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2010-08-15段晓红马钟玉

种业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飞虱导刊病株

段晓红,马钟玉

(1.安阳县安丰乡人民政府,河南 安阳 455000;2.安阳县农业局)

1 玉米褐斑病

1.1 症状

一般在玉米8~12片叶时易发生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性或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病斑常呈白色;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黄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茎秆上多发于节的附近。

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玉米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1.2 防治措施

1.2.1 栽培管理 种植耐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4~5叶期追施苗肥;适时中耕锄草,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栽培密度适当,提高田间通透性。

1.2.2 药剂防治 在玉米4~5叶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发病时,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在多雨年份,应间隔7 d喷一次药,连喷2~3次,喷后6 h内遇雨应在雨后补喷。

2 玉米粗缩病

2.1 症状

一般在5~6叶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较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玉米粗缩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苗期感病性最强。该病主要通过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病毒可在冬小麦、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质上越冬,于小麦收获期间形成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的迁飞高峰。

2.2 防治措施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压低虫源,使玉米对粗缩病的敏感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盛期,从而减轻其危害。

2.2.1 栽培管理 第一,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夏玉米应尽量避免与小麦套种,即使套种也要掌握小麦、玉米共生期不能超过7 d的原则。大力推广玉米铁茬直播或小麦收割后灭茬抢播。第二,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结合田间间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第三,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2.2.2 药剂防治 用内吸性杀虫剂或包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害传播。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药防治灰飞虱,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每667m2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全面防治麦田、油菜田以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上的灰飞虱和蚜虫。玉米3叶期及时用氧化乐果+扑虱灵喷雾预防,每7~10 d喷一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不理想时,用病毒灵或菌毒清喷雾防治。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5%植病灵乳油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3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

3.1 发病条件

玉米播种过晚、出穗后氮肥不足、玉米连作均有利于玉米大、小斑病及弯孢霉叶斑病的发展流行。玉米抽雄前后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也易导致该三种病害扩展蔓延。

3.2 防治措施

3.2.1 加强栽培管理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土壤深耕,施足底肥,增加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时中耕浇水。

3.2.2 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病情扩展前开始喷药。可选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0%代森锰锌等药剂,配成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一次,连续用药2~3次。

[1]王少杰,高会杰,等.玉米粗缩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5):37.

[2]韩同进,孟彦.黄淮海夏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09(7):31.

[3]万炳民.夏玉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种业导刊,2009(8):34.

[4]张丽红,陈秋香,等.玉米粗缩病成因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11):33-34.

[5]毕巍巍.玉米粗缩病研究及防治[J].种业导刊,2008(5):34.

[6]刘经纬,周联东,等.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8(7):25.

[7]毛胜利.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J].种业导刊,2008(8):29.

[8]赵永涛,申富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种业导刊,2007(9):29.

猜你喜欢

飞虱导刊病株
元江灯下飞虱种群调查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