打工,或者在企业统一管理、指导下,从事商品猪的养殖。二是通过合作组织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养猪组织起来,实行多项统一服务,与市场或加工企业建立产销联系,实现 “小舢板组成大舰队”的效果。这两种方式各有长处,可互为补充。其中,企业化规模养猪,具有资金充足、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等优势,家庭经营的小规模饲养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优势。当市场供求出现变化的时候,企业化经营可以起到稳定供求的作用,家庭经营小规模饲养可以起到补充需求或者减少供应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可以预见,将来的生猪市场必然会形成企业化规模饲养为主、家庭化小规模经营为辅的养殖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规模养猪亟需解决的难题。
发展规模养猪,既需要明确其意义和发展方向,提高重视程度,更需要相关部门脚踏实地的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一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放宽贷款政策,支持规模养殖发展;地方政府应在用好上级扶持资金的同时,通过出资成立担保公司、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养猪业的资金帮扶力度。二是养殖占地问题。在鼓励尽量使用闲散地、空荒地、林间地的同时,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应当将养殖用地列入用地总体规划,保证发展所需,并协助搞好必要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户在发展养猪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展养猪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是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要取得好效益还需做到 “抓住机遇、适度规模、疫病防控、良种良法”。
(一)抓住机遇。
对于养猪户来说,在市场波动不断的情况下发展养猪,应当注意抓好四个时期,即: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和下滑期。这几个时期抓的好,养猪户特别是新进入这个产业的养猪户就能够迅速取得好效益,站稳脚跟,为下一步养猪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发展养猪刚起步时就遇到生产滑坡,那将会是迎头一棒,以后再想发展则难上加难。生猪市场波动中的低谷期是养猪户进入的最佳时机,此时仔猪价格低、良种猪价格低,发展养猪的投入成本较低;生猪市场逐渐走出低谷进入发展期时,养猪户要加快扩大规模;生猪市场进入高峰期时,养猪户应尽快出栏生猪,以取得最好的效益;待到生猪生产进入下滑期时,养猪户的重点应放到压缩存栏、提高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等待时机,再图更大发展。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几个不同时期的掌控,关键要靠经验的积累和信息的了解,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养猪业的农户需要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多积累养猪业发展情况,从而对养猪业的现状、趋势和规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这样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杜绝盲从行为。
(二)适度规模。
大规模养猪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农户在发展养猪生产中,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规模饲养。这是因为,如果农户的养猪规模太小,即使在养猪效益好时,养上一两头猪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养猪效益不好时,却首当其冲,受损失最大,弄不好一年白忙活。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户养猪规模适宜在30头左右,投资大约2万元。这样在正常年份,按年出栏100头,每头猪效益100元计算,可获利1万元。有条件的农户,最好搞自繁自育,这样能够减少仔猪成本,减少疫病发生,可明显提高养猪效益。
(三)疫病防控。
养猪户应改变 “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 “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防止疫病的发生。而一旦猪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良种良法。
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与普通猪相比,每千克销售价格相差0.5元左右,即使在市场低谷期,良种猪的销售稳定、价格合理,仍有利可图,具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农户在发展良种猪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参加一些养猪培训班、技术讲座,通过书籍、光盘、电视、电脑等多种途径,学习良种猪饲养技术,使良种与良法配套,力求取得最好的养猪效益。
四、政府部门在发展养猪业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由单纯追求数量向以提高质量为主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猪产品短缺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也提醒我们:食品,包括生猪产品在内,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提高质量、确保安全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进入市场、赢得效益的关键所在,更是遵守法律 (《食品质量安全法》已经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和社会公德的必然之举。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发展生猪生产时,更应该以质量为先、好字当先。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不仅是要无病,还要无残留、无污染。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做好疫病防控、投入品监管、饲养环节监管等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放心、安全、卫生的生猪产品。
(二)调整思路,积极推广全程产业链经验。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也难以保证原料及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将更加难以生存。而实行全程产业链,也就是通过 “龙头企业+基地”或者“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从种猪、养殖、防疫、消毒、饲料加工到加工销售,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按需生产,稳定供求关系,而且能够保证生猪产品的安全性,实现产品的可追溯。
今年以来,一些大集团的动作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特点。如中粮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分别在湖北和江苏启动养猪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种猪、饲料、商品猪、屠宰、深加工,并延伸到环保处理等环节;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等组成北京首都农业集团,集团拥有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个中国名牌,集合了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物产物流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多措并举,严防生猪疫病发生流行。
近年来,生猪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症状非典型化、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控难度加大。其中,有养殖量大、运输范围广的原因,也有集约化养殖造成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原因。搞好生猪疫病的防制,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动物产品检疫等各项防控工作,还需要养殖场户积极主动采取科学养殖和有效的疫病防制措施以及防污染措施,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做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政府和养殖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生猪疫病防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超前谋划,把养猪业污染预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养猪业从分散饲养到规模生产的转变,带来的最严重问题是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调查显示,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已经达到警戒值水平,换句话说,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其中又是以生猪最为严重。近年来,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出台了限制养猪业发展的法规法令,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治理养猪业污染不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治理和预防养猪业污染有两个重点:一是治理。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粪污的综合利用、日光自然干燥、烘干膨化处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这些措施既提高了粪便作为植物肥料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减少排放。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研制环保型饲料,提高生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猪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养猪生产健康持续发展。这是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