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少腹逐瘀汤治愈一例卵巢畸形瘤的临床体会
2010-08-15刘洪君
刘洪君
少腹逐瘀汤见于我国晚清时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原文是:“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原文首先提出“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其余都加以“或”字,说明不是主证。本方所治少腹积块疼痛,在病机上是由于精神因素,情志变化,肝失调达,气机不畅,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气滞血瘀,久而致使形成症瘕,行经少腹疼痛,甚则剧痛难忍等。
1 药物组成配伍及方义
本方由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灵脂、十味药物组成。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近年来部分医家根据少腹逐瘀汤的配伍涵义,扩大了应用范围。如广州已故中医罗子颐治少腹剧痛,有长形如秋茄之硬块,诊断为瘤肿者,用此方后痛止肿块消。有关报导,有用此方加川楝子,木香,益母草治疗瘀血作痛的实证痛经,疗效满意。有用此方加丹参、充蔚子、香附等治疗瘀阻经络,影响冲任气血失调的痛经,颇有良效。有用本方加减,或与他方合用治疗慢性附件炎,效果良好。并认为可能有促进循环畅行,促使病灶吸收和排除的作用。有用此方治愈输卵管瘤肿者。
2 仅举一例卵巢畸形瘤的治疗体会
病例:钟×,女,18岁,德州一中学生,2006年4月29日初诊。母亲代诉:女儿有两年多,每次月经前7、8 d腹痛严重,经量减少,色暗淡不一,淋漓10 d左右方净,尤其这次,腹痛剧烈,心神不宁难以维持正常活动,故去德州十三局医院做B超检查,B超号:3095。提示:左侧卵巢上1.2 cm×1.0 cm实性强回声,边界清,左卵巢实性,诊断为卵巢畸形瘤。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问正常生活情况:母代诉:因高中课程多,时间紧张,每早喝袋凉酸奶,中午慌慌张张吃些又走了,晚十点多回家后吃点零食又做作业。深夜才休息。诊脉,脉沉弦滑,苔白腻。诊断:少腹症瘕。治以温经散寒,健脾和胃、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用少腹逐瘀汤加味:炒小茴香12 g、干姜 10 g、元胡 12 g、没药 10 g、当归 12 g、川芎 10 g、官桂 6 g、赤芍 12 g、生蒲黄(布包)10 g、炒灵脂 10 g、砂仁 6 g、黄芪10 g、益母草12 g,10 剂,1 剂/d,水煎服。
2006年5月12日二诊:这次行经腹痛缓解,经期7 d已净,精力增加。余无不适。效不更方,仍按上方再服十剂。嘱其下次经行前五天再来复诊。
2006年6月3日三诊:精神较爽,少腹无异常感觉。经期正常,量增加,轻微少腹觉软。治宜温经散寒,补气养血。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炒小茴香12 g、干姜10 g、元胡12 g、没药 10 g、当归 12 g、川芎 10 g、官桂 6 g、赤芍 12 g、生蒲黄(布包)10 g、炒灵脂10 g、砂仁6 g、益母草12 g、醋炙香附12 g,十剂。每日煎服一剂。
2006年7月2日四诊:精神爽、体力增加,余无不适。这次行经,经期准、量增加,色红、6 d已净。脉小滑、苔薄白。治宜扶正,兼以通络为主。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炒小茴香12 g、干姜 10 g、元胡 12 g、没药 10 g、当归 12 g、川芎 10 g、官桂 6 g、赤芍12 g、生蒲黄(布包)10 g、炒灵脂10 g、党参12 g、黄芪10 g、砂仁6 g、熟地12 g、益母草12 g,十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6年8月1日五诊:精神爽、记忆力增强、食欲增加,这次行经,经期按时、量增加、色红,少腹无不适,5 d已净。脉细有力、苔薄白。治宜扶正为主。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炒小茴香 12 g、干姜 10 g、元胡 12 g、没药 10 g、当归 12 g、川芎 10 g、官桂6 g、赤芍12 g、生蒲黄(布包)10 g、炒灵脂10 g、党参 10 g、山药 10 g、熟地 12 g、山萸肉 12 g、益母草 10 g、砂仁6 g,十剂。1剂/d煎服。并嘱其月经净后5 d去做B超检查。
2006年8月18日,患者,钟某在德州市立医院做B超,B超号:6081812,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报告医师:杨相明。
按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中所指:“石瘕”“症瘕”“积聚”等范畴。《灵枢·水胀篇》所论述的“石瘕”与患者相似。“石瘕生于腹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了可导而下。”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是寒气入侵,气血不能通畅,恶血不得排泄,以致凝结成块滞留,逐渐增大而形成,并且提出了“可导而下之”的治疗原则,对后世的诊治中,仍有其临床指导意义。《金匮》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素问·大奇证》曰:“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这是对“瘕”病脉象的描述。也就是说,肾、肝、心脉细小而急疾,指按腹肌、触之肿胀不明显,是气血积聚在腹中,皆当发为瘕病。《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初期是以祛邪为主,但避免损伤正气,故加入益母草专入心肝之经已调气血,功能行瘀血生新血,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故前人称其为“妇科良药”。可达到邪祛正自复的效果。中期加入理气解郁,调经止痛、通行十二经之醋香附,体现前人所称“气病之总司,妇科之要药”之称的妇科圣品。末期加入党参、山药、山萸肉、熟地补气养血之品,以达到正复而邪自祛之目的。
从始至终用砂仁,是取其能交通心肾,以宁心安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前人说:“主明则下安”以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