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住宅探讨老年人及残障患者的护理安全
2010-08-15李海燕孙春彦王巧玲康秀文
李海燕 孙春彦 王巧玲 康秀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社会化养老发展趋势与对策论坛”透露,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超过总人口的10%,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龄人口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及老年护理目前研究甚少,日本由于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改善住宅的意义
1.1 老年人居家生活时间延长,尤其是一些残障患者家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的照料、设施等会有更多特殊需求。
1.2 存在相当一部分“空巢”家庭,缺乏必要的照顾,很多时间需要老年人或残障人自己完成生活的照料、护理等等。
1.3 在家中出现意外的比例逐年增多,在日本在家中受伤的比例比交通事故还多,在家中摔倒,特别是在浴室内摔伤,从高处坠落、浴缸中溺水死亡者在增多。
1.4 由于脑血管病残留肢体功能障碍,老年痴呆、慢性心衰、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各种疾病造成的虚弱或重症残疾患者在家中生活的比例增高。
1.5 以上谈到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对医院及公共设施的病房、走廊、卫生间等也有一定要求。
2 住宅改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老年人及残障患者的生活起居由于受到限制,主动性差,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欲望下降。
2.2 改善住宅能减少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依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充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2.3 改善家居条件,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舒适度,使自由度更高。
2.4 改善住宅条件,生活护理简单化,有利于降低护理成本,使更多的劳动力从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降低家庭其他成员的精神压力,从根本上减轻医疗费用。
3 老年人的特点和住宅改善
3.1 老年人的特点 ①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②很多情况下同一位老人有多种疾病;③疾病因人而异个体差异较大;④症状并不恒定;⑤慢性病较多;⑥随年龄增长,功能减退疾病难以治愈。如:运动功能下降,自我保护能力下降,易摔倒、骨折;感觉迟钝,听力、视力、触觉温度觉均减退;免疫力低下,易患支气管炎及哮喘;尿频、失禁;注意力衰退孤独感强等。
3.2 日本房屋针对上述情况主要给予以下改造 ①尽可能消除地面的高低差,采用防滑地板;在房间内、外适当位置设置扶手;尽可能使用座式便器、床和轮椅;采用小坡度的楼梯、大量使用左右拉开式门;改善水门、开关和扶手的形状与位置(坐轮椅位置较低);厨房与洗脸处设置座位;②照明要使光线柔和,不直射入眼睛;楼梯处采用两个以上的光源,使之不产生暗影,影响上下楼;厕所及浴室设置采暖设备及防滑设施;③走廊、暗处与楼梯间要设置常明灯;厕所尽可能设置在卧室旁;注意设置自然采光、通风换气处;④保证卧室宽敞;可以让老人易于出入的阳台和院子;保证紧急情况下向外部的呼叫措施、逃避路线和必要的照明;充分利用电磁灶和自动式开关,减少明火;⑤充分采用辅助移动器具便于残障人员行动。
4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日本的先进经验,我们初步设想如下
4.1 改造房间设计,尽一切可能减少地面落差,如各房间、阳台、卫生间在同一平面。
4.2 有老年人和残障患者的房屋要保证活动空间,寝室、浴室、卫生间要无障碍化;根据需要设置扶手,增加安全性。
4.3 地板要设置成防滑地面,即便正常人也同样需要。
4.4 卫生间和寝室距离要缩短。
4.5 必要时请康复师或相关医师、护士参与设计改造。
4.6 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4.7 医院入口处有轮椅通道。走廊、病房等地面采用塑胶等防滑材料,门幅加宽、门的开合使用施力量较少的杠杆式把手,便于轮椅通过;设置地灯、病床设置床档、床边扶手、呼叫系统等;卫生间应有足够空间,座便、扶手、浴盆周围增加扶手、放置防滑垫、凳子,洗脸台保证让轮椅在其下部容易伸进的空间,采用杠杆式水龙头。
4.8 可以请国家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资金投入。
5 结束语
以上就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提高老年人自理生活能力,在居室改造及医院设施方面,提出了部分个人的设想,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还缺乏对这些问题重点性的认识,希望逐步得到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相信明天的房屋建筑、医院设施会更加人性化。通过医务界及建筑业等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合作,一定会为老年人和残障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更加舒适、有利于生活的空间,使其能够快乐、自立、安全的度过晚年。